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洋居民”成社区事务热心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04日08:30 解放日报

  本报讯(记者洪梅芬)绿地漫步时与迎面走过的“老外”点头微笑;社区文体活动中不同国籍和地区的居民切磋交流……这些已成为长宁区中外居民工作、生活中习以为常的场景。长宁区积极为区域内境外人士提供各种服务,使许多在沪工作、生活和创业的境外人士由衷地将上海作为第二故乡。

  目前,各国驻上海的总领事馆有三分之一共19家设在长宁区;四分之一驻上海的跨
国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及其家属工作、生活在长宁区;区域内有来自114个国家和地区,约6000户境外家庭、近2万名常住境外人口,占全市近四分之一,有“小小联合国”之称。考虑境外人士在物质生活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信息需求,长宁区以“教育医疗”、“文化娱乐”、“城市交通”和“饮食购物”为重点,开展“四个一”工程,即向境外人士提供“一张英文生活信息地图、一本英文生活指南、一个英文政府网站和一份英文报纸”。这项工程的实施,引起了境外人士热烈反响,美国、英国等驻沪总领事馆纷纷来电索取。

  积极为境外人士提供服务,长宁区既通过各种外文媒体,提供相关信息,满足身在异乡的境外人士对自己母体文化的关注与需求,又努力向境外人士提供具有互动性、参与性的社区文化活动,与中国居民共享中外文化成果。虹桥街道荣华居委会连续多年在古北广场举办“庆六一,中外儿童大联欢”,许多境外人士带着孩子来到广场,与孩子们一起联欢;而每年的“除夕迎春,中外家庭联谊活动”,“洋居民”跟着中国邻居学包饺子、捏汤团,更增进了中外居民的交流与融合。

  俄罗斯姑娘尤利娅是位上海媳妇,她随先生带着孩子落户长宁。她常说,喜欢这里丰富的文化活动和浓浓的人情味儿。为了让两个女儿融入上海,他们不仅让孩子从小学习俄语、英语,还学习中文和上海话。在父母鼓励下,大女儿徐嘉佳积极参与各种活动。新华社区的瑞士小伙子孙力在上海学习中文,多次参加社区组织的楹联活动。去年3月,长宁区第一个中外文化交流学社在新泾镇成立,居住在镇内的境外人士可以免费向民间艺人学中国书画和手撕画、吹画、针织编结、插花、折纸、剪纸等中国传统艺术。"洋居民"纷纷上门以中国方式"拜师学艺"。德国姑娘汉娜通过拜师学艺、与邻里交流,已经成为一个"中国通"。

  服务与管理融合,引导境外人士热心社区事务。在不久前闭幕的长宁区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上,十余位生活或工作在长宁的"洋居民"出席境外人士座谈会,为长宁发展建言。在长宁生活了12年的丹麦人、特富通集团总裁李曦萌认真撰写发言提纲,写出书面建议。法国弓箭玻璃器皿有限公司中国区总裁兼首席代表、法国人金国德,旁听了去年政协开幕和闭幕大会。25年来,他曾经在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居住,这是他第一次在客居的国家旁听盛会。此次接到邀请,他利用星期天,走访洋邻居征求意见,写成一份内容详实的意见书在会上发言,内容涉及居住、医疗、环境等。目前,长宁区已有越来越多的"洋居民"积极参与社区交通、护绿、帮困等志愿活动以及"啄木鸟"行动等。来自土耳其的诺扬加入了市民巡访团,成为上海第一位"洋啄木鸟"。来自加拿大的玛丽是程桥街道的外籍志愿者,除了每周六上午到社区学校免费教授英语外,还积极参与社区邻居节、幼儿园互动式教学活动。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