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合作社让农民增收致富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04日08:30 解放日报

  

合作社让农民增收致富
这个春节,奉贤区农委主任李伯才可没闲着。昨天他又到青村镇湾张村的上海鲜切花园艺合作社“串门”去了。老李的“串门”,和街坊邻居间的走亲访友不同,他正盘算着如何帮助区里的合作社操作更规范一些,发展更快一 些。

  一进院门,合作社负责人马炎龙热情地迎了上来:“老李,你现在可是新闻人物了!”自从年初一在央视节目里领了“年度三农新闻人物创新奖”,老李就不断地听到这样的
问候。“别笑老哥了”,他拍拍马炎龙的肩膀说,“现在我这担子更重啦!”

  上海并非农业大省,在这里工作的农村干部,能成为全国的“三农人物”,老李凭的是在“都市农业”上的创新实践:从培育5500名的农民经纪人队伍,到争取到全国第一张“农民经纪人”执照;从成立8大农业行业协会108个分会,到组建82个专业合作社……老李总在琢磨,怎样把农民更好地组织起来求发展,这次串门也是为了这件事。

  水果、糖果和花生瓜子早已摆了一桌,马炎龙又给老李泡上一杯热茶。这时,院里响起摩托车的“突、突”声。“又有人送花来了,你先喝口茶,我去去就来。”马炎龙说。“不急不急,我跟你一块瞧瞧去。”客厅的隔壁,就是马家“花房”。地板上、货架上,刚剪下来的鲜切花,摆得满满当当。

  骑着摩托车来交花的社员是青村镇工农村农民张文龙。他的车前、车后兜的全是花,浅粉、艳红、杏黄……共有80把,1600枝。老李一边帮着收花,一边问:“赚头大吗?”张文龙咧嘴一笑:“还不错!我家里7亩大棚种的是‘扶郎花’和‘天堂鸟’。一棚一年能赚4000元。去年参加了合作社,再不用为销路发愁了!”

  “节日期间,我们每天都要送40万—50万枝到曹家渡花卉市场。”马炎龙跟老李说,“量大了,车子运输有点跟不上。”“怎么不早说?”老李立即掏出手机,打电话给一家配送公司商量借车。节假日一些单位的食堂配送暂停,空车很快就找到了。

  送走社员,马炎龙谈起了正事:“老李,你得帮我看看这个。我为合作社做了个‘五年计划’。”老李接过计划书认真地读了起来,又从包里掏出铅笔时不时地在上面做记号。读罢,他说:“我提两个建议。第一,今年国家就要出台《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法》,在财政上、税收上都有扶持政策,这是合作社发展的重要机遇。我建议‘五年计划’要把财务规范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第二,上海郊区土地资源有限,你们合作社未来的发展可以考虑跨出奉贤,与外省市联手搞'合作联社'。"得到点拨,马炎龙连连点头,要留老李在家吃饭。但老李客气地谢过,"我还要去下一家合作社串门呐"。

  田垠边的小草,探头探脑地透露着春的讯息;暖棚里五彩缤纷的鲜花,正开得热闹。马炎龙的合作社现有131名社员,带动800户农户,去年产值2800万元。"马家扶郎花"在上海市场占了50%的份额。今年合作社计划将生产基地从4000亩扩大到1万亩,5年后实现产值超过5000万元。

  2010上海新郊区啥模样?

  “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郊区建设”在上海市“十一五”规划纲要中被专门列为一个章节:“着眼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加快推进‘三个集中’,加快农村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初步形成城镇体系框架。”

  记者:“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增收”。上海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郊区建设的“十一五”期间,如何促进农民增收?

  顾海英(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农村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上海促进农民增收的一切规划和措施,都将落实“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具体说,可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要形式,与行业协会、社会中介组织相结合的农业组织化体系,提高农产品的品质、附加值和安全水平,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通过加强对农民的就业技能培训,培育新型农民,促进农民非农就业,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和工资性收入;通过稳定、完善、强化各项行之有效的惠农支农政策,建立市级纵向的财政转移支付机制和区级横向的水平转移补偿机制,提高农民的转移性收入等。

  记者:“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新郊区”,新在何处?

  顾:总的体现在“经济发展”的观念上。按科学发展观,经济增长只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或重要组成部分,而经济发展除了包含经济增长外,还包含经济结构、技术和体制安排的变革以及意识形态等方面。因此,“新郊区”除了看GDP指标外,更要看社会综合发展指标。为此,本市提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方略,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促进城郊、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思想;提出通过规划引导,逐步形成“1966”的城镇体系新构想;提出注重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相互促进,联动发展的新思路;提出推进郊区社会事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基层民主政治和组织配套建设以及综合配套改革等新举措,凸显郊区经济、生态、生活、服务等多元功能。

  记者:未来上海郊区将会给市民带来怎样的新感受?

  顾:根据社会主义新郊区建设的蓝图,未来上海郊区不仅能向市民提供安全、卫生、优质、放心的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还能通过郊区农作物生产及绿地建设,营造城市"绿肺",形成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生态环境,实现中心城区内部生活环境与外部生态环境的统一。同时,通过那些在郊区构筑的精品景点,还能塑造出恬静的田园风光,带给市民一种集生产经营、旅游观光、度假休闲、体验农家生活情趣于一体的新感受。

  本报记者刘颖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