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百姓利益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09日08:51 黑龙江日报

  基本原则

  加强和谐社会建设

  要把实现、维护和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人的
全面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调节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保持社会安定团结。努力构建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发展目标

  民生民计得到改善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镇化水平提高到5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2160元和4520元,分别年均增长8%和7%;城乡就业水平提高,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五年累计增加城镇就业300万人,“十一五”期末转移农村劳动力600万人;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贫困人口继续减少;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国民受教育年限提高到9.5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80%;防灾减灾能力增强,安全生产和社会治安状况进一步好转。

  基础设施农村饮用水达标85%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大力推进通乡通村公路网络建设,建成通村公路硬化路面5万公里,基本实现所有乡(镇)和55%以上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面,所有的建制村通公路。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400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农村居民饮用水达标率达到85%。大力发展农村水电、沼气等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有效改善农村能源消耗结构,新建11个农村水电电气化县,建设6个以小水电代燃料工程项目,新增农村水电装机容量15.6万千瓦。改善农村村容村貌和农村林场场容场貌。实施农村改厕工程,使70%以上的农户能使上符合卫生要求的厕所。建设农村垃圾收集转运场所。做好乡村建设规划,推进村庄整治,搞好以围村、围园、围宅绿化为重点的生态村建设试点。启动“康居工程”,引导农民合理建设住宅,农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010年达到21平方米。

  人才强省跨地区合作培养人才

  ■努力创新人才工作机制,调整优化人才结构,大力培养、积极引进、合理使用各类人才,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围绕六大基地建设、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以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需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培养和引进我省实施老工业基地改造和发展优势产业急需人才。建立和完善高层次人才联系服务制度,完善高级专家参与重大决策咨询或重大项目建设咨询制度。采取多种形式发挥退(离)休老专家的作用。加强引导和服务,采取有效措施,为非公有制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选拔任用、考核评价、流动配置、激励监督的制度,完善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机制。优化人才的专业、年龄结构,促进人才在产业、地区、城乡间的合理流动和分布。完善对人才的激励机制和考核监督机制,为各类人才的创新、创业和发挥才能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加强人才区域交流与合作,建立人才培养跨地区的合作渠道。

  公路交通高速公路达两千公里

  ■以哈尔滨为中心、以“二环七射三横六纵”为主干,加快高等级路网建设,加强骨架公路网的薄弱路段建设。提高公路技术水平和通行能力。

  重点建设国道绥满公路牡丹江至亚布力段、牡丹江至绥芬河段、国道同三公路集贤至佳木斯段高速公路扩建工程,建成国道京加公路齐齐哈尔至嫩江段、齐齐哈尔至泰来(省界)段、国道鹤大公路牡丹江至宁安段高速公路、宁安至杏山段一级公路、省道拉林经五常至省界段一级公路扩建工程。建成哈尔滨公路主枢纽客运站(爱建)、牡丹江公路客运枢纽站等12个枢纽站场工程,开工建设哈尔滨龙运物流集装箱站等。到2010年,等级公路总里程超过7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达到2000公里;二级以上公路里程达到12000公里,基本覆盖所有县(市、区)、重要边境口岸和吉林、内蒙相连的出口。

  教育事业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30个

  ■继续优先发展教育,加大教育投入,扩大教育供给,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

  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完善中小学教师聘任制度,理顺中小学校长管理体制。继续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大力推进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建立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大力发展学前教育,鼓励社会多渠道、多形式发展幼儿教育,深入实施中小学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加强县域高中建设,经费投入重点向县域高中倾斜。

  扩大中高等职业教育规模,使我省中等职业教育规模与普通高中教育规模比例大体相当,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加快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动员行业、企业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办职业教育。建设一批示范性、骨干性职业技术院校。2010年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数量达到280所以上,全省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35万以上。

  继续实施高等教育“211工程”,加强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加强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两大科技工作平台建设,建立省高校重点实验室50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30个,省级大学科技园7个,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5个,全省高校承担科研项目每年争取达到3000项,可转化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70%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

