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构建和谐宁夏慈航--我区十五民政工作回眸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05日07:55 宁夏日报

  数九天里的宁南山区并不凄冷。

  清晨阳光如瀑。炊烟漫过红色砖瓦屋顶,在充满期待的树木间缭绕。被阳光拥裹的小村庄,瑞雪银装,一片祥和。

  偶尔有民政赈灾车驶过,赶在春节前送去旧年的最后一些物资。弯弯山路上就又留
下一串温暖的车迹。

  如果回眸“十五”期间我区民政工作,你会发现一条足以感动和慰籍我们心灵的慈航。

  镜头一:王纪一家的希望

  60岁的王纪家住石嘴山市大武口区人民路工人街,他是靠低保度日的特殊困难群众中的一员。

  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30多年前的一场

车祸将王纪腿脚致残,一只眼睛失明;妻子患有脑血栓等疾病。苦难使这个家庭一直与贫困厮磨,街道办事处的同志清晰地记得最初与这家人的相识:老两口在吵架,原来是上初中的儿子营养不良昏倒在操场上,做母亲的心疼买了一块豆腐改善生活,丈夫抱怨妻子不会过日子。王纪有一儿一女,为了生计,他们学习成绩异常优秀的女儿不得不放弃读重点高中的机会,四处打工补贴家用。

  1月9日,我们到王纪家时,天色已黑,家徒四壁的屋子显得沉郁。王纪拿出低保证,账面上记录着这个家庭每月领到的540元低保金。他说:没有低保,没有方方面面的照顾,一家人的生活不可想像,更别说儿子还能上大学。

  王纪的儿子王永亮2004年考上太原理工大学,拿到通知书时,一家人的愁苦远大于欢喜。后来在大武口区民政局和街道办事处的关心下,王永亮得到了2000元资助,圆了大学梦。

  说起儿子,屋子里一下子有了生气。过早苍老的王纪脸上浮现出笑容,一直重复着一句话:“儿子上大学了,我们家就有盼头了。”

  与王永亮一样,2005年秋天,楚静、孙宝亮等大武口区的30名特困家庭的学生,靠陈逢干助学基金、福彩爱心助学、宁夏政协兴华成才助学、美籍华人戴文秀助学、产品义卖助学以及石嘴山市总工会、大武口区助学等1000元至6000元不等的爱心资助,走进清华大学、武汉工程大学这些高等学府的大门。爱让千万个家庭在漫漫寒夜中,点燃起希望的篝火。

  “十五”期间,我区对农村家庭子女9年义务教育实行“两免一补”后,2005年又将这一政策扩大到城市低保家庭子女。民政部门对在校中小学及大专院校就读的低保对象子女提供全额或上浮一定比例的保障。近两年间,各级政府、民政部门及社会各界筹集的教育救助金近900万元,资助5000多名困难家庭学子就读。民营企业家陈逢干设立的贫困大学生助学基金,每年拿出300万元资助当年考入大学的城乡特困户子女,仅去年就资助了708名困难大学生。

  镜头二:从福利院走出的大学生和五保老人的欢笑

  泾源县社会福利院办公室的墙上张贴着10位供养者的照片。在孤残老人们中间,满脸稚气、穿着蓝色校服的禹文升让人心生怜悯。他是本县泾河源镇南庄村人,12岁父母双亡后,这位孤儿在福利院里度过了8年难忘的少年时光,去年秋天从这里走进河北工程信息软件学校。

  福利院院长丁书宝满脸和善,谈起这位孤儿与福利院的8年情缘也简简单单:县民政局包揽了禹文升上中学的费用。福利院买了台灯、复习资料让他好好读书,每天保证他有热菜热饭。上高一时,禹文升不用心读书被自己狠狠骂过几回,福利院出钱让他假期补习。后来,禹文升和自己的话越来越多,学习也越来越努力。再后来,禹文升就接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泾源县民政局和福彩中心资助了6000元学费和路费,丁书宝买了新铺盖、两身新衣服、水果,把他送到车站……

  “一放寒假,他就要回来过年了。”丁书宝说着,沉默了一会儿,露出不易察觉的思念之情。记者凭窗望去,人去屋空,里面一桌、一椅、一柜、一箱和一幅龙凤呈祥的图画,还有一个孤儿与福利院不为人知的日日夜夜……

  建于2003年的隆德县敬老院三幢玲珑白楼,几片菜圃花木,健身房、棋牌室、图书室一应俱全。被供养的五保老人衣食无忧,住在有热水、

卫生间的标准间里,生病有专门定点
医院
,生活按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标准保障,老人们还组织了秦腔自乐班吹拉弹唱,快快乐乐颐养天年。

  “没有共产党,俺早没命了。”王左财老人讲起了自己在新疆、陕西、内蒙古颠沛流离的生活,摘下帽子,给记者看被冻疮谢了发的脑袋。一说现在,老人就从心里笑,把脸笑成了一朵花。他说,现在早晨吃奶粉泡馒头,一周两三顿肉,新鲜蔬菜不重样,服务员问寒问暖,无微不至。老人又乐呵呵地把记者拉到衣架前,让我们看他的新西装、新风衣,和床下满满一箱衣服。“俺真把共产党的福给享了!”王左财老人发自内心地说。

  “十五期间”,民政部门以撤乡并镇为契机,为五保老人营造颐养天年的幸福家园。敬老院由“九五”末的203所减少到136所,通过整合资源,大大改善供养水平。五保对象供养人数由7644人增加到13314人,增长57%。社会福利事业也全面升级,社会其他福利机构由10所增加到24所,1429名孤残老人、儿童在党的阳光雨露下安度人生。

