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云南实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调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07日09:39 云南日报

  2005年7月盛夏酷暑时节,我们调研组的同志从昆明到玉溪、红河、楚雄、保山、大理等地,不但感受到彩云之南盛夏的凉爽,更体验到云南各级党组织实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云南各族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风貌、新气象。

  一、识省情,绘制发展蓝图

  2000多年前,汉代的学者就曾解释说,“云南”,是因“彩云南现”而得名。这种富于想象力的解释突出了云南的神奇和美丽。考古科学证明,早在170万年前,“元谋人”就在金沙江流域繁衍生息了。被远古人类当作摇篮的地方,一定是神奇美丽的地方。但这是一个太遥远的故事了。

  改革开放以后,云南曾有喜人的发展,但生活在21世纪初期的云南人,却要面对如此尴尬的处境:拥有“动物王国”、“植物王国”、“有色金属王国”等美誉,但这些资源桂冠却没有绽放出财富异彩;拥有无比丰富而深厚的民族文化“富矿”,但尚未得到科学的开采和提炼,形不成文化的金山;拥有4000多公里边境线和10多个国际口岸,但没有形成大开放促进大发展的局面。更令人担忧的是,上个世纪末,云南省经济增长速度不断下滑,连续几年走低,2001年经济增长速度甚至下滑至全国倒数第一,形势异常严峻,全省4000多万各族人民强烈要求改变这种状况。

  面对如此困难的局面,新一届省委、省政府既有紧迫感又非常冷静。他们认定,只有发展才是克服困难、开创新局面的唯一出路。但是,历史的教训和现实的困难昭告人们:发展不能走老路,必须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之路。为此,准确地认识省情成为亟待解决的大问题。

  省委书记白恩培同志指出:只有从边疆、民族、贫困、山区四位一体出发,才能真正认识云南省情。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疆,历史上劳动积累偏少,经济基础十分薄弱;云南有26个世居民族,是中国民族成分最多的省份,社会矛盾比较复杂;云南有73个贫困县,是全国贫困面积最大、贫困人口最多的穷省;云南位于地质史上两大板块挤压地带,山高谷深,平地极少,山区占全省面积的94%。边疆、民族、贫困、山区四位一体的省情决定了云南社会发展的特殊性。在这里,少量先进的生产力和大量落后的生产力同时存在,正在发育的市场经济同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同时存在;少量科技精英同大量文盲、半文盲劳动者同时存在……总之一句话,如果全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那么云南就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低层次。

  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低层次的省情,新一届省委、省政府丰富和完善了发展思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科学发展观,打基础,兴科技,调结构,建支柱,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和绿色经济强省,铺设走向东南亚、南亚的国际大通道,实现社会经济和人文生态和谐发展。

  二、打基础,增强发展后劲

  首先是交通。悠悠千年,“山间铃响马帮来”,是云南交通的真实写照。这种状况在云南人打基础的大进军中根本改观了。如今,云南人建起许多现代化航空港,同国内外上百个城市直接通航。有许多条铁路连接国内外。公路建设突飞猛进,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16.8万公里,位居全国第一。高速公路达到1400多公里,位居全国第13位,西部第2位。云南连结东南亚、南亚的几大通道正在逐步建成高速公路。昆(明)曼(谷)国际公路从昆明至磨憨段大部分已建成通车。中缅国际公路昆明至保山已全程建成高速公路。中越国际高速公路已经从昆明通到蒙自。从前,由昆明到红河州府蒙自,汽车行需一整天,现在3个小时就到了。由昆明到滇西保山,以前车行需两天,现在只需5个小时。

  推进城镇现代化,是云南人打基础的第二步大棋。城镇化水平太低、农民比重过大、消费市场太小、农产品转化成商品的机会太少,是云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2003年,省委、省政府召开了6个现场办公会,其中5个会的主题都是如何推进城镇现代化。也就是从这年5月底开始,一个充满现代气息的城市发展概念频繁地出现在全省媒体的重要位置,出现在老百姓的生活中:建设新昆明,建设新大理,建设新玉溪,建设新楚雄,建设新曲靖,建设新红河,等等。目前,人们最关注的是建设新昆明。昆明老城区245万人口拥挤在180平方公里的狭小空间内,旧式的水泥楼房挤在一起,街道窄小而弯曲。五百里滇池,本是高原明珠,但被污染成了一个“病湖”。昆明人从世博会后松劲停滞乃至落后的教训中警醒过来,决心打一场城市建设发展的翻身仗。按照“一湖四环、一湖四片”的科学规划建设,可以预期,不要多少年,滇池清水连波、春城花草芳菲的园林城市就会展现在人们面前。