  社区服务办好服务中心和综合服务站

  ■鼓励兴办多种所有制的社区服务业,加快社区服务的社会化、产业化步伐,重点推进社区家政服务、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医疗保健、社会安全、老年及儿童服务等行业尽快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办好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综合服务站,重点搞好大中城市中心城区社区服务中心及配套设施建设。拓宽社区服务领域,扩大社区服务覆盖面,健全社区管理服务功能。应用信息技术搞好社区重点示范项目,积极开发网上服务内容,逐步实行智能化管理。深化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将相应的社会保障事务纳入社区组织进行管理。

  环境保护工业废气处理率达100%

  ■着力改善重点区域环境质量,实施重点流域水质和污染控制,加强与上游跨省的协调沟通。

  重点实施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工程,加大流域内水污染治理投资力度,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加快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饮用水源保护、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工业污染源治理、河道清淤及治理等重点工程项目。切实加强镜泊湖、兴凯湖的保护。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加强饮用水源的保护,依法划定城市(县)生活饮用水地表和地下水源保护区。加强面源污染防治。强化重点工业企业的废水治理和中水回用。到2010年,废水排放量控制在15亿吨,废水中化学耗氧物排放量控制在45万吨,工业废水处理率达到10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93%。

  进一步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加强低空大气污染源和工业废气的治理。调整城镇工业和民用燃料结构,发展清洁能源。增加城镇集中供热面积。加强对建筑施工和市政施工的管理,减少扬尘污染。到2010年,废气排放量控制在6000亿标立方米;烟尘排放量控制在53万吨。工业废气处理率达到100%;大中城市清洁能源使用率达到80%。

  社会福利完善流浪儿童救助制度

  ■加大政府对社会公共福利设施建设支持力度,深化国有福利企事业单位改革,推进福利彩票事业的市场化和产业化。

  增加教育援助的投入,保障贫困家庭子女享受教育的权利。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合理确定保障方式。建立城乡医疗救助体系,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农村贫困人口和五保供养对象纳入救助范围。完善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特别是流浪儿童的救助制度。鼓励支持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

  扩大就业健全社会保障 完善公共服务保障公共安全

  

  城市建设加快污水垃圾处理项目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有序改造旧城,重视城乡结合部建设。积极推进城市公用事业改革。进一步发挥政府投资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导向性作用,积极推动各项价格改革,努力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形式多样化以及投资项目产业化,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逐步走上良性发展轨道。加快哈尔滨、佳木斯等城市的污水处理、垃圾处理项目建设,使全省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净增300万立方米,垃圾日处理能力净增1.5万吨,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65%以上,垃圾无害化处理率70%以上。加强城市公共交通建设,建设哈尔滨城市轨道交通一期工程、越江隧道工程、三环路等一批城市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率先建成高效率的城市立体交通网络,其他城市要加大对城市道路的新建、拓宽和改造升级的力度,城市道路铺装面积增加1500万平方米以上,新增城市绿地1.5万公顷以上。

  劳动力转移建15个劳动力转移基地县

  ■广开门路,多渠道并举,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转移农村劳动力600万人。

  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建设技术工人输出基地,搞好15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基地县和15个外派劳务基地县的职业技能培训设施(场所)建设,提高培训质量和能力。加强对农民进城务工的服务、引导和管理,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环境,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房地产业规范住房消费信贷和保险

  ■有序发展房地产业,调整房地产业结构,提高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供给比例。

  培育房地产业市场,加强对房地产一级市场、二级市场和租赁市场的调控。完善房地产开发融资方式,加强资本金管理,规范发展住房消费信贷和保险。规范物业管理行为,提高市场化程度。推进建筑业技术进步,发展建筑标准件,提高施工机械化水平。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建筑工人素质。完善工程标准体系和质量安全监管机制。

