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留下来,我们一起吃年夜饭!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04日02:55 深圳晚报

  五个装满温暖的大礼篮由12名义工送到盐田区,特困家庭由衷感谢道出真心话

  留下来,我们一起吃年夜饭!

  本报记者方勤报道昨日,在送年夜饭的途中,记者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感谢深圳晚报,感谢深圳人”,收到年夜饭的特困家庭在说,走家串户捧上年夜饭的义工们也在
说。素昧平生的人们彼此间传递着新春祝福,爱的暖流无数次涌上心头,这个年过得异常温暖。

  12个人要送五份年夜饭到盐田区特困家庭,车不够怎么办?记者主动请缨开自己的车,与另外两部车,载着五份大礼篮,向盐田沙头角进发。由老深圳赖先生领队,找到了沙头角径口村,收到喜报的江先生早已候在村口。

  “这是晚报和市民代表给您送上的年夜饭!”赖先生把礼篮捧上,江先生接过年夜饭的手直颤抖:“太谢谢你们了!”记者了解到,江先生两口子双双失业,家庭负担不小,要供养三个孩子读大学和高中,目前就靠领低保费和打零工费用来支撑家庭。“为不添麻烦,孩子们都回老家过年,现在给我们送年夜饭,真是解了燃眉之急!”江先生感慨地说。

  “深圳是个有爱心的城市!”“是啊,你们也为深圳出了一份力。”“由衷地感谢晚报给大家这个平台献爱心。”义工们畅所欲言,场面十分动人。

  寥寥数语之后,我们匆匆告别,赶着上路将年夜饭先后送到了家住沙头角恩上路的蔡先生家和诗宁里的林先生家。这两家都是上有老、下有小,家庭负担重、收入又非常微薄,看到用礼盒包装的8个菜、一瓶红酒、一大支可乐和300元现金利是,蔡先生和林先生都喜上眉梢。“从没有这样过新年,这是深圳人的心意,太隆重了,谢谢你们!”

  在盐田区里转了老半天,我们终于找到了沙岗圩,为了迎接年夜饭队伍,白先生的家特意布置了一番,虽然家徒四壁,但到处都亮堂堂的。据白先生介绍,他是陕西人,是第一代基建工程兵,上世纪80年代初就来建设深圳,落下了严重的支气管炎,失业在家多年。因为家境苦,现在还烧蜂窝煤做饭。为挑起家庭重担,妻子在鞋厂工作,全家经常通宵达旦地帮忙缝鞋。义工们都很庆幸两个礼篮留给了最困难的这户家庭。“大家留下来,我们一起吃年夜饭吧!”妻子感激得眼圈泛红,来回搓着手。“我代表全家,感谢政府和晚报的关爱,我们全家感觉很温暖!”虽然走路有困难,但白先生执意要送我们下楼,再三感谢,并一一握手,互道新年快乐。

  送餐队故事

  专派利是的小天使

  “这是送给你们的新年利是!祝你们全家新年快乐!”在盐田区送年夜饭的队伍中,有一个“爱心小天使”专门负责派利是,这个来自单亲家庭,带着稚声稚气童音的小姑娘特别受特困家庭的喜爱。她是在福景外国语学校读初一的小姑娘何子也被当义工的妈妈带来送年夜饭。

  家住盐田沙岗圩的白先生为人特别热诚好客,虽然家境困难,可接过子小姑娘的300元利是,还是感觉过意不去,探询地问:“我们是不是也给这个小姑娘一份压岁钱?”话一出口,就遭到了义工们的集体拒绝。回来的路上,子非常感动,她对记者说,长这么大第一次出门做好事,看到这么多家庭生活困窘,心里很不好受,觉得和他们的孩子相比,自己真是太幸运了。“这个活动真有意义,这个年过得不同寻常,我要把今天的经历写成一篇感人的寒假作文,让我的同学们都读一读。”

