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保山市创建文明新村带动新农村建设纪实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08日09:32 云南日报

  

保山市创建文明新村带动新农村建设纪实

  和顺乡群众欢度节日。刘正凡摄

  近6年来,保山市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切入点,在全市各地相继开展了小康文明示范村、文明新村、法制示范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带动了全市农村“三个文明”发
展与和谐社会构建,为保山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开局积累了有益经验。

  如今,走进每一个文明新村,都能看到可喜的变化,感受到基层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激情。这些新村,正成为保山新农村建设的朵朵新花。

  贫困山村新变化

  一条弹石路直穿坡头寨子。沿着水泥铺筑的巷道,走进任何一个农家,扑入眼帘的都是雪白的墙壁、青石板铺筑的院场。宁静的小村显得整洁而清新。

  这是龙陵县龙新乡勐冒村坡头村民小组,一个只有49户236人的小山寨,地处冷凉山区,多年来经济发展缓慢。但是自1999年坡头成为保山市开展文明新村创建的第一批试点之一以来,这里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村民李发彩一正两厢的宅院里,海棠吐艳,兰草溢香。新建的一排厢房还散发着楸木的清香。堂屋内大彩电、音响、高低柜、电话等一应俱全。厢房旁边是一个嵌瓷砖的厨房,里面清一色电炊具;厢房后面则是一个安装着太阳能热水器和浴缸的浴室、一个卫生厕所,再后还有一个猪厩。年过花甲的李发彩是当地一位远近闻名的铸犁匠人。

  当了30多年坡头社长的李发元感慨地介绍:以前坡头村路不平、电不通、水不净,开展文明新村创建之后,完成了“三通”(水、电、路)、“三改”(厨、厩、厕)、“三建”(园、家、池)建设,村内村外、家家户户面貌一新。村里修通了道路,接通了自来水,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通过改厨、改厩、改厕,改变了过去人畜混杂、厕厩不分的落后状态,大部分人家现在不但添置了彩电、音响、卡拉OK,还有一多半人家安装了程控电话。群众都说:“这些变化过去想都想不到,梦都梦不着。”

  保山市于1999年底启动了文明新村建设,并在龙陵县开展试点。他们采取政府掌舵、统一规划;群众划桨、全民参与的创建模式,启动了以“三通、三改、三建、一发展(经济)”为主要内容的文明新村建设。

  坡头寨几辈人共饮一口锅大的塘子水,开展文明新村创建后,县乡两级组织资金帮助村上实施通水工程,家家户户接通自来水,圆了几代人盼望喝上“干净水”的梦想。这一下,把坡头人的积极性迅速调动起来,随后开展的通路、通电、改厨、改厕、改厩等创建活动势如破竹。他们通过上级补助一点,群众自筹一点和群众积极投工投劳来改善基础设施,投资137.55万元,其中自筹94万元,上级补助43万元,群众投工投劳2万多个,改善村庄道路质量,完成了长950米主道路弹石铺筑和1340米岔路改造为水泥铺筑;家家建盖了整洁、卫生、节能的厨房和卫生无害厕所,从根本上改变了村容村貌和农户的家居环境。在建设过程中,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老少妇孺齐上阵,齐心合力建设新家园。

  路越走越宽,家越建越好,坡头人还有新的追求,那就是建好家园求发展,脱贫致富奔小康。

  李发元骄傲地介绍说:“坡头社现在家家户户都可以说是专业户,有搞养殖的、有搞手工业的、有搞搬运贩卖的、有搞百货销售批发的,几乎每家都有一门手艺,都有一个增收致富的门路。”到2005年底,坡头村民小组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开展文明新村建设前增长了36.25%,达到1100多元,解决了温饱,小康新村建设取得了明显实效。

