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统筹城乡创和谐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07日10:10 北京日报

  2005年,北京市对郊区的市级直接资金支持达到156亿元左右,政府投资投向城区和郊区的比例为49.9:50.1,对郊区的投资首次超过城区。

  这是一组有着标志意义的数字。

  20多年来,与快速发展的首都经济并存的城乡区域发展失衡局面,由此发生转折。
这是首都发展走向协调、和谐的一个转折。城市与农村的界限在变得模糊,城市与农村的距离在拉近。北京正在沿着“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坚持城乡统筹,积极推进郊区城市化”的发展思路稳步迈进。

  首都的现代化开始在城区,实现在郊区

  打开北京版图,全市面积16400平方公里,二环路内的城市核心区仅为87平方公里,约占0.5%,即使加上卫星城,城区也不过1000平方公里。

  郊区面积虽大,但资源、资金、人口、产业等长期向城区集聚,作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北京,城乡结构历来是“大城市,小郊区”。

  2003年的北京已经达到并超过了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这一年,农村地方财政收入仅占全市的7.5%,财政支出仅占6.7%;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663亿元,农村为604亿元,仅占16.5%。

  首都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

  有差距,更需要发展。解决不好“三农”问题,城乡发展就无法协调,北京新的城市总体规划也难以落实,“新北京、新奥运”的战略构想、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任务就难以实现。郊区的发展对北京的意义,市委书记刘淇一语道破:“首都的现代化开始在城区,实现在郊区。”

  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思路,十六届五中全会确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构想。北京在结合着自身的实际,逐步探索、落实。

  一年一度的北京农村工作会议,从2003年起改称“郊区工作会议”,内容由重点研究郊区农村农业发展,变为研究制订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政策措施。这一改变的背后,是北京对郊区农村定位的深刻变化。

  2004年的春天,市委书记刘淇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七进深山,三走平原,深入远郊10区县,行程2000多公里,对城乡统筹发展作调研。十六届五中全会之后,刘淇再次走怀柔、上房山、访平谷……研究京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路。

  去年春天,市长王岐山召开农村工作研讨会,20多个委办局启动了规模空前的“三农”问题“春季调研”。

  2004年,北京人均GDP已达到4970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二三产业的比重达到97%以上,已经发展到了“反哺农业,支持农村”的阶段。市委市政府的种种举措在昭示着,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由理念变成了具体的政策行为。

  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通过着力推进两个转移,即政府投资向郊区转移,引导社会投资向高新技术、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优势产业转移,逐步建立城市反哺农村机制,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根据城市发展战略和区县功能定位,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引导,促进城乡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郊区是首都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但更是今后的亮点。

  政府投资重心首次倾向郊区,夯实协调发展基础

  去年10月15日,位于北京西部、总投资约10亿元的莲花池西路建成通车。正常通行情况下,从北京西部远郊区门头沟政府所在地到天安门的乘车时间,由原来的1个多小时缩短到半小时左右。

  类似的城区与郊区之间的快速通道北京有多条,这得益于政府公共财政向郊区倾斜。

  2003年,北京市的政府投资投向郊区与城区的比例为20:80。2004年,这一比例大幅调整为40:60。

  2005年,北京市对郊区的市级直接资金支持达到156亿元左右,其中市发改委安排到郊区的政府投资就达到71.9亿元,对郊区的投资首次与城区对等。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柴晓钟表示,政府投资向郊区转移,加快了郊区基础设施、社会公共服务、山区生态涵养、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致富的步伐。

  政府投资投向郊区的数额,由2003年22亿元猛增到71.9亿元,3年翻了3倍还多。

  投资的强力支撑和保障,促进了郊区基础设施水平的全面提高。

  2005年北京市共安排各类镇村道路建设项目33个,涉及10个远郊区县40个镇,新增和改造道路总里程408.7公里,总面积349.4万平方米。8个新城与中心城实现快速连接,主干路网架构基本形成,建成和改造乡镇主要联络线180多公里,100%行政村实现“村村通油路”目标。

  门头沟区西达摩村昔日道路狭窄,一条3公里的道路只容得下一辆汽车通过,村里的运输车每天排成队统一进出,单程至少40分钟。现在路通了,不到10分钟就能打个来回。投资280万元建成的田寺路,为贫困的田寺村带来一拨儿又一拨儿投资商,最终吸引来2830万元投资。

