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高谈阔论:悲哉!读书节目全面沦陷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0日00:54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如果仅仅为了收视率和商业利益,任由读书节目自生自灭,甚至不惜以“末位淘汰”强行施压逼上绝路,这实在是公共媒体的集体迷失。

  继央视《读书时间》香消玉陨之后,北京电视台的《东方书苑》、上海电视台的《阅读长廊》、湖南电视台的《爱晚书亭》、凤凰卫视中文台的《开卷有益》等10余个电视读书节目也相继消失。有评论把责任一股脑儿推给读书节目本身,认为读书节目的“精英化”
失掉了“大众化”,最终迷失了自己。笔者以为,此论未免偏颇,显失公允。

  其实,读书节目本来就是一个“精英化”的栏目,是一个小众的节目。当年央视创办《读书时间》的理由即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有12亿人口的国家,电视里竟然没有一个读书节目,没有一个思想节目,这是很不应该的。”所以,从一开始就没有准备办成12亿人口都能参与的节目,其定位就是阳春白雪。我们还记得,1996年5月开播的第一期《读书时间》即为《谈<哥德巴赫猜想>》,是为徐迟弃绝尘世后向老人的最后道别。几年来,一大批和世纪同龄的文化老人如费孝通、胡绳、王元化、张中行、画家兼散文家黄永玉和黄苗子、郁凤夫妇、文物大家王世襄、红学家周汝昌等都曾走进《读书时间》的演播厅。节目组还制作了纪念沈从文、朱自清、田汉、傅雷、老舍、冰心、郭小川、陈寅恪等已故作家的专题节目,成为一个文化程度最高的知名栏目。谈到这个栏目给人的影响,创始人李潘说:“我在《读书时间》6年,采访了200位中国文化人物,我接触他们,探究、追寻他们每个人的生命之旅、精神之旅,他们每个人都是我需要用心才能阅读的一部大书”。节目中的新书评、新理念、新思想、新创造也让人受益匪浅。如果能够长期接受其陶冶,一个平凡之人也会“腹有诗书气自华”,面貌为之一新。

  然而,这一被黄宗英称为“知识界文化界终于有了一档属于自己的节目”的栏目,收视率却不高不低,甚至越来越不景气。因为,人群中喜欢读书的人就那么多。结果,虽然在长达6年的300期节目中他们做得十分出色,但排名严重落后,在央视10个频道40多个栏目中居于倒数第几名的位置。于是,不得不受到警告,直到消亡。市场化、商业化已使媒体改变了判断的标准,在收视率和广告收入的双重利剑下,读书节目作为小众的精神追求,显得那么微不足道,不堪一击。

  可以肯定地说,读书节目大面积的消亡,是一个公共悲剧。作为一个文化大国,在央视权威的媒体上都不能容忍《读书时间》这种品位高雅的节目存在,那只能说是文化自虐和道德自弃。一个注重整体形象的电视台应该对小众化、高品位的节目采取一种保护政策,统筹规划,用别的节目赚的钱补贴不赚钱的好栏目。有人算了一笔经济账,认为以春晚为主体展开的狗年春节广告将超过4亿元。难道它还不能养活这样一档小节目?

  事实上,国外电视媒体都有一些为小众服务的节目,收视率不高,被放在一个恰当的非黄金时段,让它生存。日本电视台有一档节目叫《彻夜讨论》,从午夜零点到早上5点讨论最尖锐的时事、政治话题,放在周末的午夜时分,收视率很低,但它给关注这类话题的人一个空间。国外甚至还有一个公共频道,完全是免费的,不需要用商业化的标准来考核。其目的就在于满足各个层次受众的文化需要,保留那种虽然小众但有品位的节目,会传达国家意识形态的声音,也会呈现主流文化、严肃文化的价值。

  小众的欣赏权利,享受文化的权利,决不能因为商业化和收视率被忽略被遗忘被剥夺。有评论提出,公共事业要有对公众的忠诚。认为公共事业是一个需要信仰的事业。靠着国民财富建立起来的公众权威媒体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大众服务,也为小众服务。如果仅仅为了收视率和商业利益,任由读书节目自生自灭,甚至不惜以“末位淘汰”强行施压逼上绝路,这实在是公共媒体的集体迷失,是中国文化的奇耻大辱。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