  几年来,坡头社没有出现过偷盗、“黄、赌、毒”、封建迷信等社会不良现象。党风正、民风淳、村寨安、农家乐,多次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表彰。建设文明新村给坡头带来了“七多七少”的巨大变化:建家园的人多了,住破房旧屋的人少了;学文化科技、勤劳致富的人多了,好吃懒做、游手好闲的人少了;讲文明礼貌的人多了,粗鲁蛮横的人少了;邻里家庭和睦的多了,各种纠纷少了;遵纪守法的多了,打架斗殴、酗酒、赌博的人少了;农民收入增多了,贫困户少了;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的人多了,不问国事、天下事的人少了。

  文明农村新探索

  坡头只是保山开展文明新村创建的一个缩影。

  保山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市。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如何探索一条促进农村发展,推动农村文明进步,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路子,成为新时期的一个新课题。保山市委、市政府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农村文明,全市文明”,决定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切入点,培育新载体,推动新时期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向纵深发展、实现农村文明进步、推进保山全面小康建设进程。

  1996年保山在全市农村广泛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全市97%的农户参加了活动,形成了“边陲保山星星闪,百万农民争星忙”的崭新局面,有效地激活了农村的社会细胞,找到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载体,初步打开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局面,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在服务“三农”,落实“三贴近”的新形势下,通过思考和调查研究,市委提出了“认真总结、巩固成果,明确任务、自加压力,积极探索、寻找载体,开拓创新、推动发展”的要求,在“十星级文明户”评比创建活动广泛深入开展的基础上,逐步开始了小康文明新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1999年,保山市在龙陵县12个乡镇选择12个村开展试点。明确了统一规划、整体推进、分步实施的原则,采取政府补助少量资金,发动和组织群众投资、投工、投劳,农林牧各行业共同参与帮助的具体措施,以“三通三改三建”为主要内容,即:通水、通电、通路,改厕、改厨、改厩,建家、建池、建园。按照统一规划,把自来水、生产生活用电架到农户家,公路修到村庄,水泥巷道连通农户,建卫生厨、厩、厕,有条件的建浴室;民宅达到白粉墙、水泥(石)院,一户建成一个小水窖(池)或沼气池;人均1亩经济园,实现一户一个“千元厩”、一座“万元山”的目标。通过两年的努力共建试点23个,收到了明显的成效,得到了省委和省级有关部门领导的肯定。

  2001年9月,市委、市政府通过总结试点经验,在龙陵县召开了全市小康文明村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全面布置了全市的小康文明村创建工作,明确提出了分两步走,通过“六改六建”,即:改水、改电、改路、改厕、改厨、改厩和建园(果园、菜园、药园)、建家(家庭庭院建设)、建池(水池、沼气池)、建所、建校、建室,达到“六个提高”,即:提高农村的文明程度、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农民的生活水平、农户的生活质量、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经过5年多的努力,目前全市已创建“小康文明村”374个,投入“六改六建”资金达2371.6万元。

  在组织实施“六改六建”中,保山以市县(区)文明委牵头部署,以乡镇党委、政府具体落实,以村“两委”带头组织实施,相关部门项目辅助支持,农民群众为“改建”和“提高”的主体,按照各村(含自然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程度,统一规划,量力而行,分高、中、低三个层次推进“六改六建”。在具体实施“改建”中,做到七坚持,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为目标,坚持以繁荣农村社会主义文化为动力,坚持以发动群众自力更生为根本,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为原则,坚持科学规划、一村一规划、一户一方案为建设方针,坚持民办公助、量力而行的工作要求,使“六改六建”既成为加快农村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又成为受到农民群众拥护并积极参与的好形式。

  全市300多个村社通过改水、改电、改路,着力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带动和促进村容村貌发生新变化;通过改厕、改厨、改厩,着力改善农户的生活条件,促进农户家庭面貌发生新变化;通过建池、建家、建园,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文化事业发展。

