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中国工程院警示 东北地区生态环境已到临界状态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05日09:06 黑龙江日报

  ■部分工农业资源濒临衰竭

  ■可采森林资源枯竭

  ■湿地大幅退缩

  ■黑土带退化严重

  ■耕地开发已经饱和

  ■草地资源退化、沙化、盐碱化

  ■水质污染严重

  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东北地区有关水土资源配置、生态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战略问题研究”报告显示,我国东北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已到达临界状态,如不及时“刹车”,将严重影响其可持续发展。

  报告显示,东北地区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有:部分工农业资源濒临衰竭;可采森林资源枯竭,森林生态功能严重衰退;草地资源由于过度放牧和滥垦退化、沙化、盐碱化;耕地开发已经饱和,有的地方过度开发,珍贵的黑土资源侵蚀严重;水质污染严重,松花江、辽河的干支流和部分湖泊水库污染严重,影响到城市居民集中饮用水源质量;一些资源型城市,由于不合理的开采方式和治理滞后,诱发了一系列矿山环境问题,并有逐年加剧的趋势等。

  作为世界上三大黑土带之一的我国东北平原黑土带,正面临着严重退化的威胁,很多地方土壤质量下降,影响到东北农业可持续发展。目前东北黑土区的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34%;近50年来,黑土层平均流失了一半,表层有机质含量减少了1/3至1/2,长此以往东北黑土将流失殆尽。此外,吉林省30厘米以下的薄层黑土面积已占黑土总面积的42%,其中小于20厘米的“破皮黄”已占14.6%。

  据中国工程院有关专家介绍,黑土退化不断加剧的主要原因是不合理的开发方式和不重视水土保持。东北地区的传统耕作方式是顺坡起垄,从坡顶到坡底的长垄使表层黑土在暴雨后大量流失。而土地按垄承包使这种耕作方式更难于改变。另外,在种植结构上单纯追求粮食数量,某些作物种植比例过大,有机肥施用量普遍减少,土壤养分亏缺严重以及林地面积减少等都加剧了黑土的退化。

  专家呼吁东北地区应尽快开展黑土保护工程,包括实行以保护黑土为主要内容的水土保持工程,以小流域为单元,开展综合治理;转变传统的顺坡起垄耕作方式,建立沿等高线耕作以及以深松免耕、少耕和地面覆盖、秸秆还田为主要内容的耕作制度;以草田轮作为主体,建立科学的黑土轮作制度;实施林网修复改造工程等。

  东北地区是我国湿地的重要分布区,但目前却面临着湿地面积大幅度萎缩、功能退化的威胁。东北地区湿地主要分布在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下游平原、大小兴安岭、

长白山区等。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东北地区有关水土资源配置、生态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战略问题研究”报告显示,东北地区沼泽湿地面积已由上世纪50年代的11.4万平方公里减少到6.57万平方公里,减少了42.4%。嫩江下游湿地包括列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扎龙、向海和莫莫格湿地,都不同程度萎缩和富营养化。三江平原的湿地面积由建国初期的5.35万平方公里减少到1.3万平方公里。辽东湾河口湿地也呈严重退化趋势。

  中国工程院有关专家指出,造成东北湿地面积大幅度萎缩退化的因素中,人为因素占主导,主要是直接开垦湿地,并抽取地下水灌溉,使周边湿地萎缩退化。在西部地区,由于一些水利工程的蓄水、引水,下游来水量减少,甚至河流断流,使湿地失去水源补给而萎缩。自然因素主要是1998年松嫩大水后,东北地区连续6年干旱,水资源偏少。

  专家建议,为了拯救濒危中的湿地,应禁止开垦天然湿地,对不合理的开荒实行退耕还湿。应建立湿地生态用水的保障机制,合理进行湿地补水、配水,如对分布相对集中、水深较大的扎龙、连环湖湿地可采取集中调水,对地处半干旱区、周边沙化严重、分布广泛的湿地如霍林河下游,应合理调整上游水库的拦洪,保证一定量的洪水下泄等。同时,在湿地保护的前提下,应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增强湿地的经济活力。对于天然湿地,可进行芦苇高产培育、鱼蟹养殖、经济植物的合理采集与加工、发展湿地生态旅游等。此外应建立和完善湿地保护的管理体制,完善湿地保护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湿地保护投入机制。

  专家表示,林、草、湿地是东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资源,也是东北有别于我国其他地区的独特优势,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创造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条件。东北地区的资源和环境虽然遭受到相当程度的破坏,但就全国范围看,其生态环境状况仍比较有利,如能及时有效地转变增长方式,还是大有可为的。

  专家建议,应争取到2030年或用更长的时间,通过调整经济结构、加强基础建设、加强科学管理和科技创新,使东北地区达到可更新资源的永续利用,不可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和无废弃物排放;在生态与环境方面,达到整体好转、良性循环。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