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江西应主倡“中三角”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07日12:21 江南都市报

  九江诗人刘建彬是个特别热爱江西的人,如果谁说了江西不中听的话,他一定会和对方争得面红耳赤。“我觉得江西 应该再加快发展,加强与周边省市的合作。我希望能通过江南都市报在“两会”上反映一下。”

  刘建彬的想法与政协委员不谋而合。民建江西省委会就将提交一份提案,关于构筑南昌——武汉——长沙大都市圈的 构想。

  -构筑大都市圈是必然选择

  民建省委会的有关人士认为,在中部地区,我省是除省会城市外唯一没有百万人口大城市的省份。要更大程度的发挥 城市的带动效应,就必须把加快中心城市发展,特别是南昌的发展置于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从江西的现实来看,在加快对接 长珠闽,联结港澳台,融入全球化的同时,积极参与构筑南昌——武汉——长沙大都市圈是推进江西城市化进程,实现江西在 中部地区崛起的必然选择。中部地区不仅城市化总体水平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缺少大型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因 此,中部地区必须加快实施城市化战略,积极培育若干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使其尽快成为中部地区支撑点和增长点。

  -南昌已具备打造“中三角”的条件

  南昌是我省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中心,也是发展条件最好的城市。三角形是最稳固的结构,因为其各边各角相互支撑 。南昌、武汉、长沙也具备这样互相补充、互相支撑的要素。他们都处在我国中部,分别是三省的省会,地域临近,南昌、萍 乡、株洲、长沙地区、岳阳、武汉、九江等长江中游地区也都是正在成长的都市连绵区,构筑南昌——武汉——长沙大都市圈 已有一定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以南昌、武汉、长沙三个已经形成的中心城市为核心,以浙赣线、长江中游交通走廊为主轴,呼应长江 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加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强化中心城市功能,提高其在全国的地位和作用,促使其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 点和国家规划的重点地区,逐步把都市圈建成具有国际性功能、跨省域影响力和较强创新能力的地区,南昌也因此成为全国区 域性中心城市。

  -江西应为“中三角”主角

  朱丽萌是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江西财大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早在几年前就开始对在长江中下游构建“中三角”进行 研究,她认为实施的时机不成熟,但现在起应该开始行动,国家已经构想建立长江中游的城市群,江西应该抓住机会,城际列 车的开通就是一个标志。

  朱丽萌告诉记者,中国目前称得上大都市圈的地区主要有三个,分别是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这三大都 市圈作为新的城市空间单元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现。可以预测,未来国内区域竞争将是都市圈之间重量 级的较量。

  江西对接长珠闽的战略是必须的,可以承接其产业转移,但这样一直是属于从属地位,要真正实现崛起有一定的困难 。南昌到上海需要6至8个小时,到武汉、长沙只需4个小时,从地缘上讲,与武汉、长沙更加接近,三个省份构建自己的经 济区域,相互协作,充当起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角地位。

  -南昌已加快与周边城市的渗透

  谈到大都市圈构建,昨日,南昌市委副书记、市长李豆罗在其办公室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十五”期间,南昌大都市 框架就已全面拉开,“一江两岸”格局基本形成,“四城”建设富有成效,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南昌实 现了城市规模扩张和品质提升。

  未来五年,南昌市将完善规划科学,结构合理的城镇体系。继续推进“一江两岸”、“一核五组团”城市框架格局的 形成和发展,尽快把南昌建成充满活力并富有

竞争力、能够辐射和带动全省发展、在中部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的历史名城、山 水都城和现代新城。同时,超前进行以南昌为中心的大都市圈发展规划的研究,加快与周边城市基础设施的相互渗透,区域功 能的相互衔接,产业生态链的相互配套。

  省政协常委、港澳委员王再兴也认为,南昌必须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合作,不能孤军奋战,因为每个省都有各自的特点 ,形成资源互补,相互都能从中受益,彼此都更快更好发展。

  -教育界已走在合作的前列

  南昌市科协主席姚晓明在谈到大都市圈协作的问题时,显得非常兴奋,很赞同“中三角”的提法,他认为就目前而言 ,南昌与长沙、武汉两个城市之间的交通,已经非常发达,相互间只要几个小时就可以到达,相互之间的差距已经越来越小, 因此在区域合作的时机上已经成熟,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出相应的措施,实现“中三角”区域经济合作。他还告诉记者,目前 ,南昌市科协系统已经开始了大范围的合作,如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已经在南昌开设了函授班、校友会则已经在南昌投资办厂。 今后,武汉的几所著名高校还将在南昌高校园区合作办校。

  文/记者郭宁邹文彪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