  五年多来的探索和实践证明,以“六改六建六提高”为内容的创建活动,在推动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成为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推动器”,发展村域经济的“变压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提速器”,调动农民群众发扬自力更生精神、用自己的双手建设家园的“启动器”,建立农村良好社会秩序的“稳定器”,密切干群关系的“联接器”,干群共建小康社会的“加速器”。

  农村进步新开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按“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纲领。“十一五”开局之年,保山市认真总结“十五”期间创建小康文明村的实践经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开局。目前,保山市委已着手制定全市开展新农村建设的规划,永昌大地上正鼓荡着文明进步、加快发展的春风。

  在文明新村创建实践中,保山市始终坚持从农民最关心、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通过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大家了解到当前农民群众有这样几盼:盼技术、盼教育、盼脱贫致富、盼真正减负、盼文明进步、盼产品销路、盼有一个好支部。从农民群众的期盼中,人们看到了群众谋发展、想致富的信心与热情。以“六改六建”为主要内容的文明新村创建切中了群众的需要和愿望,件件是农民最关心、要求最急迫、受益最直接的事情,深受基层组织和干部群众欢迎。继续坚持以这些内容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成为保山开展新农村建设的正确选择。

  正因为这些事情群众满意,进而激发了广大农民群众投身创建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农民群众通过实实在在的“六改六建”转变观念、迈向文明,共享现代文明带来的成果,同时在建设自己的家园中成为了新农村建设的优秀的价值主体和创造主体。在每个试点村创建中,群众都主动排除等、靠、要思想,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本着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原则,形成了男女老少、党员群众齐上阵的合力,修桥筑路户户争先,人人动手,建沼气、修花池、盖厕所、人畜分离家家出钱,个个出力。腾冲县界头乡大园子村在小康文明村创建中,本着自己人办自己事的出发点,形成了干部领着干、党员抢着干、群众自觉干的生动局面。在具体实施“六改六建”中,村“两委”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优势,维护生态平衡,有利于村民日常生活和生存发展。如今的大园子村到处绿树茵茵,碧水常清,道路依山傍水,农户清洁卫生,经济良性发展,社会安定和谐。

  在文明新村创建中,保山市还通过政府扶持机制的创新,形成了各级政府投一点、相关部门助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的投入机制,形成合力重点推进。几年来,保山市在各级财政困难的情况下,采用以奖代补,适当补助和组织各职能部门项目扶持等方式,对试点村给予适当补贴,有效发挥了政府支持资金的引导作用。保山市隆阳区水寨乡海棠村海棠自然村自2004年11月开展小康文明村创建以来,在隆阳区各部门和村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把扶贫工程、涉农项目与小康文明村建设有机结合,区直各部门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进村入户积极参与创建工作,到目前为止已投入资金72.6万元(其中,扶贫办26万元、交通局26万元、林业局8万元、水利局12.6万元);全村干部群众积极投工投劳、筹资金,在“六改六建”中,群众自筹资金380多万元、累计投工投劳15000多个。如今的海棠村,四季山清水秀,空气清新,家家门前道路平,户户饮用自来水,部分农户还开办了山村农家乐,清新隽永的山村田园诗画尽显眼帘。

  “总结保山小康文明新村建设的这些成功经验,可以看出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强领导是前提,发动群众是基础,自力更生是关键,科学规划是保证。”保山市委书记熊清华这样分析,“新农村建设必须从农民最关心、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必须将发动群众、调动群众积极性置于首位;同时注意科学合理规划好新农村建设,坚持从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要整合各种资源形成合力重点突破。当前,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现阶段农村工作总的抓手全力推进。”

  保山市委、市政府今年已作出部署,要求重点抓好发展基础夯实工程、优势产业打造工程、村寨环境靓化工程、劳务经济培育工程、扶贫开发攻坚工程、科技进步带动工程、助农增收阳光工程、社会发展推进工程等八大工程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永昌大地正是满园春色,蓬勃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显现出勃勃生机。

  记者 王雪飞(云南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