  三、建支柱,撑起经济大厦

  烟叶是云南生物资源中的一宝。由于特殊的土壤和光热条件,云烟的自然品质很好。认识到这一点的几代云南人,长期致力于烟草产业的开发。他们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烟叶的种植和加工,制定正确的政策措施做大做强烟草产业,终于使之成为经济支柱,极大地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时至今日,烟草业在云南经济中仍然是举足轻重的。2005年中国企业500强排行榜上,云南有9家企业上榜,其中有4家是烟草企业。为了继续壮大烟草业,云南省进行了企业重组和品牌整合,把9家烟厂合并成几大烟草企业集团,36个品牌整合到20个。各大烟厂输出技术和品牌,与省外烟厂合作,市场份额迅速扩大。

  但烟草产业的壮大亦喜亦忧。支柱产业单一,不仅难以抗御经济风险,而且撑不起现代经济大厦。为了改变这种情况,云南人一直在努力培植新的支柱产业。如今,这种努力已经逐步见到成效。发展能源是目标之一。云南江河多,落差大,水能蕴藏量居全国第一。煤炭资源也很丰富。无论是小湾电站、溪洛渡电站等水电建设,还是曲靖和镇雄等火电基地建设,都成为云南省乃至全国解决能源危机的保障之一。目前,云南电力不仅供给广东等地,而且输送到越南、老挝、缅甸等东南亚国家。

  为了建设绿色经济强省,云南利用独特的自然和生物资源,重点发展天然药物、绿色食品及保健品、花卉及绿色园艺、生物化工等产业,努力构建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体系,云花、云药异军突起。目前,全国市场上销售的每3枝鲜花中,就有一枝来自美丽的彩云之南;在云南白药等老品牌焕发新生机的同时,“盘龙云海”、“滇虹”等一批新的云药品牌已经被世界所了解。保山市已经建成中国最大、世界第三大的香料烟基地。呈贡县斗南的鲜花,蒙自县的万亩石榴园,弥勒县的“红烟”(红河卷烟)、“红果”(葡萄)、“红酒”(云南红),漾濞县的核桃等等,已经成为云南经济支柱的后起之秀,成为各族人民新的财源。

  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之后,云南多彩的民族风情、独特的文化、秀美的山川更加令世人神往,旅游业在云南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云南省依托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积极推进对外开放,逐渐优化社会环境,已经成为中国最具潜力和活力的旅游地区之一。

  四、调结构,优化发展机制

  在一个边疆、民族、贫困、山区“四位一体”地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以改革为动力,着力调整结构,优化发展机制。2002年初,云南开始实施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国有企业改革,三年之内国企改制面达到92%。同时,化工、煤炭、建材、电子、制糖、橡胶等10大重点行业制定整合方案,初步建立了新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并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企业节能、降耗、增效。

  云南是一个农业地区,80%的人口在农村生活。调整结构,优化发展机制,最重要的是调整农业结构,优化农业发展机制。为此,云南实事求是地提出了“围绕增收调结构、突出特色闯市场、依靠科技增效益”的农业发展思路。2004年,云南农村税费改革第一步试点工作顺利完成,取消了除烟叶外的农业税,共减轻农民负担22.6亿元,人均减负37元。同时,省财政直接拨付直补资金7000万元,良种补贴资金4000万元。农民的发展热情非常高涨,2004年粮食总产量达1509.5万吨,创历史最好水平。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是引导习惯于自然经济的农民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途径。近来,大理州再现了外来商家排队“抢购”牛奶的喜人场面。州委、州政府依托无污染的好山好水发展乳业,引进东亚乳业等大项目,带动近5万户农户饲养奶牛,乳品企业2004年支付牛奶款达16525万元。玉溪市重视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全市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72家,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初具规模。这些加工企业一半以上的产品出口,蔬菜、畜牧、粮油、糖茶、生物制药、水果等8大类产品出口欧洲和东南亚等国,创汇2670万美元,带动农户近30万户,有81种产品取得了绿色、有机食品和无公害产品认证。为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还开通了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从2005年7月25日起,持《云南省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通行证》的车辆通过云南省境内的所有公路、隧道、桥梁、渡口收费站时,免收通行费,大大降低了农产品的运输成本。

