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鲍志强市长在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摘登)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08日03:11 舜网-济南日报

  “十五”时期经济社会

  发展取得重大成果

  本报2月7日讯 今天上午,市长鲍志强在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新世纪的第一个五年,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的五年。全市人
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实现新跨越,建设新泉城”奋斗目标,按照“发挥省城优势,发展省会经济”总体思路,解放思想,干事创业,攻坚破难,开拓进取,经济、社会、生态和城乡建设朝着更加协调的方向迈进,省会现代化建设步入新的阶段。

  结构调整成效明显,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初步核算,2005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876.5亿元,年均增长14.2%,比2000年接近翻一番,人均3916美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6亿元,年均增长16.7%,是2000年的2.2倍。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762亿元,年均增长20.4%,是“九五”时期的2.4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07.9亿元,年均增长17.9%,是2000年的2.3倍。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483.3亿元,贷款余额3259.9亿元,分别是2000年的2.7倍和3倍。三次产业比例由2000年的10:43.9:46.1调整为7.1:46:46.9。工业比重39.1%,比2000年提高3.8个百分点,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逐步增强。固定资产投资率45.7%,比2000年提高13.6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比重41%,高新技术产值比重30.1%,经济外向度16.2%,比2000年分别提高16个、9.9个和3.7个百分点。收入过亿元企业608家。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显著提高。

  区域统筹力度加大,“三农”形势发生积极变化。把破解“三农”问题摆在重中之重位置,初步构筑起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反哺农业新机制。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实施“6521”和“1020”工程,五年各级财政支农投入24.6亿元,是“九五”时期的2倍,2005年粮食总产260.1万吨,依靠科技进步和结构调整推进农业提质增效步伐加快。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村村通油路(水泥路)、通自来水、通客车、通广播电视率分别达到95.8%、62.6%、99.3%和100%。

  城市功能更加完善,省城发展框架全面展开。按照“东拓、西进、南控、北跨、中疏”空间战略和“新区开发、老城提升、两翼展开、整体推进”发展思路,加快推进城市建设。高起点实施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和控制性详规编制,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指导性全面增强。高标准实施“十大工程”建设,完成城建投资850亿元,是“九五”时期的2.2倍。东区主干路网基本形成,西区大学科技园初具规模,“三网一枢纽”交通构架形成,航空运力不断增强,电力供应保持稳定,通讯网络广泛覆盖,老城面貌部分发生质的变化。高效能推进城市管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显著,居民生活环境和城市生态得到较大改善。加大保泉力度,实现泉水两年多来持续喷涌。

  各项改革综合推进,体制环境更具发展活力。围绕推进市场化进程,优化发展环境,增强发展活力,大力推进各项改革。着力完善国有资产监管和授权经营制度,上市公司积淀的矛盾和问题得到化解,纳入国资委监管的255户企业完成改制126户。立足发挥各方潜能,着力推进财税体制、在地统计制度和土地收益制度改革,理顺市与县(市)区及高新区事权财权关系。以提高行政效能为目标,推进政府机构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精简职能错位交叉机构29个,依法取消行政许可主体27个、行政许可事项695项、收费项目252项。

  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城市开放程度不断提高。把握入世机遇,全方位推进对外开放。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坚持“市外即是外”,大力度吸引域外资金参与园区建设、产业发展、国企改革、结构调整,五年引进资金1020亿元,在济世界500强企业已达22家。对外贸易长足发展。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封关运行,国际航线不断增加,出口门类不断增多,高附加值的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加大。五年进出口总额118.2亿美元,是“九五”时期的2.3倍。开放领域不断拓展。国有企业、现代服务业、房地产业利用外资较快增长,公用事业及金融业利用外资取得突破。对外合作逐步增强。境外投资和项目规模不断扩大,对外承包和劳务合作营业额累计8.1亿美元,年均增长69.9%,是“九五”时期的11.5倍。经济、技术、教育、文化领域对外交流合作愈加紧密,总体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高。

  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公共服务能力不断加强。注重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保持社会事业投入较快增长。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比2000年翻一番,五年取得重要科技成果1000余项,同比增长25%,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30%。普通高校在校生总数、全市人才总量分别达到38万人、61万人,分别是2000年的3.4倍和1.4倍。五年安置城镇就业再就业40.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健全。市财政五年累计投入社会保障资金39.6亿元,全市各项社会保险征缴收入149亿元,分别是“九五”时期的5倍和2倍,基本实现应保尽保。推行住房公积金和廉租房制度,帮助2万多名城镇职工和部分困难家庭解决住房问题。

