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关于2006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报告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09日07:28 大众网-大众日报 | |||||||||
各位代表: 我受省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提交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6年计划草案的安排意见,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5年,全省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一二三四五六”的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加强宏观调控,优化经济结构,推进体制创新,转变增长方式,省十届人大三次会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是好的,各项预期目标顺利完成。 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预计全省完成生产总值18000亿元左右,增长15%。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全省认真落实扶持农业发展的各项政策,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年粮食总产3917万吨,增长11.4%;小麦播种面积4920万亩,增加261.5万亩。积极做好禽流感防控工作,肉类和水产品产量分别增长5.7%和0.3%。完成植树造林260万亩。工业生产快速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8900亿元左右,增长28%;发电量、货运量分别增长19%和15%。 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全省集中力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推进增长方式转变,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制造业支撑带动作用增强,实现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3%,其中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占33%。培植“三个一批”成效明显,七大产业链实现增加值占49%,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达到24%。经济效益继续改善,预计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利润3100亿元和1900亿元,分别增长40%和45%。现代物流、社区服务、旅游等新兴服务业发展加快。地方财政收入1072.7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29.5%。 投资消费需求持续扩大。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着力抓好重点项目建设。预计固定资产投资10000亿元左右,增长30%。青州500千伏输变电工程、莱钢80万吨H型钢等一批重点项目竣工投产,青岛大炼油、京沪铁路山东段电气化工程等大项目开工建设。积极扩大消费需求,预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00亿元,增长14%左右。价格涨势减缓,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6%左右。金融对经济支持力度加大,各项存贷款分别比年初增加2454亿元和2005亿元。 体制创新迈出新的步伐。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农业税税率再降2个百分点,有66个县全部免征农业税。稳步推进省属企业改革,对13户企业进行了重组整合,兖矿、莱钢等骨干企业基本完成了辅业改制分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继续改善,增加值所占比重提高到48%。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实施了项目核准制等配套办法。不断增强资本市场融资功能,直接融资规模进一步扩大。财税、粮棉、价格等领域改革也都取得较大进展。 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全省努力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调整优化出口结构,实现进出口总值768.9亿美元,其中出口462.5亿美元,分别增长26%和30%。高新技术和机电产品出口分别增长60%和40%,所占比重均提高1.5个百分点。民营企业出口增长50%,成为拉动出口的一大亮点。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利用外资质量提高,大项目增多,预计实际利用外资116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88亿美元左右。 和谐山东建设成效明显。全省加大对薄弱领域的支持力度,积极推动区域和经济社会统筹发展。东中西联动发展格局正在形成,山东半岛城市群主要经济指标占全省的65%以上,西部地区和30个欠发达县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趋向协调,城镇新增就业106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70万人,参加省市两级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的农民达到2728万人,普通高校招生38.2万人,卫生“两个体系”项目竣工202个。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10680元和3800元,分别增长13%和8.4%。生态省和节约型社会建设步伐加快,重点企业生产能耗下降。文化体育、计划生育、扶贫减灾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从总体上看,2005年我省经济继续承接近几年的良好发展势头,呈现出速度快、效益好、亮点多、后劲足等特点,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取得这样的好成绩,是全省人民在中共山东省委的正确领导下,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全面落实“一二三四五六”的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统一思想,真抓实干,团结奋斗的结果,是各级人大、政协充分发挥监督和支持作用的结果。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矛盾和困难:经济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第三产业发展明显滞后,城乡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企业市场竞争力较弱,产业层次和素质偏低;体制性障碍仍然存在,部分领域改革不到位,民营经济规模较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较弱,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不完善;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资源消耗比较大,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社会保障体系需进一步完善,不稳定不安全因素仍然存在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在工作中努力加以解决。 二、2006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总体上分析,我省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比较多:从国际环境看,虽然世界经济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但美国经济可保持较快增长,欧元区经济继续复苏,日本经济趋于好转,东南亚经济增长加快,世界经济仍保持增长态势。从国家政策取向看,国家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更加强调产业政策与财政、信贷、土地、外贸等政策的协调配合,经济社会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从市场需求条件看,目前在建投资规模较大,有相当一部分工作量要结转到明年,“十一五”规划的重大项目将陆续开工建设,预计投资能够保持平稳增长。近两年消费需求增长加快,农村市场需求趋旺,国家将完善促进消费的各项政策,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继续增强。受贸易摩擦和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部分行业扩大出口的难度增加,但随着出口结构的调整优化,外贸出口仍会保持较快增长。从供给支撑能力看,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继续看好;七大优势产业链和重点企业竞争力增强,成为带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银行、保险等领域逐步开放,将为服务业发展提供新的机遇;电煤等能源原材料受需求回落和供给增加双重影响,供需矛盾继续缓解;各项改革稳步推进,经济发展的活力将进一步释放。