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设金融交易所,谁会是赢家?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07日09:00 解放日报

  金融交易所的设立,必然会引起我国金融市场格局的重构。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市场各方更加激烈的博弈和利益的重新分配。

  此前举行的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上传出消息,金融交易所已获得国务院批准。这意味着,包括股指期货、国债期货等在内的金融衍生产品,它们交易的脚步声越迈越近了。

  诱人的市场蛋糕

  金融衍生品市场“蛋糕”诱人,这已经是一个被证明了的事实。

  发展历史不过30多年,但金融衍生品市场因具备价格发现和风险转移等期货属性而迅速抢占了原有的金融市场份额。在全球范围内,金融期货等衍生品成交规模在期货交易中的比重已从1976年的不足1%,上升至目前的80%以上。在世界各大金融衍生品市场上,交易活跃的外汇、利率、股指等金融期货合约有几十种。欧美等国的金融衍生品市场成交规模近几年大幅上升,韩国等亚洲国家也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实现了金融衍生品成交额远远超过现货交易。

  相比国际市场的繁荣,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几乎还是一片空白。但巨大需求的存在,足以证明这一市场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根据最新统计,我国外汇储备已高达8160亿美元,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也突破了14万亿元人民币。截至2004年底,我国国债余额为29631亿元,其中内债28803亿元,外债828亿元。数额如此之高,在没有金融衍生品风险对冲工具的情况下,市场汇率和利率一有“风吹草动”,影响是不可估量的。比如,在国债方面,如果利率发生变化,无论是国债发行方,还是国债购买者,面临的都是资产要么升值,要么缩水的类似赌博的一种不稳定状态。

  同样,在投资者人数多达7000万人的股票市场,因为缺乏金融衍生品这一风险规避工具而遭受的风险也十分明显。自2001年以来,沪深股票市场已经历4年多熊市,大盘股指“跌跌不休”,而投资者却因为没有相应的做空机制,只能认赔或出局,运作大资金的机构投资者也很无奈。市场于是对金融衍生品的呼声越来越高。

  去年8月,伴随股改而生的特殊金融衍生产品———权证,在阔别沪深资本市场10年之后卷土重来,“T+0”和信用交易使宝钢权证也在数月内演绎了一波又一波的火爆行情,此后加入的武钢权证、万科权证等,更令权证交易量一度超过沪深两市所有股票成交的总和。权证的热,也预示着金融衍生品市场“供不应求”的空间。

  花落谁家的博弈

  面对巨大的市场诱惑,谁都会眼红。金融交易所花落谁家,必然是一场激烈的博弈。

  自去年开始,市场争夺金融交易所的传闻就一直不断。

  围绕股指期货的归属,上海证券交易所和上海期货交易所曾展开长期竞争,双方均投入人力物力,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谋求以股指期货交易为先河,开启金融衍生品市场。而在市场看来,上交所与上期所之争,双方各有所长。证券交易所能够对股指期货和股票市场的风险进行集中控制,有效对冲,但不具有从事期货产品交易的经验;期货交易所业务熟练,了解期货交易的特点,但没有做过金融产品。

  与此同时,市场又传出,央行欲在金融衍生品交易中起主导作用,并可能在上海外汇管理中心和上海黄金交易所的基础上建立金融交易所。毕竟,外汇期货、利率期货、黄金期货等也将是今后热门的衍生产品。

  尽管目前金融交易所的成立已获国务院批准,但“落户在哪里”、“由谁出资”等问题仍未确定,博弈仍将继续。不过,业内人士透露,金融交易所的组建,可能会采取一套新的方案,那就是由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上海、大连、郑州三家期货商品交易所等5家机构共同出资,各占20%股份,新建交易所。

  在没有一家具备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成立独立的金融交易所,恐怕会是利益平衡的结果。事实上,不光是上海的几家机构,大连、郑州、深圳三家交易机构也都为推出金融衍生品积极铺路。郑商所的商品期权和商品期货期权都准备了两年以上,深交所也在前年成立了股指期货工作小组等。在这种情况下,偏爱哪一家都会造成利益的不平衡和资源投入的浪费。况且,各家争办交易所,也会大大降低市场效率。在业内人士看来,“平衡”的方案是最有可能获得通过的。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照顾各方利益而成立的金融交易所,相比依托某一家交易机构,其投入必然也是最大的。对5家机构而言,即便能够从金融交易中分得一杯羹,新成立的金融交易所未来也将是其自身的一个最强劲的竞争对手。

  谁会是真正赢家

  金融交易所花落谁家,是市场载体之争。那么,拥有了金融交易所之后的市场,其利益之争必然转向市场参与者。谁会是这个市场的真正赢家?

  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对国内期货经纪公司是一个重大利好,它将给处于困境的国内期货业带来发展契机。上海中期期货分析师吴君认为,尽管目前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具体归属问题还在讨论,但不管怎样,期货经纪公司都将在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过程中占据领跑地位。

  从国际经验来看,金融衍生品的代理业务主要属于期货经纪公司。在美国,有关衍生品种的经纪业务全部划归期货经纪公司。而从业务能力来看,期货经纪公司比证券经纪公司有更好的风险控制能力。金融衍生品交易对风险控制的能力要求很高,期货经纪公司由于长期从事期货经纪业务,集聚了一批精通风险控制的人才,积累了丰富的风险控制经验,开发了较为成熟的风险管理软件系统,这些东西都是需要较长时间沉淀,这是期货经纪公司能够领跑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最大优势。可以预见,未来新的金融衍生品种上市交易后,基金公司、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都会向期货经纪公司寻求金融衍生品代理业务,这将给期货市场带来巨大的利润空间。

  除了期货经纪公司,这一市场带来的利好同样惠及券商、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对国内银行业来说,在资本项目对外开放以及利率市场化的趋势下,汇率风险和利率变动的风险将日益显现。通过金融衍生品市场规避风险,也将是其入世后应对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券商等机构投资者在市场参与中,也会通过风险对冲,获得更多赢利机会。

  不过,这一新市场的监管,则存在着管理层之间的协调问题。从目前的具体交易品种划分看,国债、利率期货等很可能要由央行和财政部来负责,外汇和本币等汇率期货的监管者则可能是央行和外汇管理局,而作为交易主体的国内外各大银行,又涉及到银监会的监管范围。股指期货的监管者必然是证监会,但也涉及到证监会期货部门和证券部门的协调问题。不仅如此,随着机构投资者渐渐成为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主力,其监管机构包括保监会在内很可能达到8家之多。

  且不论这一场监管之争谁是赢家,有关专家提醒,监管一定不能政出多门,否则有可能导致市场交易摩擦成本增加,直接危及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

  本报记者蒋娅娅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