  消费结构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坚持以人为本执政理念,高度关注人民生活,努力使人民群众从经济增长中得到更多实惠。居民收入持续增加。2005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10元,年均增长10.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812元,年均增长9.6%。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1.1%,物价保持基本稳定。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024.4亿元,年均增长17.2%。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城市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3%和39.1%,比2000年分别下降1.6和4.4个百分点。

  社会文明不断提升,和谐社会建设稳步推进。从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入手,推进“和谐济南”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全面加强。坚持依法治市,五年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地方性法规(草案)26件,制定政府规章49件,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820件、政协提案2502件,民主科学决策和依法行政水平进一步提高;法律服务体系日益健全,社区建设稳步推进,全民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不断增强。文明城市创建扎实有效。深入开展文明创建和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大力弘扬“诚信、创新、和谐”城市精神,逐步形成健康稳定、奋发向上的社会氛围;国防教育、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得到加强,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平安济南”建设成效明显。

  努力实现“十一五”时期

  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本报2月7日讯 市长鲍志强在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十一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深入实践“发挥省城优势,发展省会经济”总体思路,突出发展第一要务,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强市、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切实抓好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和增强发展后劲三大关键,着力实施转变增长方式、提升城市功能、扩大对外开放和促进协调发展四大突破,努力推动产业实力更加雄厚、科技教育更加发达、服务功能更加完善、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加快建设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独特自然风貌、浓郁现代气息的省会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

  “十一五”时期全市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经济实力实现新的跨越。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到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3500亿元,年均增长13%,人均6800美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10亿元,年均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550亿元,年均增长14%。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7200亿元,年均增长18%。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4.5∶50∶45.5。

  ——经济增长方式明显转变。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2.5%左右,高新技术产值比重提高到40%以上。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2%左右、耗水量降低14.5%,全市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4%。

  ——城市服务功能全面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城市面貌和生态环境有较大改善。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33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340万人。城市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7平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8%。正常降水条件下,泉群保持常年喷涌。城镇体系更加合理完善,城镇化率提高到65%。

  ——改革开放取得新的突破。基本完成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提高到60%。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国际化程度显著提高,实际利用外资和外贸出口年均增长分别为20%和15%,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45亿美元,2010年外贸出口达到36亿美元。

  ——协调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全市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50%。公共卫生、文化、体育等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全市户籍总人口达到640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左右。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城市中心区、近郊区、远郊区实现互动发展,形成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新格局。

  ——社会和谐水平明显提高。政治昌明廉洁,居民生活富裕,社会治安良好,安全生产平稳,依法行政能力进一步增强,市民综合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大幅提升。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城乡恩格尔系数分别降到30%和37%。

  “十一五”时期全市经济

  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本报2月7日讯 市长鲍志强在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十一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包括九项。

  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完善促进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合理划分区域功能,建设环城都市农业、南部生态农业、沿黄高效农业等特色农业区。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水平,着力构筑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现代农业格局。二是着力培育新型农民。把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任务。三是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扩大公共财政对农村覆盖范围,落实各项扶持和补贴政策,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对农村公共设施和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继续推进产业扶贫。搞好乡村建设规划,保护生态环境,加快改善农村面貌。四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促进土地合理流转,大力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体制改革,逐步消除阻碍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持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为目标,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提升的现代产业格局。一是坚持新型工业强市战略。坚定不移地把工业放在优先发展地位,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大力实施“6511”工程,突出发展交通设备、电子信息、冶金钢铁、石化化纤、机械装备、食品药品六大产业集群,积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强化工业园区带动功能,构筑富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工业体系。二是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坚持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大力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广泛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努力培养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优势企业。三是发展壮大建筑业。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建筑产业体系、市场体系和企业运行机制。四是创造服务业发展新优势。

  加快省会城市现代化建设

  突出城市特色,加强规划建设管理,大力提升省会城市现代化水平。一是增强城市承载能力。按照系统化、网络化、现代化标准,适度超前建设综合交通、能源、信息通信、供排水、城市生态及城市安全六大系统。二是加快新区开发建设。坚持以新区开发反哺老城提升,有序加快新区建设步伐。以承办第十一届全运会为契机,加快建设奥体中心和政务中心,打造以政务、文化、体育为主的燕山新区。实施张庄机场搬迁,打造以物流、商务为主的腊山新区。加快孙村片区、出口加工区、力诺工业园建设,打造以高新技术产业、高附加值制造业为主的东部新区。加快大学科技园区建设,打造以高等教育、科研、旅游休闲为主的西部新区。三是加快老城改造提升。四是完善城市管理体系。加快完善规划体系,实现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城市管理体制,加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着力解决集贸市场退路难和中心区停车难等问题。