更为重要的是,广大干部群众在改革开放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十分高涨,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显著提高,将为经济发展提供巨大动力。 当前,我省改革与发展已经进入新的阶段,经济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社会进步达到了一个新水平,这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全省上下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继续实施省委“一二三四五六”的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大力推动“三个转变”,努力做到“三个更加”,力争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构建和谐社会六个方面迈出更大步伐,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确保“十一五”开好局、起好步。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0%。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3%。外贸进出口增长16%,其中出口增长15%。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0%。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5%。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8%和6%。新增城镇就业10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工作上力争发展得更快更好。 三、着力解决“三农”问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加大投入和改革力度,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面貌明显改善。 一是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坚持“三条底线”不动摇,严格保护耕地,改造中低产田180万亩,切实抓好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和菏泽、泰安两个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制定农产品品质及安全标准,促进优质产品、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聚集,力争创建一批优质安全的农产品知名品牌。大力发展畜牧、水产业,不断提高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推广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和良种良法等技术,完善农技推广体系和农业信息体系。 二是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扶持60家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依托农产品出口加工基地和大型商品粮基地,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业,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率。落实好粮食、良种、农机等补贴政策,稳定粮食价格,控制农资价格过快上涨。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引导,抓好“阳光”培训、绿色证书培训和新型农民科技创业培训,搞好重点小城镇综合开发,带动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解决好农民工工资偏低和拖欠问题,增加农民务工收入。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20万人。 三是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增加财政支农资金,重点用于农村道路、人畜吃水、农田水利、信息能源、电网通信、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在基本实现村村通柏油路的基础上,着力提高通达深度,搞好维护维修,改造农村公路8000公里;加快村村通自来水工程进度,力争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0%;大力推广沼气等农村新型能源,促进向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发展。加强动物疫病防治体系建设,抓好禽流感等人畜共患病的防控。 四是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全面取消农业税,逐步解决县乡财政困难,确保乡村机构正常运转。继续实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积极发展农村金融机构。推动生产组织形式和经营模式创新,支持农村各类合作组织发展,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制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抓好试点示范工作,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防止形式主义。 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加快推进制造业强省建设,努力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是积极推进自主创新。围绕创新型强省建设,选择现代农业、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信息产业、生物工程、循环经济等领域制约发展的重大产业技术瓶颈,研究开发一批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和标准。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实施高新技术自主创新工程,建设一批重点工程研究中心,建设1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培育30户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技术中心,组建青岛国家海洋科研中心。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搞好科技资源整合,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推进高技术成果转化,争取一批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完善自主创新的政策扶持体系,设立省级高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产业化项目以及重大关键技术装备开发和研制。 二是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制定并实施工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促进重点产业向最终产品延伸,向最终用户靠近,提高资源加工深度。以培植“三个一批”为总抓手,以重大建设项目为载体,重点培育20户著名品牌企业、75家年销售收入过百亿的大型企业集团和160个中国名牌产品。积极争取装备国产化重大专项,支持基础较好、优势明显的工程机械、农用机械、专业设备等领域重点项目建设。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优势传统产业,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加快建设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推进青烟威三市产业体系、区域布局、配套体系、大企业集团“四个建设”,带动先进制造业发展取得新突破。制定钢铁、水泥、造纸、轮胎、炼油等行业重组方案,着手解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提高能源、原材料工业的生产集中度和准入标准,对钢铁、水泥、造纸、电解铝等原则上不再铺新摊子。加强经济运行调节,搞好重要能源、原材料的供应。 三是繁荣发展服务业。坚持把发展服务业与扩大消费需求紧密结合,着力膨胀规模,提升发展层次和水平。在加快发展商贸流通、餐饮服务等传统服务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会展经济等新兴行业,强化资源整合,培育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的服务业大集团。规范发展中介服务组织,加快政府退出相关领域步伐,扶持一批信誉好、特色突出的中介机构。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建设,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兴办社区服务业。进一步打破行业垄断,启动一批重点示范项目,推动服务业的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落实服务业发展的各项政策,降低用水用电价格,取消各种不合理规定。力争服务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33%,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32%。 