  柏油路修到村子口,街坊路铺到家门口。百年老村———潭柘寺镇平原村铺了一水儿的青石板路,古色古香,村民再不用一脚深一脚浅地踩着污水走路。

  2005年市政府安排208亿元投资,重点解决了通州、大兴、朝阳、顺义、房山、延庆等6区县、500个村共30万农民饮用水水质不达标问题,33个中心镇全部实现集中供水。郊区新城均建成1个以上污水处理厂,郊区污水处理率达到了36%,污水再生利用率达到25%,郊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了40%。天然气供气管线已延伸到大兴、昌平、顺义、通州、房山、门头沟等远郊区县的卫星城镇和中心城镇,区县城镇燃气化率在90%以上。农民的生产生活用电问题已基本解决。

  管城区的部门也要管郊区,城乡统筹全市一盘棋

  怀柔区官地村,不足50户人家,坐落在雁栖镇深山坳里,依山傍水,风景秀美。

  2005年,官地村被列为全市13个旧村改造试点村之一。如今的官地村,清一色灰砖小楼,与山水浑然交融,自成景观。改造后小村旅游接待能力提高了一倍,农民收入平均翻了一番。

  谁能想见,一个小小官地村的改造,竟有市农委、发改委、规委、建委、交通委、绿化办、财政局、国土局、水务局共九部门参与其事。郊区的发展不再只是“农口”的责任,成了全市各委办局共同谋划的“一盘棋”。

  这种变化,始于2005年春天的一场“春季调研”。

  4月9日,市政府召开“三农”专题工作会议,启动了规模空前的“三农问题”春季调研。会议明确指出,“各委办局三定方案里面的工作包含的范围是北京市的16400平方公里的市域,而不是2000平方公里的城市地区”。

  从4月中旬到5月,40天时间里,市政府22个委办局由一把手带队,深入郊区农村调查研究,以本部门职能联系“三农”工作实际,制定支持“三农”的具体措施。形成了314页,数字翔实的28份调查报告,确定了解决农民实际问题的任务53项。

  过去只对农村的市委农工委、市农委,今年成了各职能部门的总协调,与各部门逐一签订《有关部门支持“三农”年度项目联系协调责任书》,明确各项任务的完成时限。

  一贯管理城区的政府部门如今也“管”起了乡村。北京市市政管理系统将环卫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向郊区延伸,2005年以来,开始将垃圾密闭化管理的范围扩展到六环路以外的农村地区,六环路以外40%平原地区实现了垃圾密闭化管理。

  去年国庆前,密云、房山、延庆、怀柔、门头沟、平谷、昌平7个山区区县共完成51个自然村广播电视覆盖,提前完成全市广播电视自然村“村村通”工程计划。市广电局为此投资2500万元,市委宣传部把村民看电视列入了“折子工程”。

  11月17日,大兴区长子营第二水厂的投入使用,标志着京郊30万农民安全饮水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市发改委、财政局、水务局、卫生局、爱卫会联合办公,原计划3年的任务,只用一年便宣告完成。

  通过完善制度、创新机制、搭建平台、加强组织协调,北京正在促使各部门把工作职能向农村延伸,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上来。

  优质资源支农,见财见物见人

  房山区青龙湖镇豆各庄中学的边上,一座崭新的五层教学楼刚落成不久,这是北京市第十三中学青龙湖分校的新校舍。9月1日新生开学,青龙湖镇的孩子们成了十三中这所名校的分校学生。

  名校到郊区办分校,是北京整合优质资源向郊区倾斜的举措之一。名校办分校不仅要挂出自己的牌子,还要定期派出一定比例的骨干教师到分校任教,同时输出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规程,并选派本校一名管理骨干任分校校长或名誉校长。

  去年,北京共有十所名校到郊区办分校,实验二小、史家胡同小学、北京八中等一批城区学校中的金字招牌,也挂到了郊区,向郊区的孩子们敞开了大门。

  不只教育,城区的医疗卫生资源也辐射到郊区。本市城区二、三级医院将利用优势资源帮助郊区医疗机构加强基础建设,构建区域医疗中心,城区和近郊区承担卫生支农任务的77所二级综合医院和33所三级综合医院,每年到郊区进行卫生支农的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将达到5192人次。