  努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明确不同区域功能定位,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形成城乡协调发展新格局。一是以“四沿”为支撑加快中心城区发展。实施沿经十路、沿铁路线、沿小清河、沿黄河“四沿”带动,推动重点片区建设,形成连接东西、辐射南北的经济、社会、生态、城市发展带。二是以“三区”互动为重点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着力提升中心区、做强近郊区、突破远郊区。三是以突出生态功能为基础实施南部山区保护开发。四是以“四级”城镇体系为依托推进城镇化进程。以拓展中心城市发展空间和培育中等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大中小城镇有机结合、规模序列完善、职能分工互补、空间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五是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导加快构筑济南城市圈。

  继续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

  深化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与国际经济全面接轨,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一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二是继续推进和完善综合配套改革。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进一步放开市政公用市场,改革价格管理机制,推进投资多元化和运营市场化。三是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突出外向带动,以重点领域和项目为依托,强化载体建设,创新招商方式,优化发展环境,积极扩大利用外资领域和规模。四是大力加强经济技术合作。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用好两种资源。五是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着力营造平等竞争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依法保护非公有制经济合法权益和私有财产。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鼓励非公经济进入公用事业、社会事业、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等领域,引导支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

  着力提升城市自主创新能力

  坚持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建设创新型城市,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一是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品牌为目标、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集成突破。二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构筑多元化全民教育体系,积极调整教育结构,大力整合教育资源,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基础教育巩固提高、均衡发展。以成才途径多元化和促进就业为导向,以技能型实用人才培养和农村职业教育为重点,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充分发挥省会城市教育资源优势,积极发展高等教育。三是着力提升文化竞争力。四是努力构筑人才高地。加强人才资源建设,调整优化人才结构,努力抓好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三个环节,大力实施行政人才能力提升、企业家培养、专业人才开发、高技能人才振兴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五大工程。五是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全面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全面落实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按照“五节一循环”要求,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一是保护节约利用资源。加强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严格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和高效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二是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鼓励发展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废旧物资回收等生态产业,加大以节能降耗为主要内容的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力度,逐步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三是加大污染防治力度。采取综合措施搞好源头防治和污染治理。四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切实解决涉及群众利益问题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坚持以民为先、以民为重,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问题入手,切实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一是加快改善农民生活条件。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加快推进农村免费义务教育。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提高财政补助标准。二是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把扩大就业放在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优化就业环境,完善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鼓励劳动者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关注在济流动人口生存发展,不断完善再就业援助制度。五年安排城镇就业再就业50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40万人。三是努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快完善与经济发展相适应、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提高城镇职工保障水平,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四是切实加强人民群众医疗健康保障。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大公共卫生投入,加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基础建设,增强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加强食品药品市场监管,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五是保持物价基本稳定。切实加强事关城乡人民生活的价格监管,重点规范农资、医疗和教育价格秩序。

  积极推进“和谐济南”建设

  按照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扎实推进“和谐济南”建设。一是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市和依法行政,推进政务公开,健全权力运行监督机制,提高民主科学决策水平。二是继续推进平安济南建设。完善防范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应急体系,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公共事件的能力,进一步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社会利益和社会纠纷调处机制,切实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三是合理调节收入分配。注重社会公平,加强政策调节,和谐劳动关系,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积极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努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严厉打击非法收入,重视解决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分扩大问题。四是进一步繁荣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五是加强“文明济南”和“诚信济南”建设。深入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弘扬“诚信、创新、和谐”城市精神,提高全民思想道德水平。

  全力开创“十一五”

  开局之年工作新局面

  本报2月7日讯 市长鲍志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第一年。做好今年各项工作,对“十一五”开好局、起好步具有重要意义。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4%,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外贸出口增长18%,实际利用外资增长25%;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9%;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9‰以内。

  重点抓好十项工作:继续完善反哺农业机制,实现新农村建设良好开局;坚持增量和集群带动,促进二产优化结构壮大实力;繁荣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第三产业层次水平;加快新区开发与老城提升,不断提高城市承载力;加快产业和基础设施延伸,促进区域互动协调发展;加强重点领域改革和对外开放,增强经济发展自身活力;突出项目带动和消费拉动,着力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完善科教人才工作机制,提升城市自主创新能力;更加关注和解决民生问题,扎实推进“和谐济南”建设;继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步伐。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