  义工们的晚报缘

  数了数送年夜饭的市民:哇,12人!送四户家庭,这个队伍也太庞大了。“这个活动太有意义了,义工们都争着要来!”市义工联环保一组组长徐立新说。跟着这一队义工,记者深深地感到了义工们强大的爱心。许多人都顾不上吃早饭,家境也并不宽裕,但是在特困户家里,每个人都想方设法地安慰着这些生活在贫困线上的人。“助人为快乐之本!”“送人玫瑰,手有余香。”这些经常挂在义工们口边的话,是来自心里最真实的感受。

  记者还发现,义工们和晚报有一种不解之缘。组长徐立新就多次参与过晚报组织的公益活动,如铲除薇甘菊,他就是策划者之一。“我们非常关注晚报的活动,许多公益活动恰好符合了义工联的宗旨,我们总是最大程度地发动义工来参与,非常感谢晚报搭建的平台。”徐立新说。

  她连声道谢红了眼圈

  三年后儿子毕业回报社会

  本报记者陈黎田语壮报道“请问罗秀珍住在哪?”昨天中午,当记者和义工联刘先生来到罗秀珍家附近时,却惊讶地发现这么多与她居住在咫尺之遥的人竟然都不认识她。后来记者才知道,原来,这里大多数居民只熟悉每户人家男主人的名字,很少人知道女主人的名字。而罗秀珍的家却没有男主人—6年前罗秀珍离婚后,她默默地撑起了一个家。

  问了十多位村民之后,我们终于找到了一位认识她的人。说起罗秀珍,这位中年汉子也摇头:“村子里就数她家生活苦了!”说完他自告奋勇为我们带路。敲开门,面容苍老的罗秀珍一脸惊喜地迎接我们,接过记者和义工递上的年夜饭和红包,她一边连声道谢,一边红了眼圈。

  房间里显得空荡荡的,但是很整洁。她说,过年两个儿子都回来了,这顿年夜饭母子三人团团圆圆地坐下来一起吃。说起儿子,罗秀珍的眼眸亮了起来。两个在贫困中长大的儿子非常勤奋好学,成绩都很好,如今大儿子在念重点大学,小儿子在读大专。

  离婚六年,前夫没为儿子付出过一分钱。一家三口全靠她一个人扫街赚点钱,然而省吃俭用她还是供不起两个儿子念书。“是政府借给我们钱让孩子念书。再过三年,我的两个儿子就同时毕业了,他们经常说,到那时一定要努力回报国家和政府这些年给我们的帮助。”

  送餐队直击

  一个礼篮够吃好几顿了!

  本报记者张少琼报道昨天,晚报及望家欢公司送餐队走进了千家万户,给特困家庭带来阵阵春风。记者跟随的罗湖送餐队也走进了桂园街道办及福田银湖一带,每个家庭看到本报送过去的年夜饭及慰问金,都十分感激,并热情招待送餐队。

  “够我们家吃好几顿了!”

  昨天上午10时左右,晚报的送餐队来到红桂路上,特困户严平道的妻子早早就等在长城大酒店门口,当接过送餐队递过去的年夜饭及慰问金时,她接过礼篮便说:“哎呀,菜篮子这么多东西呀,这个年夜饭够我们家吃好几顿了!”,她还打开“菜篮子”的菜单来,看到里面肉菜鱼酒可乐全齐,不禁笑了,向送餐队道出她的真心感谢。

  深圳是个大家庭

  家住松园南九巷的周镇如远远看见本报送餐队,她频频招手。周女士说她早上也不去上菜市场买菜了,就等着接年夜饭。当接过送餐队员递过去的年夜饭及慰问金时,周女士显得特别激动,她说深圳这个大家庭对她和女儿非常照顾,丈夫去世,女儿今年生病入院,还是桂园街道办3000元的临时救助金帮了忙,她想借此感谢那些所有帮助过她的人。

