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解放前“出道”曾经获奖 一个剃头匠的花扇舞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04日13:30 龙虎网

  【龙虎网讯】一间乡村再普通不过的小屋,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剃头匠……若不是高淳县文化局民俗专家汪士延的介绍和指引,我们即便与这屋、这人相遇也不会意识到他就是我们所苦苦找寻的在当地久负盛名的民间艺人孙毓统。

  据介绍,孙毓统是高淳县花犇村人,平时以理发为业。可是他自幼爱好民间舞蹈,尤其擅长高淳民间舞蹈“跳花钵”(也叫做花扇舞),如果想要了解“跳花钵”表演的场面
及其演变过程,就一定要找他。

  解放前就已“出道”

  在经过一番颇费周折的问路历程后,记者来到了位于花犇村村头的一间破旧的平房前。推开木板门,一位干瘦的老人正忙着帮一个村妇做头发。虽然发型的花样并不新潮,但是老人一板一眼的架势还是很有专业人士的感觉。

  他,就是孙毓统,所剩无几的“跳花钵”民间艺人。

  老人很是健谈,尤其是说到自己所热爱的民间舞蹈时,更是兴奋不已,常常不经意间就手舞足蹈起来……

  “我今年已经78岁了,解放前就开始跟着大伙一起跳舞。”孙毓统开始回忆自己“出道”的经历:“不是自夸,我从小就很聪明,什么东西都是一学就会。”当时的庙会非常多,庙会上总会有或多或少的民间歌舞表演,还是少年的孙毓统就跟着大家一起跳。结果越跳越好,越跳越起劲,渐渐地孙毓统成为了众多民间舞者中的高手,而其最为擅长的就是“跳花钵”。

  孙毓统告诉记者,“跳花钵”,也叫做“花扇舞”,在花犇村最受欢迎,而且流传于高淳各地,相传已经有几百多年的历史。关于跳花钵的起源也是众说纷纭。孙毓统向记者讲述了其中流传最广泛的两种说法。

  大部分人都认为跳花钵起源于正月十五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人传统的灯节,高淳当然也不例外。每当元宵节,大大小小的村庄都会兴办自己的花灯会,在花灯会上自然少不了各种民间歌舞。

  孙毓统至今仍然记得,自己最早表演民间舞蹈就是在这样的集会上。当时还有人手持类似火把一样的彩灯表演舞蹈呢!据说,由于明清时期,高淳的羽毛扇成为宫廷贡品,每逢花灯会,这些制扇匠人手执白净细腻、轻巧雅致的羽毛扇,欢快起舞,以庆祝生意兴隆、万事如意。

  而另外一种关于跳花钵的起源说法来源于花神。相传在明代,现在花犇村的所在地上突然长出一棵奇异高大的茶花树。自该树出现在村子上之后,村上的百姓们就时来运转,人畜兴旺。从此,村里的人便视之为“神树”,更敬奉起“花神”来。由于当地人称茶花树为“犇”树,所以他们又把村名改为“花犇”。并且在年节时“舞花娱神”,于是花篮(花钵头)又成为表演时必备的道具,“跳花钵”的名称就这样叫了开来。

  从“跳花钵”到“花扇舞”

  作为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舞蹈,跳花钵不可避免地在传承中不断改进,而在所有的改进中,变化最为明显的就是从原始的“跳花钵”改成了1949年以后创作的“花扇舞”。“孙毓统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主要作用。”汪士延告诉记者。

  提到改编“跳花钵”这件事情,孙毓统谦虚地说:“其实说改编也算不上,我只是爱好这个舞蹈,想要把它跳得更好!”