  云南省近年来还积极探索新型农业发展模式,重构农村生产组织结构,积极鼓励、引导、支持农民成立各种专业协会。据统计,仅楚雄彝族自治州已发展各类专业协会340多个,涉及农村经济发展各个领域。该州元谋县通过建立“协会、公司、经纪人”三位一体的经营模式,有效地解决了政府组织农民生产难和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实现了千家万户小生产和千变万化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全县有80多个专业协会,形成了协会型农产品加工企业35家,2004年带动农户3万户,户均增收2700元。

  五、兴科教,建设民族文化大省

  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云南提出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就是着眼于文化创新蕴含的巨大推动力,就是着眼于培养高素质的发展人才。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必须发展教育,特别是要抓好基础教育。这几年,云南举全省之力,打了一个基础教育翻身仗。2002年,开始实施《云南省基础教育振兴活动计划》,主要办好四件大事。一是建设好寄宿制学校。云南山高谷深,居住分散,没有寄宿制学校,各民族的许多青少年就将失去受教育的机会。现在,省级财政支持的寄宿制和半寄宿制学校共有3000多所,受助学生接近60万人。从2005年起,再投资10亿元,在全省35个县新建、改扩建一批以农村初中为主的寄宿制学校。二是实行“三免费”教育。对七个人口在10万以下的民族和116个边境乡镇的中小学生,实行“三免费”,即免杂费、书本费、文具费。2004年以后,“三免费”教育范围扩大到所有贫困县和边境县,受助学生达到217万。三是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从2002年到2005年,全省投入资金20亿元,计划完成340万平方米中小学危房改造,使云南各民族的中小学生都能在安全的教室里受教育。四是推进“两基攻坚工程”。2004年,全省“普九”人口覆盖率提高了6个百分点,达到81.3%,青壮年文盲率下降至6%以下。到2005年,云南省基本实现了“普九”和“两基”的目标。

  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必须发展科学技术,特别是要推动科技创新。在云南各族人民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科技创新能力。仅2001年到2004年,云南就取得了2408项创新成果,其中,有8项获国家科学技术奖,877项获省级科学技术奖。2003年国家自然科学唯一的一等奖,颁发给了云南大学侯先光教授等科学家。云南农业大学朱有勇教授承担的“水稻品种多样性控制稻瘟病技术”,被誉为农业技术的“一次革命”。截至2004年,这一技术在云南、四川、湖南、江西示范推广1420多万亩,有效控制稻瘟病的面积超过80%,平均每亩减少化学农药施用量6成,在1400多万亩推广田中新增优质稻谷6亿多公斤。该技术用于玉米、小麦、油菜、蚕豆、土豆的科学套种模式,平均控病面积在70%以上。2005年,云南在农业科技创新上又取得突破性成果,丽江市永胜县涛源乡水稻示范基地达到亩产1229.97公斤,创下我国水稻亩产单产新纪录。云南铜业股份有限公司对引进的“艾萨炉”进行技术改造,创造了多项同类设备的世界记录,节约资金5.4亿元,一年之内提高冶炼能力22.5万吨,创造经济效益7208万元。在昆明并网运行的30米高温超导电缆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三的实用高温超导电缆,其部分性能明显优于先期投入运营的美国、丹麦同组同类电缆系统。此外,药材、花卉、烟草等众多科技创新成果也在推动有关产业走向现代化。

  云南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必须努力创造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局面。云南是“民族歌舞的海洋、美术摄影的殿堂、影视创作的天堂”。为了开发如此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云南确定了“政府引导、社会投入、市场运作”的方针,出台了一系列发展文化产业的优惠政策,决定每年投入1500万元,专项扶持文化企业。现在,云南在全国率先建立起文化产业指标体系,把文化产业纳入“绿色GDP”的统计范畴。经测算,2004年云南文化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74亿元,增加值为100.6亿元,占全省GDP的4%。2005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6%。据悉,国家统计局已决定在全国推广云南省创建的文化产业报表制度。