  出了怀柔县城往北还要走四十多公里山路,才能到达琉璃庙镇龙泉峪村。在这个偏远的小山村里,去年年底前刚刚建成一个卫生室。卫生室50多平方米,诊室、治疗室、药房一应俱全。全村200多口人不出村就有了求医问药的地方。

  像这样的村级卫生室,去年全市共新建了1486个,覆盖10个远郊区县,村民步行30分钟就可到医疗点。该项目仅市发改委就投资8970万元,整个项目工程总投资大约1.43亿元。

  标准化村级医疗机构进了深山,北京中医通州医院、积水潭医院回龙观院区、大兴宣武医院二院、首儿所大兴庞各庄卫生院……更多的名医院都纷纷到郊区办分院,让郊区居民不进城也可享受到优质的医疗资源和服务。

  优质资源支农见财见物,更要见人。

  去年8月,北京1010位城镇教师奔赴远郊区县农村学校任教,选派城镇优秀教师到农村支教将作为一项制度长期实施。着眼于公共教育资源的调整配置,北京还组织城乡104所学校开展对口帮扶。

  市农委、市科协等部门整合52个科研单位,聘请150多名科技专家,组织近400名技术指导员,累计给农民技术指导3.5万人次。

  教育、卫生、科技……北京最引以为傲的资源优势,现在都和京郊拉起了手。

  农村环境城市化管理,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每天早晨起来,昌平区马池口镇宏道村谷士雨就同其他3名村民一道,拿着扫帚来到大街上清扫,将垃圾收集起来,有时还给草坪浇浇水,清理村里的公共厕所。这份工作,为他们带来每个月200元到350元工资。

  村保洁员收集起来的垃圾,由镇保洁队每天早晨进村收集运输,昌平垃圾处理厂统一销纳。这就是昌平区推行的“村收、镇运、区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如今已在京郊全面推广。

  农村环境问题同样是市委市政府关注的焦点。农村“垃圾围村”,既影响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卫生安全,又妨碍郊区的旅游和经济的发展;农村垃圾包围城市,更将影响到城市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北京90%以上的地表土地是饮用水源保护地,而乱堆乱放的垃圾一场雨就冲到了河道里,污染了地下水,更将加剧北京的水资源紧张。

  据悉,在“十一五”全市的环境卫生规划中,市政管委首次将农村指标纳入其中。这标志着北京农村垃圾实行城市化管理的开端。

  市领导下乡调研,无论主题为何,必然细查农村环境。斋堂镇灵水村村委会主任谭中凯至今念念不忘市长和他做的一笔“交易”。

  灵水村地处西部山区,现有住户230户,人口653人。村里没有水源,一年四季要到山下4公里去挑水吃。市长王岐山2004年年底到这个村调研,是为村民的吃水难而来。

  走街串巷在村里走了一圈,王岐山却发现这个村的软环境也存在“死角”。就在村里主路旁的泄洪沟中,随意扔着大量生活垃圾,几乎成了一条垃圾沟。村民家里的生活污水,“哗”的一声就直接泼到沟里。

  “咱们做一笔交易,我负责解决灵水村的吃水难问题,你负责解决村里的卫生环境差,每周搞一次卫生日,把这个知名的举人村软环境治理好!”王岐山转过身,和谭中凯达成了这笔“交易”。

  一年过去,灵水村的村容彻底变了样。原来的垃圾沟彻底清空,沟里留下的雨水已经冻成了冰,仿佛给小村挂上了一条银链。村间小路虽是沙石路,但打扫得干干净净,一个小房子模样的垃圾箱砌在路旁,村民的垃圾全都倒在里面。村委会聘请了4名保洁员,每天早晨把全村打扫一遍。

  “和市长的交易,里外里都是村里得实惠。”谭中凯说,“村里卫生搞好了,村里人自己都说住着舒服。市长答应负责的解决吃水问题,水塔都已经修好了。就在村旁的小山顶上,落差几十米,明年通了水,肯定哗哗的。”

  胡锦涛同志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

  首都的农村也是农村,但首都的农村正在逐步与北京这个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融为一体。市委市政府越来越注重政策引导、财力倾斜和部门协同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步伐正在加快。

  网络编辑:李亚敏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