  家虽简朴但幸福热情

  当送餐队来到家住银湖东翠花园的高振行家门口时,他的大儿子高明伟早已在那里等候。走上8栋302,记者看到了笑容可掬的高明伟的外公及母亲。接到“礼品篮”时,他们千恩万谢。据了解,该家庭5口人靠高振行微薄的工资供养,两个儿子现在还在读书。记者看到,这个家庭虽然简陋,但却收拾得井井有条,窗明几净,喜气洋洋。高明伟的母亲还立即端出果盘来,她抓着一把瓜子就往记者手里塞。高的外公是73岁的山东老人,老人还掏出一包烟来,要请队员抽烟,记者感觉到这是一个幸福热情的家庭。

  有人送年夜饭并来提前拜年

  特困老人要开心好几天

  本报记者李可心报道记者昨天的送餐对象是家住罗湖区的叶远芳和王丁娣两家特困户。由于两户人家均在人口稠密的罗湖,住的又都是老房子,因此找起来费了不少周折。在建设路德兴大厦,记者终于找到了叶远芳老人。由于年纪大,叶老听力已不是很好,说话也不是很清楚。当终于弄明白记者是代表晚报特地给他送来了年夜饭和慰问金后,叶老高兴地一个劲地握着记者的手,含混不清地连声道谢,并指着桌上的一摞晚报竖起了大拇指。

  叶老的孙女婿告诉记者,叶老今年快80岁了,儿女都回了老家,现在是和孙女住在一起。往年从来没有什么人给叶老拜过年,今年晚报送来了年夜饭,还有慰问金,老人肯定会开心好几天。

  记者随后又赶到和平路船步街的王丁娣家。不巧的是,王丁娣前不久刚生病住院。王丁娣的姐姐告诉记者,王丁娣来深圳近20年了。前几年,她工作的公司倒闭,王丁娣下了岗,此后一直没有找到工作,住房也没着落,一直和她们一起住。王丁娣心急如焚,结果急出了病,前不久又住院治疗。最后,王丁娣姐姐带她收下了年夜饭和慰问金,并表示王丁娣得知这些关心后,病情一定会很快好起来。

  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

  迎接送来的沉甸甸爱心

  本报记者黄娜报道昨天上午,记者与南山义工联的宋弘父女和马克娜夫妇提着盛装丰盛年夜饭的礼篮和2100元慰问金,来到宝安的7户低保家庭。将新春的祝福和关怀送到了他们手中,也感受着他们虽然在困难环境中,但依然对生活很热爱。

  我们一行首先敲开了龙华黄秉良的家。他早已经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见到记者送来了丰盛的年夜饭礼篮,激动得一时说不出话来。他告诉记者,春节前,民政部门已经把年货送来了,因为患有糖尿病,妻子和孩子已经离他而去,孑然一身的他如今没有工作,依靠政府发放的400多元的最低生活保障金生活,虽然每天依靠药物活命,但是他依然很乐观。除夕之夜,朋友早早把他邀到了家里,一起过一个团圆的春节。

  随后记者一行来到了龙华吴先生的家里,一进小区的院子,就看见他已经早早地等候在那里了。妻子在洗衣服,丈夫早早把家里擦得干干净净,孩子们去买春联了,一派喜气洋洋。身体不好让低保户吴先生几乎失去了劳动能力,家里两个孩子都没有工作,一年前小孩有了工作以后,他们家的窘境开始改善。得知晚报和望家欢公司要送年夜饭便早早起床等候着我们,他说:“谢谢,你们让我们过了一个好年啊!”

  一篮子年夜饭满载爱心力量

  鼓舞起他们的抗癌决心

  本报记者陈娜报道记者昨天送餐的对象是位于罗湖水库的三户困难家庭,陪同记者一起送餐的是碧波中学的初三学生徐铭艺。

  上午9时多,记者开着车装着3篮年夜饭在沿河路数次“误入歧途”后,才找到了庄娇銮家。迎接记者的是庄娇銮的外孙,小家伙爬在大礼篮上,认真研究了好一阵子,兴奋地喊了一声:“哇,有可乐呀!”