  “平安龙江”力建紧急救援体系

  ■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严格安全执法,加强安全生产设施建设。

  切实抓好煤矿等高危行业的安全生产,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加强消防工作,强化交通安全和食品、药品、危险化学品等监督管理,减少人身、财产等各类事故的发生。逐步完善社会灾害救助机制,建立重大安全事故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和应急处理措施预案,强化紧急救援体系建设,减少事故伤亡和损失。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搞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保护各类市场经济主体的合法权益,保持长期平安的社会秩序,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保证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畅通诉求渠道,完善社会利益协调和社会纠纷调处机制,及时处理和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的问题,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

  就业再就业建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

  ■要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努力实现充分就业。

  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责,全面贯彻落实各项就业扶持政策,完善创业、就业服务网络和工作体系。支持并规范发展就业中介组织。加快建立政府扶助、社会参与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提高培训的针对性。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各种所有制的中小企业,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鼓励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促进多种形式就业。畅通输出渠道,扩大对外劳务输出。国有企业要尽可能通过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等措施安置富余人员。统筹城乡就业,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加快就业立法,使就业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居民消费完善带薪休假制度

  ■改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合理调节收入分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工资标准。加强劳动工资监察,确保进城务工人员工资按时足额发放。认真解决低收入群众的住房、医疗和子女就学困难问题。增强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和城镇低收入者的消费能力。引导消费预期,增加即期消费。鼓励产品和服务创新,满足多层次、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完善带薪休假制度和法定节日休假制度,鼓励教育、健身、文化、旅游等服务消费和休闲消费。完善农村销售网点和服务设施,改善消费环境,扩大农村居民消费。

  “十一五”规划,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科学制定和有效实施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纲要根据《中共黑龙江省委关于制定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是今后五年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蓝图,是全省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社会保障参加失业保险人数470万

  ■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支柱、分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和方式。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增加各级财政的社会保障投入,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资金。建立适应城镇各类就业人员的基础养老金制度,完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提高基本养老费收缴率,逐步做实个人账户,确保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依法将城镇个体工商户及其用工纳入失业保险。加快完善个人账户养老金和职业年金制度。推进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继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拓宽覆盖范围,健全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强化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工作。到2010年,全省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860.8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470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750万人。

  扶贫开发完成337万人口脱贫任务

  ■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工作方针。

  重点加强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整村脱贫推进力度,加强贫困人口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工作,实行政策倾斜、投资倾斜,不断改善贫困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到2010年,完成2080个贫困村、337万贫困人口的整村脱贫任务。

  公共卫生儿童免疫率达95%

  ■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和应急救治能力。

  严格控制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的传播,有效预防和控制寄生虫病和地方病。保护和发展中医药。积极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扶持力度,鼓励社会力量多方参与举办社区卫生机构,逐步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的分级医疗管理模式。加强医疗课题研究。加强卫生行业监管,维护群众就医安全。加强健康宣传教育,提高群众卫生观念和卫生意识。深化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建设完善药品监管系统,加强药品监督管理。积极深化城镇医疗体制改革,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卫生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努力建成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卫生事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到2010年,每千人口医生数达到1.85人,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为0.26%,儿童免疫率达到95%。

  防洪减灾重点建设十二城市堤防

  ■进一步加强城市、重要地区和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的防洪工程和防洪体系中的骨干工程建设。

  以三江平原地区为重点,建设涝区排涝基础设施和骨干支持体系。重点建设松花江、嫩江、黑龙江及乌苏里江干流堤防和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大庆、伊春等十二个重要城市堤防的主体工程及配套建筑物工程:扩建桃山二期、建设穆棱河的青龙山水库、呼兰河支流诺敏河的阁山、汤旺河的西山水库、海浪河的林海水库、胖头泡滞洪区等主要防洪大型控制性工程和蓄滞洪区工程。到2010年,完成大江大河干流主要堤防达标建设,使大江大河干流主要河段堤防达到50年一遇防洪标准,重点河段达到100年一遇防洪标准,保护粮食主产区的中小河流堤防基本达到规划标准。“十一五”期间,治涝1700万亩。

  “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指标

  五年累计增加城镇就业(万人)

  转移农村劳动力(万人)

  国民受教育年限(年)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2010年

  300

  600

  9.5

  80

  12160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