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峨山花鼓闹新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08日09:31 云南日报

  在冬日暖阳之下,群山绿树之中,鼓声绵绵,歌声盈野,欢乐祥和。春节期间,峨山彝族自治县的594支花鼓队,都以自己的方式为春节的喜庆活动鸣响,彝家的村村寨寨、山山岭岭,都在喜庆的歌声中漂浮,在欢快的鼓点中律动。

  作为峨山彝族自治县的一块响亮的招牌,花鼓舞深受彝家人的喜爱。在峨山最早跳花鼓的几个村寨之中,已有了5代以上的花鼓艺人。目前,全县共有彝族花鼓队594支,花鼓
队员7251人。其中以大龙潭乡、塔甸镇、甸中镇、岔河乡、双江镇等5个乡镇最多,每个彝族村寨几乎都有1支以上的花鼓队。如今,每到过年的踩家、联欢、开新街和节庆、婚嫁之日,彝家人都要跳花鼓。

  32岁的鲁政富,是塔甸镇九龙村里的第4代花鼓传人。距县城50公里的九龙村有260多人,文化生活主要是跳大娱乐和跳花鼓舞。鲁政富拉起一支20多人的花鼓队。鲁政富的花鼓队成立不久,村里的一群妇女不甘示弱,又成立了另一支由12人组成的女子花鼓队。经过几年的发展,两支花鼓队各自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鲁政富这一支主要参加重大活动的文艺演出,女子花鼓队则主要服务于讨男嫁女的婚庆。鲁政富每年都要带着花鼓队到别的村寨去交流20多次,还参加过省、市、县的数十场演出。2005年峨山火把节期间,鲁政富的花鼓队表演的节目获得了金奖。

  花鼓舞促进了彝汉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民间花鼓艺人把“跳乐”的动作大量吸收到花鼓舞之中,进一步丰富了花鼓舞。起初,花鼓舞的唱词都是汉语,曲调都是花灯调。而彝族的“跳乐调”都是用彝语来演唱的。因此,花鼓传入后,彝家花鼓艺人开始学用汉语演唱,经过长期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现在的花鼓艺人可以用半彝半汉的语言演唱。

  20世纪80年代,峨山县对彝族花鼓舞进行了大量的搜集、加工、整理和创新排练,并把它从广场搬上了舞台。1980年,经过文艺工作者改编和加工整理的7个花鼓舞节目参加了县里的文艺调演,其中《丰收花鼓》获玉溪地区奖励。1981年3月,该节目代表玉溪队参加省农民文艺调演,获优秀节目奖。1988年9月,峨山组成彝族花鼓龙队,代表云南省参加全国舞龙大赛,获得第三名。1992年2月,《龙鼓舞》又参加在昆明举行的第三届中国艺术节开幕式表演,获开幕式大型文艺表演一等奖。

  经过几代花鼓艺人的努力,峨山花鼓舞,已成为峨山民族文化的独特载体,并逐渐被杂居的哈尼族、汉族等其他兄弟民族所接受,在一些以汉族、哈尼族等民族为主体的村寨,也同样成立了花鼓队,各民族的民间文化在参与和交流中进一步走向融合。

  为了把花鼓舞这一彝族的民间艺术奇葩发扬光大,峨山县的文化部门和文艺工作者,多次对县内的机关单位、学校、居民委员会、农村等进行彝族花鼓舞培训,培训人数达千人次。峨山彝族自治县县长李宏对记者说,峨山县要努力挖掘宝贵的彝族花鼓文化遗产,要借助全县扎实的群众基础,把百里彝山建成名符其实的云南“花鼓之乡”。

  本报记者蒋贵有(云南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