四是努力建设节约型社会。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到突出的位置,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制定分行业能效标准,综合运用土地、环保、价格、信贷等经济杠杆,严格限制高耗地、高耗能、高耗材和高耗水行业的发展。以节约能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支持一批资源节约及综合利用的技术开发和改造项目,在济南、青岛等中心城市建设节水、节能住宅示范小区。制定循环经济试点省实施方案和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计划,组织实施循环经济“一二三”工程,积极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企业循环式生产,资源循环式利用。 五、进一步深化各项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统筹体制改革和扩大开放,在继续深化行政管理、财税等体制改革的同时,着力推进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点改革,加快优化外贸出口和利用外资结构,努力形成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发展的新格局。 一是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制定国有资本调整和企业重组指导意见,积极推行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和产权转让,促进国有资本合理流动。完善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体系,研究建立重大决策失误和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制度。加快省属企业股份制改造步伐,支持国有大中型企业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分类推动事业单位改革,深化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改革。组织好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招投标改革试点。 二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制定切实措施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公用事业、基础设施、金融服务等领域。引导民营企业进行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支持一批骨干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实施促进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健全信用担保机构和信用评级制度,引导商业银行增加对民营企业的贷款规模。力争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所占比重提高到52%。 三是加快推进投资体制改革。完善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备案办法,进一步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规范政府投资管理,出台“代建制”实施方案,选择部分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进行试点;完善政府投资项目决策程序,提高专家咨询评估质量和项目后评价效果;探索建立重大项目公示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对全社会投资的引导和调控,搞好投资与土地管理、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部门的协调配合,逐步形成投资调控的部门联动机制。 四是深化价格与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大力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适当提高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合理调整水利工程和城市供水价格,逐步推行面向农民的终端水价制度。完善煤电价格联动办法,推进煤炭价格市场化,对风电、垃圾发电等由事后定价改为事前定价。建立规范的基准地价制度,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完善污水和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加强市场价格监管,整治医疗服务、药品价格及教育收费秩序。完善粮食储备体系,制定地方储备粮管理办法,做好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扫尾工作。 五是切实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把扩大利用外资与促进结构优化升级、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结合起来,出台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力争在国有企业、服务业和基础设施等方面取得较大突破。推动世界500强和跨国公司并购国有企业,转移高附加值的加工制造环节和设立研发中心。抓住外商投资向服务业转移的机遇,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加强物流设施和采购网络建设,建立方便快捷的金融、会计、律师等服务体系,增强招商引资竞争力。选择一批高速公路、城市公用设施等对外招商,转让股权和经营权。完善外资大项目推进机制,提高合同履约率。实施境外资源合作开发专项行动计划,扶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开发资源。 六是积极推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密切跟踪国际市场变化趋势,建立完善反倾销应诉支持机制和出口产品预警机制。加快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提高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出口的质量和档次,稳定国际市场份额;扶持高技术含量的机电产品和成套设备出口,提高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落实退税资金、银行贷款和外贸发展基金补贴,鼓励重点企业扩大出口规模。适应国家加工贸易政策调整,吸引国外企业特别是欧美企业来我省建设高附加值的加工贸易项目。大力发展远洋运输、现代物流等服务贸易。做好农产品进口规范化管理,引导企业增加短缺重要商品和先进技术设备进口。 六、着力优化投资结构,努力扩大消费需求 把扩大内需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在保持投资适度较快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最终消费比重,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一是继续搞好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实施“十一五”能源、交通、水利建设等专项规划,启动开工一批重点工程。电力,重点优化电网布局,提高输变电能力,加快费县电厂等60万千瓦以上机组建设进度,争取开工海阳核电项目,鼓励发展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计划投产700万千瓦;抓好超高压输变电工程建设,新开工500万千伏变电站6座。煤炭,稳定生产规模,控制开采强度,搞好煤矿安全改造,解决压煤村庄搬迁问题;继续推进巨野矿区开发建设,计划投产矿井9对,投产规模435万吨。交通,加快实施菏兖日铁路和京九铁路山东段电气化工程,完成胶济铁路电气化工程和烟大铁路轮渡项目,计划新增电气化铁路730公里。港航以建设深水及专业化泊位为重点,加快青岛、日照、烟台等港口建设,新增泊位26个,沿海港口吞吐量突破4亿吨。公路以完善路网结构为重点,搞好省际间高速公路通道及疏港高速公路项目建设,新开工高速公路555公里。水利,计划安排投资95.6亿元,重点抓好南水北调、胶东调水、沂沭泗河东调南下和黄河防洪工程续建,搞好淮河、海河流域骨干河道治理和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二是加大投资结构调整力度。以提高投资效益、提升产业素质为目标,投资重点向高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等优势行业倾斜,向农业、环保等薄弱环节倾斜,向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业、社会事业等重要领域倾斜。积极推进齐鲁石化80万吨乙烯改造、华泰集团林纸一体化、东岳集团离子膜交换树脂等重大项目,力争早日竣工投产发挥效益。继续安排结构调整专项资金,扶持汽车及零部件、食品加工等项目建设。筛选储备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作用大的龙头项目,抓好国债项目的建设、管理和稽查。 三是拓宽建设资金筹措渠道。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增强省级融资平台功能,支持农业、能源、交通、城市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建设。做好项目筛选和申报工作,争取更多的国债项目和建设资金。