  由于传统的跳花钵属于民间自娱自乐性质的歌舞,所以其场面、动作不免有低级庸俗的成分。情节多为一群姑娘手执花扇在场上起舞,而一个扮相滑稽、手持破扇的“丑婆”夹杂其中与姑娘们逗乐、打诨。

  随着时代的发展,跳花钵的表演形式、内容和道具都有了显著的变化。大家根据“七仙女”的故事改编了此舞。场上七位舞者扮成七仙女,保留了“丑婆”,舞蹈仍沿用“跳花钵”的名称,在内容上增加了“七仙女下凡”、“天女撒花”等生动活泼的场面,在表演上糅进了古典戏曲舞蹈的表演形式。

  “后来,我们索性把‘丑婆’这个角色给去除了。改名为花扇舞。”孙毓统告诉记者,目前流传下来的跳花钵,实际上已经做了两次大的改动了,才成为了如今的花扇舞。花扇舞不但在角色上做了改动,将其彻底改编为8个女舞蹈演员表演群舞,还增加了新民歌、新唱词,这样就赋予了传统的跳花钵新的生机。

  由于广受百姓的欢迎,所以花犇的民间艺人们经常被邀请到外地去表演。“主要是在江苏和安徽两省表演。”孙毓统回顾起那段光辉岁月来,还显得非常兴奋,“我们高淳的薛城花台一般只请专业队伍表演,唯独对跳花钵情有独钟,请我们这样的民间艺人上场演出。”

  面对现状一声叹息

  据孙毓统回忆,花扇舞在1955年和1956年曾参加过县、地区和省的群众业余文艺调演,而且多次获奖。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还曾经派出专人在他家学习、交流了两个多月,以图改编花扇舞,将其搬上艺术的舞台。最后由前线歌舞团根据花扇舞改编的《江南三月》在第七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赢得了各国专家的赞赏,还荣获集体银质奖。

  “唉。但那些都是以前的事情喽。”孙毓统的一声叹息将他从往日的辉煌中拽了出来。

  “获奖又怎样呢?”孙毓统无奈地说道,获奖归获奖,但是由于是民间业余文艺团体,他们一直没有活动经费。白天干活,晚上排练,自备乐器、服装成了这些民间艺人的必修课。

  “那时候,我们去外地演出,好像也没有适当的经济补偿。”孙毓统有些抱怨,毕竟这样的演出只不过是乡里乡亲过年娱乐的项目,而经常性的外出演出也不能给这些靠种地、做小生意为营生的农民带来他们所需要的温饱。

  上世纪80年代的一天,孙毓统的队伍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不得不解散。

  在那之后,孙毓统仍然经常参加乡间的一些舞蹈表演,“喜欢跳,人就闲不住。”他一边说着,一边跳了起来。“这样的民间舞蹈其实都挺简单,你看我的步法,三进两退扭扭腰,这样就可以了。”

  采访结束了,就在记者道过谢准备离去时,孙毓统突然拉住记者说了句话:“只要有人肯学,我可以把我会的全部教给他们。我想让花扇舞一直跳下去。”

  ■附件

  “花扇舞”的内容:表现“仙女下凡”来人间采花、游玩的情节,形式上以汉族民间中的“马灯”、“跑云龙”等的基本步伐为主,阵法上又吸收了“挑花篮”、“花灯鼓”等民间歌舞小戏的“身”、“手”技巧,加之羽扇、花簇等道具的使用,整个舞蹈的动作组合严整,跑阵新颖合理,舞姿柔和健美,成为一种接近于现代生活并独具特色的民间舞蹈。尤其是舞者手中“花”、“扇”的巧妙使用,起到了“拱云托月”、“形具神生”之妙用。因此,可称“花”和“扇”是该舞之“魂”。

  “花扇舞”的表演程序:出场、折扇、采花、对花、单穿花、倒花、戏花、双穿花、收场。

  动作特点:模拟蝴蝶在花丛中的翻飞,以及表现姑娘们的采花、嬉戏。以小跑步、小碎步、弹颤步、圆场为基本步伐,穿插一些队形和“扇”与“花”的交替表现,使人仿佛置身于清雾缭绕、宛若仙境的花海之中,它的风格特色为“扇之舞,形似花、身柔如蝶飞,步轻疾而碎”。

  音乐特点:乐队由9件吹打乐器组成。唢呐为主要伴奏乐器,锣鼓起陪衬作用,音乐旋律多采用当地流行的一些山歌小调,节奏明快,曲调流畅、优美,为歌结构。这种夹杂着打击乐、吹奏乐的舞蹈音乐伴奏,有一种乡间泥土的风味。摘自《南京民间舞蹈集成》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