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四驾马车”轮生风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08日04:39 安徽在线-安徽日报

  1999年,排名尚在全省第57位;从2002年开始,连续4年闯入全省“十强县”——这就是肥东县域经济发展划出的炫目轨迹。

  一个工业基础薄弱的传统农业县,是如何实现这一跨越式发展的?肥东人给出的答案是,坚持工业立县不动摇,因地制宜形成发展驱动力。肥东,打造出一辆拉动经济高速运行的“四驾马车”。

  工业立县发展至上

  “肥东县区域环境并不差,”肥东县县委书记张进对记者掰起了手指头,“作为合肥的东大门,东望南京,毗邻巢湖,是长三角资金、技术进入合肥的前沿哨口。”

  但在5年前,肥东区域优势却丝毫没有发挥。合肥当时的经济辐射力不强,没形成对肥东发展的助动力,反让肥东的民间资本和“能人”不断流失。封闭的经济、薄弱的工业基础,更没能吸引苏浙沪资金项目“紫气东来”。

  历史上的工业经济给肥东带来过辉煌,后来却成为一种隐痛:90年代前后,肥东乡镇企业一度犹如雨后春笋,但在随后的全国经济结构调整中大片萎缩。人们对发展工业经济失去信心,觉得还是吃“农业饭”稳妥。人心浮动之际,当时的肥东县委、县政府反而下定决心:必须实现工业立县!“走工业化道路,这是绕不开的‘坎’!”张进说起这话语气加重。肥东展开解放思想大讨论,制定工业发展规划,“人人是投资环境,家家是投资窗口”的口号响彻全县。2002年,该县在全省率先成立“便民利商服务中心”。思路一新天地宽。但要在工业强县上取得突破,还必须因地制宜找准路子。

  做大园区经济、鼓励全民创业、强化劳务经济、打造合肥东部新城区,四大举措形成强大合力,既拉动经济社会高速前进,又避免单一经济的过高风险,发展更为稳健。这就是肥东发展县域经济的“四驾马车”。2005年,全县预计实现GDP67亿元,同比增长近20%%,其中工业总产值61亿元,同比增长22%%;财政收入5.34亿元,同比增长20.5%%。

  园区集聚民营为本

  1月10日,肥东县规定,严禁擅自进入经济开发园区检查评比,并撤销园区周围收费站点等。长三角产业、技术正加快转移,作为一个县要吸引这些项目落地,必须有不亚于区域中心城市的良好环境与载体。肥东费尽心血“经营”好园区,为县域经济大发展提供一个坚实平台。

  肥东的龙岗、新城区两大省市级开发区,2005年完成生产总值占全县30%%,引资总量占全县的78%%,集中合肥美菱集团、安徽华源等6家上市公司和一大批科技含量高、能耗低、污染小的新型加工制造业项目。合肥化学工业园也将落户肥东,成为县域经济又一增长极。

  在公路及沿线集镇,该县孵化出“长藤结瓜”式的带状经济。合马路沿线的龙塘、撮镇和桥头集,经过几年招商引资和产业集聚,一条初具规模的工业经济走廊蔚然成形。

  民间资本、人才被“激活”,才能强化发展的内生动力。肥东大力推进全民创业,一批批乡镇能人登上创业舞台,先后涌现长江集团、真心食品、静安集团等税收超千万企业,带动更多人加入创业大潮。去年,全县就新增个体工商户3059户,民营企业286家,个体、民营经济完成工商税收1.38亿元,同比增长53.3%%。

  “先有民营经济的‘铺天盖地’,才能有县域经济的‘顶天立地’。”对肥东民营经济的发展,省社科院院长韦伟给予高度评价。

  劳务富民城建生金

  2005年,在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都活跃着肥东成建制的建筑队伍。肥东在外从事建筑总人数超过17万,一年劳务收入超过10亿元。

  劳务输出,既能增加农民收入,又能做强县域经济,是拥有20多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肥东县常抓不懈的产业。县政府成立劳务输出领导小组,在全国数十个城市成立劳务输出服务办事处,36个乡镇也成立相应组织,工作网点建到村,为农民外出“淘金”提供一条完整的“服务链”。该县还开办厨师、棉纺、家政服务、电脑、建筑、服装缝纫等劳务培训班;着力提高劳动力组织化程度,仅建筑业去年就成建制输出15万人;打造特色劳务品牌,如肥东建筑队享誉全国,石塘镇劳务人员在上海创办200多家机修企业,已占据上海汽车修理行业的半壁江山。外出农民开阔了视野,积累了资金、技术,返乡“弄潮”,自主创业。目前,肥东“凤还巢”企业达200余家,投资近10亿。

  经营城市开发,是肥东县域经济另一根顶梁柱。作为合肥近郊,肥东“近水楼台先得月”,他们规划将3个开发园区及龙岗、店埠、撮镇、龙塘四镇方圆40平方公里范围连成一片,建设成具有自身特色、呼应合肥发展的工贸区、商务区,最终形成一个35万人口以上的城镇群,成为合肥现代化大城市的副中心。目前,这一地区第三产业已成为投资新热点,房地产开发红红火火。

  肥东的崛起,有城郊的特殊性,但“四驾马车”的发展路子也有其普遍适用性。如果全省17个市都有1至2个城郊县依托城市腾飞,全省就有三分之一的县做大做强,如果全省更多的县都能因地制宜打造出自身“引擎”,安徽奋力崛起将有着更为坚实的基础。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