积极培育上市公司后备资源,抓好企业改制上市工作,鼓励企业通过配股、增发等形式扩大再融资规模。抓住国内外资本由南向北转移的机遇,扩大省外资金利用规模,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投向重点项目。完善项目推介制度,引导商业银行优化信贷资金投向,增加对重点工程贷款。积极发展地方金融机构,完善担保机制,倡导企业联保,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担保难的问题。 四是积极促进消费需求增长。完善收入分配调节机制,合理调整和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推行最低小时工资制度,督促企业在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增加职工工资,落实好国家调整公务员工资、离退休人员待遇和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调控职能,加强对高收入群体的税收征管,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困难群体帮扶和欠发达地区转移支付力度。积极扩大农村市场,推动企业开发适合农村消费的产品,引导连锁店和超市向农村延伸发展。完善住房、汽车等消费政策,扩大廉租房建设规模。增加经济适用房供应,计划安排投资50亿元,施工面积660万平方米。进一步改善消费环境,扩大消费信贷品种和规模,积极拓展居民消费领域,发展教育、文化、健身、旅游等服务性消费。 七、推进城市化进程,统筹区域经济发展 把突出青岛龙头带动作用,实施“三个突破”,作为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着力打造山东半岛城市群、济南都市圈、鲁南城市带,促进东中西部地区联动发展,协调发展。 一是加快山东半岛城市群建设。强化青岛龙头地位,支持青岛发展临港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协调解决项目建设、用地指标、信贷资金等方面的问题,推动青岛加快建设成为区域性经济中心,对外开放的重要基地,世界知名特色城市。完善半岛城市群区域合作机制,加快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实施进度,开工建设济青客运专线,做好青烟威城际间轨道交通项目前期工作,有效整合半岛地区港口资源,积极实施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工程,推动半岛区域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 二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制定并实施海洋经济、黄河三角洲、鲁中南山地生态三大特色经济区专项规划,做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和采煤塌陷区治理。完善突破烟台、突破济南的具体办法,落实对口帮扶菏泽各项政策,协调解决制约菏泽发展的实际问题,对8市援建的园区要落实责任,争取更多项目尽快落地建设,加快实施“百个项目进菏泽”工程。壮大县域经济实力,继续实施“双30”工程,组织好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考核工作。 三是进一步搞好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要求,从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入手,推动城镇建设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完成济南都市圈规划编制任务,启动鲁南城市带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完成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搞好城市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重点优化城市道路与公交线路网络,规划建设高架立交等市内快速通道,建设智能管理系统。统筹安排供气、供水、排水等公用设施建设,新建15座垃圾处理厂,日新增垃圾处理能力2000吨,建成32座污水处理厂。搞好污水处理管网配套和垃圾收集转运,推进垃圾、污水处理设施运营市场化。力争城市化水平提高1.5个百分点。 八、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推进和谐山东建设 以维护人民利益、改善人民生活为根本出发点,认真解决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落实好“八大建设”任务,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增强公共服务功能,提高社会建设水平。 一是积极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把扩大就业作为各级政府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落实促进就业的各项政策。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实施省市县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工程,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支持发展社区就业和灵活就业,重点解决好特困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推进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和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险。加强社会保险费征缴管理,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城乡居民就医救济制度,健全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政策和社会救助制度,落实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有条件的地方要加快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二是大力发展教育卫生等事业。巩固提高基础教育,增加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用两年时间全部取消农村学生学杂费,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补助,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100万平方米,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积极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专项建设计划。挖掘高等教育办学潜力,适度扩大招生规模,加强师资队伍和重点设施建设,切实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计划省属高校招生44.5万人。加快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制定实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完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全面完成224个“两个体系”项目建设任务,搞好110个乡镇卫生院建设改造,提高360所中心乡镇卫生院公共服务能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扩大到87个,切实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推进文化产业发展,重点建设农村、小城镇、城市社区等公共文化设施。加强全民健身场所设施建设,加快青岛奥帆赛项目和十一届全运会体育设施建设。继续做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防震救灾、妇女儿童等各项工作。 三是加快生态省建设。继续实施“两湖一河”碧水行动计划,尽快改善南水北调干线和小清河水质,开工建设一批南水北调沿线、海河、淮河等重点流域治污项目,关停一批造纸、酿造、印染等行业环保不达标的生产线,加快实施燃煤电厂脱硫工程,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加强危险废物治理,改造并建成15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和3处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强化大气污染治理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搞好荒山荒地荒滩植树造林,积极推进生态市、生态县和生态示范区建设。 四是加强“平安山东”建设。大力推进民心工程,妥善解决好征地、拆迁、企业改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搞好煤矿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的安全生产,强化对食品、药品、餐饮和危险化学品等的监管,坚决杜绝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完善国民经济动员体系,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动员和有效保障能力。建立完善社会稳定的预警体系和应急处理机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创造城乡居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