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从农民到产业工人的“孵化器”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08日08:35 新华网

  本刊记者 孙爱东

  2004年7月,承德市高级技工学校被国务院扶贫办确定为国家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同时,滦平县技校、承德市卫生学校、承德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等技工学校分别被列为省、市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这些基地开始承担起承德地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重任。也就在争夺政府资助这块“蛋糕”的过程中,一场静悄悄的变革发生了。这些技校开始主
动对接市场、开拓市场,真正变成了转化农民、服务“三农”的基地。

  在市场中为农民找“饭碗”

  每到夏季初高中学生毕业时,承德市各家技校的招生人员开始纷纷出动,走村串户,宣传招生。与此同时,农民们也四处打听,今年哪家学校的学员工作找得好,待遇高,以决定自己的取舍。招生竞争日趋激烈,使得各个学校开始强烈地意识到市场的重要性。因为,即使政府把学校列为培训基地,但如招不到学员,学校也得不到政府拨付的培训资金。

  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承德市各技校无不把就业看作是学校的生命线。学校大都设立了市场部,负责跑“订单”。“没有订单,学校就像一艘航船失去了方向,就会发生触礁的危险。”承德市高级技工学校校长卜立新告诉记者:“无订单不能办学,这既是政府对我们的要求,也是我们的自觉行动。因为,这关系着学校的生死存亡。”

  企业的订单必须接受政府的审查。审查合格后,学校方能招生。对于订单的质量,政府高度重视,坚持高就业待遇、高技术含量、宁缺勿滥的原则。承德市市长景春华说,我们需要的是那些市场需求量大、就业形势好、技术含量高、有定向需求的“订单”,如高级钳工、高级车工、汽车运用与维修、口腔工艺技术等专业。对那些不具备技能含量,不需要培训的农民也能干的活,再大的订单我们也坚决顶回去。

  从农民到产业工人的惊人一跃

  从农民到产业工人,这是惊人的一跃,这种转化过程并不容易。卜立新说,实际上这是一个艰苦的“洗脑”过程。我们经常告诉学生,你不再是农民,而是一个市民!不再是一个伺候农田的庄稼汉,而是一个掌握一定技能的技术工人!因此学员必须从入学那一刻起,以全新的面貌、精神状态和行为习惯适应城市的生活、工厂的规范。

  首先要使学员掌握一定的技能,才能为成为产业工人奠定基础。针对学员文化基础参差不齐的实际,技工学校改革教学方法,突出技能训练,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教学。学校把专业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所占培训时间调整为2∶8,确保学员“上岗就能干活”。

  为提高学员的技能,还注重引进有工作经验、有名气的厂方技术人员来为学员现场教学,提高学员的实际操作技能。这样,经过短期培训的学员可以拿到劳动部门颁发的初级职业资格证书,经过中长期培训的学员可以拿到学历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如机械专业的毕业生可以拿到车工、钳工高级技术证书,电子专业的毕业生可以拿到高级电工维修证书。

  从农民到产业工人,不仅是身份的转变,更为重要的是观念的转变。受训学员能否在企业稳得住、留得下,其知识、技能是基础,其观念和态度则是关键。培训部的老师告诉记者,农民学员有非常朴实、吃苦耐劳的优点,但缺点也不少,比如自由散漫、纪律性不强,团队意识较差等。这与现代企业对职工的要求有很大的差距。对此,学校始终把学生的观念转变作为培训的重点来抓。学校对学员进行军事化管理,规范学员的行为,培养他们爱岗敬业的精神,养成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的习惯。

  “两头满意”的就业保障机制

  “高就业率、高稳定率、高就业待遇”,这是承德市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一个硬杠杠。高就业率,即实现培训学员全部推荐就业。高稳定率,即参加工作后就能长期就业,稳定地留在企业和城市。高就业待遇,即力争使学员到有“三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的单位就业,年均工资收入不低于当地企业最低工资标准。

  为此,承德市摸索出一套“回访制”、“招回制”与“提高制”相衔接的就业保障机制。“回访制”就是定期到用工单位对学员的工作、生活状况进行回访,及时了解企业对学校的评价和建议。同时,向学生了解企业是否履行了合同约定、有无侵犯学员权益等情形。“招回制”就是对不能适应岗位要求的学员实施招回,再培训后重新推荐就业。“提高制”就是对已经就业的劳动力,鼓励进行在职函授学习或回校培训再提高,使之能更好地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需要。

  根据学校的调查,大部分学员被安排在技术岗位,并得到了企业的认可。承德农民工正从几年前靠手提、肩扛挣钱,向电子、机械加工等技术行业发展,并且待遇得到了很大提高。除了单位提供的“三险”外,人均月工资收入基本上达到了千元以上。

  用人单位对这些学员也给予了很高评价,有的还提出了继续用工的要求。北京中冀福庆专用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广荣告诉记者,去年企业从承德技工学校招收了50名学员,与那些没有经过培训的农民工比较,这些学员不仅吃苦耐劳、爱岗敬业而且能够摆正自己的位置,有过系统的技术培训,操作起来得心应手。另外,因为是学校组织输出学员,公司在使用上也非常放心。

  “感谢亲人感谢党”

  2005年10月的一天,承德市扶贫办收到了一封来自北京的信。信是一位名叫文金凤的女职工写的,标题是《感谢亲人感谢党》。

  这位20岁的姑娘,来自承德市平泉县西大窑村的一个贫困且不幸的农民家庭。8岁时,父亲患癌症去世,她与弟弟随母亲改嫁。然而,不久继父又得了脑血栓,母亲操劳过度患上类风湿疾病,家里还有83岁的爷爷需要伺候。贫困的家境不允许她继续上学,初中毕业的文金凤就在家操持农活。然而,承德市的扶贫新政策改变了她的命运。经过培训,她来到北京百纳威尔电子公司工作,开始了她“做梦都难以想像的生活”。

  类似这样的感谢信很多,其主题都是感谢政府与学校给他们提供了这样好的机会,让他们从农村进入了城市,从土地走向了工厂,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增加了收入,看到人生的希望。

  实践证明,转移培训工作取得了“培训一人,输出一人,致富一家”的显著效果。据统计,2005年承德市培训输出5100余人,人均年收入约8000元。经培训转移就业的学员收入稳定,家庭生活状况明显好转。家在平泉县小寺沟村的吴狄、吴丹兄妹俩经过技能培训后分别在北京找到了工作。这个曾是一贫如洗的家庭,如今新装修了房屋,还买了洗衣机、衣柜等用品。吴狄的母亲喜极而泣,哽咽地对记者说:“感谢党的好政策!”

  来源:半月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