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电视帐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06日16:43 南方周末

  老孔家电视经济发展简史

  1944年出生的老孔,大学里学的是机械,对电子也不陌生。他甚至知道,咱们国家早在1958年就生产出了第一台电视机。

  但老孔从没问过电视机多少钱一台——谁会去打听宇宙飞船多少钱一架呢?那时候
电视仿佛很遥远。

  那时人们太穷了。赵本山在小品中骄傲地说:“当时我家不穷,还有一个家用电器呢!手电筒。”

  早于1970年代末家里就有电视机的人有福了!他们进的是窄门。

  ●1958︱︱1970年代末

  太初有电视电视在别处

  那时是中国电视的“创世纪”,其时春已暖,花正开。

  老孔的儿子小波,那时七八岁,老跑到别人家里看电视。

  老孔看在眼里,郁闷在心里。又下决心,这次的誓言是:“买,一定买!坚决买!赴汤蹈火也要买!真的。”

  机会来了,1980年,老孔所在的厂与徐州百货公司协议,组织大家买电视机。电视是苏州电视机厂生产,孔雀牌,12英寸黑白,价格400元,分期付款。

  老孔毅然报名。老孔是大学毕业,国家干部,当时月工资是52.5元。52.5元,足够老孔一家生活一个月,甚至还略有盈余。

  电视机抱回家。老孔第一个月付了70元,后来每月付30元,一年付清。那是不知肉味的一年,馋并快乐着。

  创世纪了!

  第一章:财富精神的萌芽

  圣人曰,有恒产者有恒心,马都买了,鞍子还能缺吗?孔家少不了要买红绒布,缝制精美的电视机外罩;还买过一种彩色的薄膜,贴到电视屏幕上,有人说是冒充彩电,也有人说保护眼睛……比起电视来,那都是小钱儿了。

  置业意识,财富精神,也许就是此类琐屑事件中萌芽的吧?

  第二章:生活精神的重振

  电视机来了,放到哪呢?放这儿试试,放那儿试试,调整一下家具位置,再试试。最后老孔发觉,家里需要一个专门摆放电视机的柜子。

  电视机基本上都被摆到

客厅中央的位置,以便来者都能看到。家庭合影,电视是其中一员。

  洒扫庭除,空前勤勉——怕电视落灰。

  电视在家中摆放位置的变迁史,无疑是一部精神发育的历史,那是一个“审美大于实用——审美加实用——纯实用”的历史过程。

  第三章:科学精神的浴火重生

  电视是一家人的产业,而用电视则被视为一种需要认真学习、深入领会的技术。老孔极为投入地阅读了电视的使用说明,首先他自主研发,取材于厂,造出了天线。当鱼骨状的天线在自家阳台上醒目招摇,老孔身为一家之主的自豪感空前强烈。

  当时电视雪花很大,为了消除雪花,老孔没少想办法。“信号”、“接收”、“反馈”之类久违了的电子学名词又激起了老孔的热情。当然,实在被雪花气着了,老孔也会抛开学问,干脆就拍几下电视机,然后语重心长地对小波说:孩子,学习要用心啊。

  自打买了电视机,学机械的老孔又开始关心气象学问题:雷雨将至,要将电视关掉,切记。

  第四章:新文化精神的滥觞

  老孔记得《敌营十八年》,会唱几句“啊战友——胜利在向你招手,曙光在前头!”

  《加里森敢死队》,身为人父的老孔观看时内心讶异,表情自持。而儿子小波则被飞刀征服,赞叹不已。与小波年龄相仿的男人们,投掷能力应显著强于晚辈。当时全中国的小孩儿都扔飞刀,嗖!

  《霍元甲》。“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香港,粤语,美丽新世界,使人联想到1997!

  第五章:时空感受的重新界定

  人是被时空所规定的动物。老孔在电视上认识了阿拉法特和里根,同时,他渐渐习惯晚上10点入睡,比前半生的入睡时间延迟了1个小时。儿子小波认为,爸爸睡得比较早。而1979年出生的女儿小涛则习惯于这样发问:人,为什么要睡得那么早呢?

  “点灯熬油”,电费多了。

  第六章:现代孤独症状的种子

  新鲜不过3天。电视的意义淡薄了,仪式化的态度瓦解了,生活重新开始,或者说仍在继续。

  电视真的是且只是台机器,节目真的是且只是场娱乐,自己乐完自己知道,无须他人分享。沉静下来,老孔有时候会想,曾让我欢喜让我忧的,真的是眼前的这个方盒子吗?我有那么轻薄吗?