  镜头三:从翟家故事中看社会救助

  尽管事先知道翟前进是隆德县陈靳乡民联村的特困户,在政府的资助下建了当地最好的房子。1月7日,记者看到他气派的红砖钢窗新房、朱门大院时,仍然吃惊不小。

  翟前进是被列入南部山区危房危窑改造的救助户。4间砖房造价2.9万元,民政与闽宁扶贫资金捆绑扶持他1.3万元。翟前进的妻子长年生病,2004年翟前进突然得了脑血栓,严重时瘫痪卧床,这个家庭一下子沦为特困户。

  在挂着粉红色窗帘的新居里,似乎看不出人生风雨留给这个家庭的阴影。头发灰白的翟前进心劲儿十足盘算着生计。他说,住院后身体正在慢慢恢复,只要不犯病,房子钱算不了啥,几年就能还上。

  支撑这个家庭的,除了被当地政府组织到福建打工的女儿,还有日益坚固的社会救助制度。作为特困户,翟前进一家今年能领到1000元救助;两个读书的孩子由于享受“两免一补”,每年上学只需要100元;去年在县医院住院,翟前进又享受到农村合作医疗的400元补助。

  “十五”末期,我区在农村建立了以农村特困灾民基本生活救助制度和五保供养为基础,以特困户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法律援助、就业救助、项目救助和社会救助为补充、优惠政策相配套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实现了由过去单纯生活救助向“应保尽保、应业助业、应帮即帮”的综合救助转变,成为全国率先建起这一体系的几个省区之一。目前,22.8万名特困灾民持证领取救助,构筑起丰欠兜底的保障线。我区还在银川市兴庆区等7个县(市、区)实施了农村村民生活最低保障制度,不断提升农村特困群众的保障层次和水平。去年起,自治区还启动了南部山区3.9万户特困灾民危房危窑救助改造工程,成为引领全国农村住房救助的省区之一。

  在城市,也形成了以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制度、社会捐助制度以及在部分市、县、区建立的城市低保教育、大病医疗等救助项目为补充的救助工作格局。城市低保范围不断扩大、标准不断提高,基本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目前,22万人享受着月人均补差67元的低保金。银川市自2003年以来采取对低保户中的特殊困难户、无房户实行实物配租、租金核减、租金补贴三种方式,为680户城市低保家庭解决了廉租住房。仅2004年至2005年供热期,就为16570户低保家庭减免了冬季取暖费,减免金额达242.1万元。司法部门认真做好城市困难群众“打官司”中诉讼费的减、缓、免工作,仅2004年银川市减、缓、免诉讼费达190万元。各地还制定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整合救助资源,形成救助合力。

  镜头四:危房改造与决策层领导的心结和心愿

  2005年1月3日,固原市原州区寨科乡白生虎一家居住的土窑突然坍塌,一家五口全部遇难。消息传来,自治区领导心情沉重,目光久久凝视在这块土地。

  是年2月,自治区“两会”上,自治区主席马启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向全区人民宣布:用3年时间,把南部山区居住在危房危窑里的群众全部搬迁出去!

  爱的宣言立即得到热烈响应。山区每个县都派出千名干部拉网式排查;自治区民政厅6个厅负责人带队,将近一个月时间辗转于村村户户,突击性抽查了42个乡镇、144个村、907户,确保真实性。自治区领导陈建国、马启智、刘慧多次赴京,财政厅、民政厅负责人一趟趟到国家部委汇报,争取资金支持。

  狗年春节来临之际,8000多户住在危窑危房的群众有了自己做梦都不敢想的新居。记者在隆德、泾源县的一些乡村走访,深切感受着这些困难群众发自心底的感激。曾经住在阴湿低矮危房里的隆德县陈靳乡民联村村民,给民政部门送去“党心民心鱼水情,危房救助解危困”的锦旗;隆德县山河乡大慢坡村村民,在新建的房屋刻上“民心工程”。无论走进哪个村子,媳妇们在谈论新房装饰,男人们在相约外出打工。危房改造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建房本身,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这些困难群众追求幸福生活的向往。

  六七十万城乡困难群众的生活,始终是萦绕在自治区领导心头的一个结。

  从“救火式”的临时性特困救助到逐步规范完善的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从由政府单一救助到社会整体联动救助,民政工作的每一点探索创新,都伴随着自治区领导关切的目光和殷切的期望。

  在一个又一个专题会议上,在一份又一份民政工作的批示中,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建国、自治区主席马启智反复强调,必须把困难群众挂在心坎上,放在执政为民最重要的位置,探索保障有力的长效机制,让党的阳光照耀千家万户。自治区副主席刘慧深入基层明察暗访,与自治区民政厅厅长李志仁等负责同志一道,研究更加科学、规范的社会保障机制。

  2004年10月,国家民政部在山东青岛召开的全国社会救助工作会议结束不久,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自治区民政工作会议在银川召开。这个会议标志着我区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开始。

  此后,经过一个个会议研究酝酿,一幅惠泽近百万贫困群众的蓝图呈现于全区:到2007年,在全区基本建立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社会救助制度为基础,以医疗、教育、住房、司法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优惠政策相配套,以社会互助为补充,政府责任明确,社会广泛参与,运转协调、资金落实、管理规范、网络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

  爱心成就大事业,小省区能办大民政。更加密实、坚固、有力的社会保障网,构思实践于民政工作者们孜孜以求的探索中。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国城乡特殊困难群众社会救助工作经验交流会上,我区民政工作再次得到肯定。

  “十五”期间,我区农村救助资金从“九五”的1.49亿元增加到3.92亿元,受助人数由390万人次增加到7000万人次。城市低保资金由“九五”的2022万元增加到6.8亿元,保障人数由2.34万人增加到22万人。

  民政慈航,大德不言,让千千万万个困难家庭温暖一生,感怀一生。

  (本报记者 连小芳)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