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年味”考验上海人创意专家认为市民心理落差反映了服务经济、创意产业的差距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07日07:53 东方网-文汇报

  ■文/本报记者张懿

  年年过年,怎么过年?昨天,本报刊登报道《多半市民过年“没感觉”》,关于“年味”的话题,引起了沪上不少学者的思考。许多市民表示,过年需要创新——如何创新,值得全社会来认真面对。

  回忆起自己大年初一的晚饭,复旦大学顾晓鸣教授印象深刻:全家前往一家饭店吃饭,服务员显然是经过了严格培训,不但服务到位,端茶上菜周到热情,更重要的是,他们都准备了许多适合春节的“吉祥拜年话”。

  在顾晓鸣看来,多数市民觉得过年“没感觉”,一方面说明“年味”的确不够浓,另一方面,更准确地应该解读为大家对于过年、对于“年味”的期待提高了。这个年,顾晓鸣走了豫园、龙华等上海“民俗味道”最浓的地方,也看到了许多商家的努力:“今年其实是近年来,‘年味’最浓的一年,市民依旧出现这样的心理落差,只能说明大家对年味的追求增加了。”

  “现在的年夜饭,其实就是大锅饭,年夜饭完全没有针对不同家庭的需求,设计出不同的风格来。其实商家可以用心的地方很多:请柬、桌椅、菜式,都应该更加个性化,完全可以拿出摆婚宴的那种态度来。然而,绝大部分饭店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因此,对于自己年初一的那顿饭,顾晓鸣觉得十分难得。

  顾晓鸣认为,市民对于“年味”的渴求以及随之而来的心理落差,反映了上海服务经济、创意产业的差距。“服务经济不仅是家政服务、不仅是打扫卫生,满足不同人群的情感需求、心理体验,是更重要的。”

  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胡申生也认为,所有的节日,都是伴随一定的仪式而存在的。在我们目前传统的仪式逐渐淡出之后,如何创造出为现代社会所认同的内容,需要政府、媒体、文化界认真研究。“现在的年,商业味太浓,但是年味并不浓。”

  在接受采访时,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向记者表示,过年,并不能一味回归传统,更应该着眼创新。同具有宗教背景的圣诞节相比,春节是一个世俗的节日,必然随着世俗的变化而变化。“过年需要怎么创新,需要建立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而不能一厢情愿。”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