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民工荒”愈演愈烈 六万岗位等不到农民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09日10:22 新华网

  沿海劳动密集型企业招工难、留工难透析

  春节刚过,我国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全线告急,在福州市刚刚举行的一场招聘会上,近六万个农民工岗位乏人问津,而去年从青海批量输往泉州的400多位农民工到目前为止稳定率不足三分之一,沿海企业招工难、留工难现象日益凸显。沿海企业招工难、留工难难在何处?

  近六万个岗位等不到几个农民工

  年假一结束,福建省就开始启动2006年度“再就业援助月”活动和以服务进城务工人员就业为目的的“春风行动”,2月6日,福州市人民会堂举办了大型招聘会,约有200多家企业提供了约5.6万个工作岗位,应聘者也达到7000多人,招聘会现场人山人海,但却见不到几个农民工,更多的是大中专毕业生,大量需要农民工的岗位乏人问津。

  “我等了两个小时,没有一个人来应聘”。一位前来招工的负责人告诉记者,6号一大早,他就在人民会堂门口的显眼位置布置了摊位,但结果却令他大失所望。记者在招聘会转了一圈,发现与他有相同境遇的招人摊位不下30家。

  “为了招人,我们想了很多办法,登过报,在民工聚集地贴过广告,甚至规定一个老工人介绍一名新工奖励20元,可现在还是大量缺工”。一位从厦门赶来的某鞋帽厂人事主管说,“这样下去,我们厂的几条生产线都要瘫痪了。”

  记者随后来到位于福州火车站附近的东浦路临时劳务市场,在那里,几百个农民工将半边马路挤得满满当当。可记者一打听,这里的招工摊位同样应者寥寥。

  据介绍,福建省已经连续几年出现劳动力求大于供的现象,特别是一些沿海城市所急需的鞋帽制作工、裁剪缝纫工、电子元器件装配工供求状况就一直处于不足,缺口登记数分别为57779人次、41763人次、30781人次。

  走与留:企业和农民工的两难选择

  “民工荒”愈演愈烈,已经成为东南沿海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一块心病,用工企业和当地政府也想方设法“招工引人”,开始尝试从剩余劳动力较多的西部省份成批引进农民工,但效果并不明显,甚至适得其反。

  从2004年11月份开始,泉州市从青海民和、互助、湟中三县成批引进402名农民工,以缓解企业严重缺工的燃眉之急。去年3月初,民和县委书记曹生渊带领该县总工会、就业局的领导,到泉州辉艺鹏礼品公司看望民和籍农民工,鼓励他们安心在泉州工作。不料,中午准备离开的曹生渊一行却遭到20多名民和籍农民工的阻拦。

  一位18岁的民和农民工愤愤不平地对在场的新华社记者说,我们来的时候,政府说第一个月工资就可以拿800元,第二个月以后能拿到1000元以上,可现在每月只有500元出头,七扣八扣就剩200多元了,抽烟、喝酒还不够,哪还有钱寄给家里?政府说了那么多好听话,把我们弄到这里来,既然挣不了钱,就要负责把我们送回家去!

  “经过这么一闹,我的很多老乡都走了,他们都嫌这里工资低、不自由、生活不适应”。来自青海湟中县的19岁的吴成义说,刚来的两三个月里,老乡们都在宿舍里谈白天遇到的不顺心事,谈如何想家,经常谈到深夜,越谈越伤心,第二天大家便一起到厂里结清工钱,回家去了,自己因为第一次出门,没赚到钱不想回去。吴成义在泉州市文宝轻工有限公司打工,月收入1200多元,“每个月往家里寄800元,吃住在厂里,不怎么花钱,日子还算过得去。”

  据记者调查,一年多时间里,泉州市当初从青海引进的400多个农民工中近三分之二的人选择了离开,用工企业为此叫苦不迭。

  招工难、留工难,难在哪里

  “薪酬刺激使得民工流向部分地区聚集,是造成其他地区结构性缺工的重要原因”。福建师范大学产业研究中心的一位教授认为,广东、浙江等经济发达省份以相对较高的工资把有限的、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工大量吸引过去,福建和其他省份技术型劳动力用工荒随之凸显。此外,随着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不排除部分农民工宁愿呆在老家务农的可能性,因此,低端的劳动力也缺。

  “用工企业首先要关心外来工的待遇、用工时间和日常生活”。泉州市总工会副主席蔡金宝认为,泉州等地之所以出现“民工荒”情况,是因为有些企业用工不规范,工时太长而待遇偏低。

  记者在招聘会和劳务市场上接触到的农民工也普遍表示对企业用工环境的担忧。来自安徽的农民工潘先生说,以前他也参加过几场招聘会,但用人单位都要求加班加点,订单多的时候,每天甚至要干15个小时,根本吃不消。一名来自霞浦的外来工说,这几年她都在火车站一带擦皮鞋,每天工作几个小时,强度不大,每个月也有七八百元收入,和在企业上班相比,轻松、自在得多。

  专家认为,企业招工难是假相,因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基数相当庞大,并且逐年递增,完全可以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但因为用工环境的变数,现在农民工在区域之间、企业之间的流动性很大。同时,不少农民工常常在上班、打零工和间歇性失业之间转换角色。因此,要有效解决招工难、用工难的问题,用工企业必须转变以老大自居的“雇主思维”和以剥削为用工目的的“资本家逻辑”。

  据蔡金宝介绍,因为深受“民工荒”之苦,泉州市一些企业已经开始在招工方式和用工环境方面谋变,举行大型招聘会,签订规范的用工合同,缩短用工时间,一些企业在春运时节为优秀的农民工包机回家等等。他表示,用工环境的改善不可能一朝一夕完成,但榜样的作用非常重要。

  福建省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有关人士认为,“民工荒”对于农民自身也是一种警醒,这说明好工作、好岗位的竞争比以前更加激烈,而技术门槛较低的企业为了获利必然压缩劳动力成本,待价而沽的农民工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丰富劳动技能。(记者 梅永存 涂洪长)

  来源:经济参考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