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责任——连接“世知”与学者的桥梁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08日15:03 世界知识

  翟崑

  除了一代代的编辑外,一批批的作者群也是塑造“世知”发展史的主要力量。目前,“世知”的作者群多为院校、科 研机构和智库的专家学者。我想,学者们在此花心血作文章,除了因为在此发文有一种特别的荣耀感外,大概还出于一种学者 的责任心吧。

  十年前,为备考国际关系专业的研究生,我听从了一位师兄的建议,多看《世界知识》——“世知”刊发的都是专家 学者写的普及性文章,不仅对理解一般性的国际问题有帮助,而且可以学到通俗科普文章的写法。果真,“世知”平实理性看 世界的文风不仅是入门者最好的引路人,也使我们这一辈的研究生认识了很多仰慕已久的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值得一提的是 ,上世纪90年代末以前,很多文章的题目和点睛之笔都由手写字体突出出来,格外俊秀雅致,更显文章的书卷气。后来得知 ,那些手笔都来自“世知”主编姚东桥女士。

  如今,我辈年轻学者成长为“世知”作者队伍的主力军,自然而然地承担起前辈学者传承下来的责任——普及。我们 尽心尽力用轻松的笔触、平白的叙述,解读当今国际大势,风云变幻。尽管没有了过去漂亮手写字体的锦上添花,但目前彩版 印刷的文字也会比一般报刊感觉美丽典雅些。

  有责任心和小小的虚荣心督促着,我们也就自豪于成为“世知”忠实的读者和作者了。近年来,经常收到一些读者来 信,从中学生到研究生,从爱好者到专业人士,从长期关注者到偶尔翻阅者。听取他们想做外交官,甚至是外交部长的理想; 在意他们对一些问题的讨论和思考;尝试回答他们一些问题和困惑。这些都应该算是普及的责任吧。

  由于专家学者们也多与从事实际外事工作的官员打交道,也经常从后者那里感知到另外一种责任——潜移默化地影响 政策。很多“世知”的学者大概都有这样的经历:时常有官员朋友说,读到你的某某文章了,其中哪一点对我很有启发,哪一 点写得还不深不透。这也是一种良性循环。

  在与“世知”编辑们的长期交往中,常听说“世知”文章有经世济用之功,还能起到增信释疑的公共外交作用。据说 ,一些外国驻华机构经常通过“世知”来寻找可咨询的专家、学者,从而了解中国学者如何观世界,如何思考中国与世界的关 系。“世知”的编辑们总是承担着既“业余”又“神圣”的牵线搭桥的使命。现在,也经常听编辑们说,某某的文章被某某国 的驻华使馆全文翻译了,某某的文章得到某某部委和领导的好评,某某文章的观点或建议被某某部门采纳了。在这种责任感的 驱使下,政策决策者或实施者们读到了他们难以静下心来写的文章,而学者们则能了解到当前国际关系,尤其是中国外交的实 际情况,迫切要解决的政策问题甚至是理论问题。

  需要明确的是,学者并不是政策制定者,当然也不会混淆学者和政策制定者之间的界限。从某种程度上说,国际关系 研究是一门很实用的学科。研究成果除了学术价值外,还有很高的政策附加值。学者把一些事件的来龙去脉解释清楚,把一些 问题的症结分析透彻,甚至提出一些政策设计,都会有益于国家。钱穆曾云,学术影响政治。看来,有了这份责任心,“世知 ”这个载体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国际政治吧。

  既然有那么种责任,就不妨把这个责任担负好。专家学者以学术产品影响政策的前提是,必须对本研究领域有深刻的 把握和道德伦理基础。一位学者最近提出,一个好的研究国际问题的学者必须具备四方面的基本素质:良好的历史知识、看问 题的系统眼光、知道自己和国家的能力都是有限的,以及为了和平而不是战争的研究目的。只有慢慢具备了至少以上标准,学 者们才能担负起,并担负好普及和影响的责任。

  布什总统在最近的国情咨文中再次强调美国承担全球责任,中国政府也一贯强调要做负责任的地区大国。中国的知识 分子和专家学者多多少少都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作为“世知”的作者,我们做不到为民请命,做不到发建言济 天下,能写些有普及和有启示意义的小文章,就足够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