  六、重统筹,构建“和谐云南”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确定的重大战略举措,云南各族人民热烈响应,坚决贯彻。他们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而且立足边疆、民族、贫困、山区“四位一体”的实际,从解决群众最关切的问题入手,努力构建“和谐云南”。

  构建“和谐云南”必须统筹好民族之间、区域之间的发展。云南省从实际出发,总结了“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因族制宜”的经验,采取特殊政策,不断改善民族地区基础条件和各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一是实施“兴边富民工程”。从2005年起,启动“兴边富民工程”三年行动计划,力争3年总投入200亿元以上,在25个边境县实施30件惠民实事。这30件实事涉及沿边公路干线建设、乡村公路路面硬化、口岸基础设施、病险水库加固及“五小水利”建设、农村人畜饮水、电网改造、小城镇建设、优势农产品基地及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项目、茅草房和杈杈房改造、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中小学危房改造、卫生院建设、广播,电视村村通等领域,将在三年内见到实效。二是支持民族地区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省州市政府加大了资金、技术支持和劳动力培训,帮助民族村镇发展比较优势明显、支撑作用强的优势产业;支持发展特色鲜明、辐射功能较强的小城镇。三是大力培养少数民族人才和干部队伍,实现了25个世居少数民族都在省直部门有1名厅级领导干部目标。云南省还在全省实施了民族团结目标管理责任制,制定了扶持人口较少民族的特殊措施,颁布了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实施办法》等。祥和的云南民族地区,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2004年,云南民族自治地方实现GDP1062亿元,较上年增长12.4%,增幅高于全省1.6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1646元,增幅高于全省1.9个百分点。

  构建“和谐云南”,必须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实施计划生育的“奖优免补”政策,是改善社会人际关系、理顺群众情绪、建设“和谐云南”的有效办法。云南省的计划生育工作走过很多弯路,为“惩罚多生”而拖牛牵马在一些地方一度成为控制超生的主要手段,严重影响了干群关系,计划生育工作吃力不讨好。2003年,云南省创造性地实施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家庭“奖优免补”政策:奖,就是一次性奖给独生子女父母奖金1000元。优,就是独生子女小学毕业升本县市区初中时,在未实现“普九”的地方加20分优先录取;初中毕业报考本州市一级中学的,加10分优先录取,报考本县市、区其他高中的,加20分优先录取;高中毕业报考省内高等院校的,给予加20分优先录取。免,就是免除独生子女义务教育阶段的课本费、杂费、文具费,实行“一费制”后,免除“一费”。独生子女16周岁前,免除其父母所承担的农村一事一议的筹资、筹劳。补,就是年满60周岁以后直至其亡故,独生子的父母每人每年发给600元,独生女的父母每人每年发给700元。新政策变“惩罚多生”为“奖励少生”,迅速地改变着农民的观念和行为。2004年近5万名满60周岁的独生子女父母按时足额领到了政府发给的奖励扶助金。农业人口新办独生子女证23.9万户,是过去24年办证总数的1.73倍。2004年全省人口自然增长率首次降到了9‰。

  构建“和谐云南”,必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滇池、星云湖、抚仙湖,还有洱海、泸沽湖、程海、杞麓湖、阳宗海和异龙湖,九大湖泊就像九块碧玉,镶嵌在云贵高原上。但是,这些“碧玉”正在承受着日益严重的污染。2000年,云南省政府召开现场会,对九湖治理与保护作出了全面部署,成立了9大高原湖泊污染综合防治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各湖所在地五个地州市也分别成立了领导机构,开始了全面治理工作。省政府与五个地州市政府、行署签订了《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五个州市内部也层层签订责任书,全面实施目标责任制。

  作为边疆、民族、贫困、山区“四位一体”地区,云南的发展还有许多困难。但我们在调研中感受到,云南省党政干部明确的发展思路,全省充满活力的发展势头,逐步变成现实的发展宏图。全省4400万各族群众,正以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勤奋工作,努力打基础、兴科技、调结构、建支柱,促进社会经济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秋石【原载求是杂志2006年第3期】(云南日报)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