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过年:天南地北别样“年”风情(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07日03:35 山西晚报

  

过年:天南地北别样“年”风情(图)

  榆次老城庙会的舞狮表演本报记者钟清摄

  

过年:天南地北别样“年”风情(图)

  喜庆的秧歌扭起来,震天的腰鼓敲起来,2月4日,临县的民间艺人团体纷纷走上街头,举办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一起欢度新春佳节。

  刘素青摄影报道

  长治爱心车队助孤老

  过节期间本来是出租车赚钱的好机会,然而在长治市区的街头,却活跃着一支由70辆出租车组成的爱心车队,的哥的姐们放弃赚钱机会,专门免费接送孤寡老人,受到群众的交口称赞。

  长治郊区的刘大爷年老体弱,行动不便,这几天走亲访友、购买年货全靠爱心车队的哥的姐们帮忙。据记者了解,这支出租车爱心车队最初由十多位司机自发组织,逢年过节,他们随叫随到,免费接送孤寡老人,目前这支车队的出租车已达70多辆。

  本报记者张文举

  大宁通了公交拜年乐

  对于只有一条主要街道的大宁县来说,坐着公交车拜年可是个稀罕事。“往年拜年要起个大早,骑车子或步行去,今年有了公交车,坐车去拜年又快又暖和!”大年初二,坐着公交车回娘家的张女士高兴极了。

  去年9月份,大宁县城开通了公交车。过年期间,司机师傅也没闲着,19辆公交车每天来往于大街小巷。“大家方便了,我们的钱包也鼓了。”一位姓王的公交车司机兴奋地说:“这几天每天都能收入二三百元,比在太原跑出租挣得还多呢!”

  本报记者王晓娟

  原平城里厨师请进家

  今年过年,原平的农村人纷纷把城里厨师请进家,既节省了时间,又能吃上佳肴。这是记者春节期间在原平市一些乡镇、农村了解到的。

  “这个年我过得轻松多了。往年一到亲戚朋友来聚餐时,就把我累得够呛。今年儿子专门请来厨师,不到一个小时,就把十多种菜肴摆上了餐桌,大家都满意,我也松了一大口气。”家住原平市班村的陈大妈说。2月3日,记者在原平市几家中档饭店了解到,几乎1/3的厨师从除夕到正月初五就没闲过,都被附近乡镇、农村的居民请走了。

  本报记者张婉

  河曲厨房搬到饭店里

  近一两年,河曲县开始时兴“厨房搬到饭店里”。

  农历腊月廿九中午,河曲县城某饭店的厨师老王还在厨房忙碌着。“过去,年前十几天饭店的生意就明显不行了,可是这两年,越到除夕饭店的生意却反而越红火了。”据老王介绍,他所在的饭店就接了十多单“年午饭”的生意。同时记者走访发现,几乎所有的大饭店都揽上了做“年午饭”的生意。

  记者采访到的程女士就是“厨房搬到饭店里”的受益者,腊月廿九上午,程女士在悠闲地逛街,她轻松地说:“饭菜都在饭店订好了,我也没啥事,出来逛逛。”

  本报记者张勇

  大同光荣院里年味浓

  除夕夜,大同市光荣院。天色还没有完全暗下来,浓厚的年味已在满院子飘荡:喜庆的灯笼、大红的春联……光荣院的老人们个个穿上新衣服,神清气爽地聚集在彩带环绕的食堂。

  盘盘美味佳肴端了上来,香喷喷的大馅饺子也上了饭桌,院内鞭炮响起,老人们与专门前来的领导和值班职工一起举起酒杯,同贺新春。大家吃过年夜饭,民政部门的领导端着饺子和菜肴去看望行动不便的老人。

  天色已暗,兴致勃勃的老人们又欢聚在多功能厅里欣赏精彩的电视节目,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笑容……

  本报记者郭斌

  扭起秧歌表心情

  大年初二下午3点,大同矿区乡园小区。路大妈穿戴上大红大绿的“演出服”,来到楼下加入到27人的秧歌队伍中……

  乡园小区位于大同煤矿集团的老矿区,小区住户沈大爷告诉记者,以前,这里没有统一管理,环境很差。可今年这里的春节却显得异常喜气,沈大爷讲:“除了因为去年职工收入增加外,最主要的是同煤集团改造了我们的住宅区:小区全封闭了,安上了电子防盗门,装上了路灯和健身设施。”

