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筹资3000万元密织城乡文化网络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04日10:25 河北日报 | |||||||||
发展农村、社区业余文艺团体3000余个,建成500多个文化示范村 本报讯(通讯员张荣霞、张敬国记者薛惠娟)连日来,衡水市桃城区北苏闸村的文化休闲广场上十分热闹,村民们在这里排练文艺节目,吸引了许多村民前来观看。如今,像北苏闸村这样的文化示范村在衡水已有500多个。
基础差,底子薄,文化设施落后是衡水市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瓶颈”。为此,该市采取政府投资、城乡共建、文化帮扶、社会捐助等多种方式,筹资近3000万元,加大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力度,着力构建市、县、乡、村(社区)文化网络。 在城区,该市围绕加强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目标,先后规划建设了文化艺术中心、体育馆、中国内画艺术之乡展览馆,改扩建了市群艺馆、武强年画博物馆等标志性大型文化设施。同时,不断完善社区文化设施,全市124个社区普遍建起了综合性社区文化体育活动中心,使广大居民活动有场地、娱乐有场所,初步形成了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公益性文化设施网络。在农村,该市大力开展了“六有”文化设施建设,即建设农村综合活动室、广播室、阅报栏、黑板报、科技园地和宣传员队伍。目前,全市有80%以上农村达到了“六有”要求,1200个村建起了图书室,村村健全了宣传员队伍,形成了辐射范围广、带动能力强的区域性文化活动基地。 该市坚持以城带乡、活跃基层的方针,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市、县文化部门的作用,举办了不同类型的培训班、学习班,为农村、社区、企业培养了一大批青年文艺人才。全市共发展农村、社区业余文艺团体3000余个,先后为农村培训各类文艺骨干10000多名,发展农村示范户7000多个,培养社区文化带头人2000余人,企业文化骨干500多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