  盒子不言,大音稀声。

  ●1980年代初

  老孔说要有电视于是就有电视

  ●2000年代

  后电视时代电视出轨与电脑的暧昧关系峡椎亩E

  2000年,老孔家买了第三台电视机。熊猫牌29英寸彩电,花了2700块钱。上午做决定,下午电视机搬回家。

  老索尼仍旧服役,买“熊猫”是为了满足不同家庭成员不同的欣赏口味。

  但事实上,老孔的女儿小涛早就对电视节目兴味索然了。

  小涛在北京上大学时,学校里有了网络电视——IPTV,能收到很多电视台,比如中央一到六套,还能收到凤凰卫视。2002年世界杯,IPTV信号老延迟,经常楼下都喊好了,楼上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儿。看IPTV优点是不花钱,缺点是着急。

  毕业后回到南京,小涛花6000多块钱买了台新电脑。她依然更愿意从网络下载日剧、

韩剧来看,一如大学期间。

  “

超级女声”又把小涛重新吸引到了电视面前。因为好朋友里有一个“玉米”,一个“凉粉”,小涛被“动员”为李宇春和张靓颖都投了几票。不过她现在既记不清自己投的票数,也不记得投的次数,她觉得“花不了多少钱”,“好像15条短信多少钱来着,1块钱?还是1个短信1块钱?”她有些疑惑。实在搞不清价钱,她就笑言:“反正只要不是1条10块钱,我就帮朋友投投呗”。

  (因受访者要求,文中采用化名。)

  ●1990年代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幸福的日子,基本上也就是没打动人心的故事发生的日子。中国人开始以平淡的心情买彩电,拿得起放得下。对电视津津乐道的人就只剩下知识分子了,不过他们谈的是产业话题:长虹、倪润峰、“红太阳”普照神州。

  老孔家电视天线寿终正寝,这就算个事儿了,故事发生在1993年。

  那一年,南京市开始安装有线电视。老孔家交了200元初装费,看起了有线电视。此后,每月收视费10元,现在涨到了13元。

  装了有线电视后,老孔家可以收到很多电视台。慢慢地,老索尼的频道就不够用了。老孔就外接了个机顶盒,这下子,能支持100多个台。

  每年春节,和大家一样,老孔家都例行收看央视春节晚会。

  节目是次要的,甚至是可以忽略的,重要的是天伦之乐。全家成员围在春晚面前,老孔夫妻听儿女们絮叨自己外出求学的故事,儿女们听老孔夫妻讲自己年轻时的故事,节目精彩,大家一起笑;节目稍微懈怠,大家睬都不睬。围坐在春晚面前,未必真看春晚,是否可以诠释为中国的一种新的家庭民俗仪式呢?

  老孔家12英寸小黑白“孔雀”早就没人看了,但当时还一直留着。1998年,老孔家装修房子,老孔一高兴,就把以前的好多电器,收录机、电视机,统统给农民工了。

  工人抱着“孔雀”走了。临出门,一点沧桑袭上老孔心头:想当年,那个东西可以使一个女人义无返顾地嫁给一个男人,现在那么一抱就走了,眼睛都不眨一下。

  20年风雨,恍如隔世啊。

  ●1980年代末

  彩电一部分人先看起来因此一部分人先富起来E

  七八年后,彩色电视机逐渐多了起来。老孔家已经搬到了南京。

  老孔的邻居家就有了那么一台彩电,从老孔家的阳台上看去,那家的彩电五色斑斓,绚丽可人。老孔的女儿小涛那时七八岁了,经常跟哥哥小波一起趴在自家阳台的栏杆上看对面人家的彩电,谈论唐老鸭的服装色彩。

  老孔看在眼里,又郁闷在心里。

  不过这次老孔面临的,不是买不买得起的问题,而是买不买得到的问题。当时何止南京,就是全国商店也难得有售彩电。

  1988年底,老孔一同事的儿子通过关系搞到10台索尼牌18英寸彩电。(能人!受羡慕指数大致相当于现在搞房地产的。)

  老孔跟爱人商量后,决定狠下心来买一台。

  彩电要3200块钱,一次性付清。当时两口子一年不吃不喝的工资加起来,就是这台电视了。当时老孔家全家积蓄2500元,但彩电紧俏,过了这村就没这店,老孔最终借到了700元钱,把彩电搬到了家中。3个月省吃俭用,老孔还清了债务。

  当时小涛就爱考人家:你知道唐老鸭的衣服是什么颜色的吗?

  因为彩电,小涛知道了唐老鸭衣服的颜色,但显然她不是获益最大的人,不奇怪,这事儿连老孔都不知道。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