  “居民们太满意了,于是组织了秧歌队。我们用秧歌表达欢快的心情,还要到其他矿去演出呢。”

  本报记者闫俊峰

  运城老外钟情死海“漂”

  记者从位于运城的中国死海旅游度假区了解到,今年春节期间有超过1000名境外游客在死海景区欢度春节。这些游客分别来自泰国、菲律宾、新加坡等国。截至目前,该景区共接待游客3万多人。

  为了游客过好春节,死海景区为游客准备了别样的大餐。在呵气成雾的寒冷冬季,游客不仅可以享受“热漂”,做健康“盐疗”,体验热瑜伽以及酷劲十足的动感单车,还可以吃八仙菜、看烟花、放河灯等。

  本报记者禾嘉

  忻州民俗旅游热新春

  春节刚过,忻府区前郝村热情的村民已开始载歌载舞地欢迎来自各地的游客,这里推出了“吃农家饭、看农家戏、干农家活”等一系列全新的旅游方式。

  在这里,游客不仅可以看到具有忻州特色的花糕制作,可以去塑料大棚里体验种菜,还可以看摔跤、听八音会等。据该村村支书崔润青介绍,下一步他们还要开发炕围画、剪纸、窗花等特色旅游,吸引更多的游客。

  本报特约记者靳子荣

  平遥游客体验乡土年

  2月4日,在平遥足足呆了4天的刘小姐大呼过瘾。刘小姐是杭州人,没见识过农村具有乡土气息的过年方式,今年春节,她和家人来到平遥古城过年,不仅见识了不同于江南水乡的古城建筑风光,还看到了县太爷拜年、社火、灯展等传统风俗。

  据悉,从除夕到正月初五,平遥县城的民俗宾馆几乎家家爆满。

  本报记者任志霞

  我在南极,别牵挂

  远赴南极参加科考的阳泉小伙发回新春贺电

  “爸爸妈妈,我很想家,但我知道事业很重要,我一定跟随科考队完成祖国赋予的神圣使命!”除夕之夜,远赴南极参加科考的阳泉小伙子康建军通过手机向家人拜年。

  去年11月18日,由159位科考队员组成的我国第22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科考船从上海出发,远赴南极大陆进行科学考察。科考队员中,就有阳泉小伙康建军。康建军的母亲告诉记者,建军本科毕业于山西大学物理系,随后考上了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学习海洋物理专业,此次被学校特别推荐参加南极科考。

  听着爱子的声音,康建军的父母泪流满面。大年初一,康建军的父母收到从南极寄来的特殊礼物———一张儿子参加中国第22次南极科考的光盘。看着里面的照片,康母心疼地说:“脸瘦了,黑了!”康父则笑着说:“我看是更精神了。为祖国争光添彩,再黑、再瘦也值!”

  本报记者霍雪飞通讯员刘鹏

  百余北京知青“回”运城过年

  睡一睡热炕头吃一吃白面馍聊一聊插队事

  

过年:天南地北别样“年”风情(图)

  重回“故乡”感触深

  “老乡们,你们好吗?!”1月31日(正月初三),运城市迎来了100多名阔别30多年的北京老知青。

  1968年12月,1.6万余名京津知青到山西运城“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大部分知青在1987年前后才回到北京。2005年年未,运城市委市政府邀请北京知青回家看看。

  “老乡们的大手一握住我们的手,大家的眼泪就哗哗流。”30年前曾在运城市临猗县插队的孙孟说。老知青们津津有味地回忆当年割麦子、喂牲口的日子,不少人潸然泪下。“38年了!当年我才16岁,从家里偷了户口簿把户口从北京迁到了山西。谁知这一去就是20年。”梁女士哽咽着说,“我做梦都想回村儿看看,睡一睡热炕头,吃一吃白面馍。”村儿里更是要敲锣打鼓地迎接他们,就像当年一样。

  一位随父“回家”的北京小伙子说,他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园艺专业,听说运城的老乡们都种果树,希望自己能帮上忙,以后他会做老乡们与北京技术人员的桥梁。

  本报记者禾嘉特约撰稿人薛建登文/图(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晚报网络编辑:赵芳)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