  这个简朴的家里很少有装饰,庄娇銮的侄女婿告诉记者,庄姨以前在居委会工作,但不幸在2005年2月被查出是乳腺癌晚期。各界关爱一直鼓励着她与病魔抗争。今天听说晚报要来给她送年夜饭,一早就安排他在家里等着。“多亏政府和社会的帮助,现在她越活越自信,还准备回老家过年呢!”

  从庄姨家出来,记者随即赶往丁明龙家。在这个洋溢着爽朗笑声的家中,记者丝毫没有察觉丁明龙已经被检出肺癌两年了。“你们能来我很开心呀,心情好病就好了。”丁明龙笑道。

  儿子代表父母感谢爱心送餐队

  我要成才回报社会关爱

  本报记者余海洪报道7岁的爱心“送餐队”小志愿者于格与记者一起找到了住在同乐关附近的南山建工村6号楼的曾灵刚一家。

  曾先生说,由于自己下岗后一直没有找到工作,妻子做工的薪金也很少,加上老家的老人身患重病需要接济,生活艰难,儿子的学费只能东挪西借。懂事的儿子一大早就帮助父母把家中打扫得干干净净。他表示,一定要好好学习,早日成为有用之才。

  ■花絮

  热情的哥“拒收”车费

  本报记者赵东眉报道黄埔中学的陈老师带着妻子和读中学的儿子一起到梅林车管所附近,为特困家庭黎伟新一家送年夜饭。

  从报社出发时,他随意在商报路上拦了一辆出租车。上车后,一家人还为参加这次活动感到兴奋,一路上谈论着这件事。到了目的地,陈先生要付车费给出租车司机,没想到,出租车司机笑着拒绝了他的车费,一边开玩笑地对他说:“你们可以献爱心,也给我一个机会,让我也献一次爱心。车费16元钱,钱虽不多,也是份心意!”

  陈先生说,那位司机姓文,是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他的车号为粤BW1197。

  帅小伙自备40多个红包

  本报记者赵东眉报道前往龙华民治为特困户欧阳明送年夜饭的陈和清先生是一位20多岁的帅小伙。领到了望家欢的大礼篮和红包之后,他打开自己的包让记者看:里面全是红包!陈先生说,昨天晚上,他一口气包了40多个红包。原来,记者通知他时,他以为会是一个集体活动,可能要挨家挨户地送,于是,他决定把公司刚发下来的过节费拿出500元当做送给特困家庭的红包。他连夜包了红包,红包里放着10元,5元的利是。

  陈先生是部队的复员军人,来深两年多,在华强北一家物业公司做保安。这是他第一次参加晚报的活动。陈先生报名时,爱心送餐市民的名额已经报满了,考虑到陈先生没有车,决定让陈先生参加晚报以后组织的活动,但他强烈要求参加这次活动。陈先生说,为了让这个年过得的更有意思,他一直很留意晚报的活动,非常想参加类似这样的爱心活动。

  一个礼篮重约8公斤

  本报记者张少琼报道这次参加送餐队的市民都是自行报名参加的,他们每个人的认真及坚持,让记者非常感动。

  家住宁水花园附近的女生徐同学,手拎两个年夜饭篮子送了两家特困户。这两个菜篮子加起来有15公斤重,徐同学的力气及热情可见一斑。记者了解到她非常负责认真,当地址有些难找时,她认准号码一排排房子地找。梁小姐、陈先生等人不仅一路上都喜气洋洋,还带了小孩过来,想让孩子思思苦,送完年夜饭又教育小孩,非常有意思。家住福田的施先生因为人手关系,被安排到罗湖文锦中路那一带送餐,他也一口答应,带着小孩及万家欢公司的员工,一路直奔,给了3家特困户带送去温暖。蔡先生、黄小姐等人,更是跑到布心花园一带。更值得一提的是,两个小朋友“义工”跟着本报记者,把年夜饭送到火车站那一带,给她们带来欢乐和笑声。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