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热点:有多少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留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0日01:07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聆听阿炳惟一留存的原声采录《二泉映月》和流传久远的蒙古长调,欣赏优美华丽的昆曲《牡丹亭》……布展时专家学者都不禁惊叹,我们的祖国竟然有这么丰富的文化遗产——

  2月12日至3月16日,在北京国家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上,我们可以听到民间音乐艺人阿炳当年惟一留存的《二泉映月》原声采录录音,同时也可以看到,民间流传已久的永江女书、树叶信……这个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全国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护成果大型展览,被认为是新世纪新时代背景下的一次最重要的展览。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引起全社会关注,始于近年来联合国组织在世界范围,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影响。而在这期间,我们的花木兰被美国迪斯尼拍成电影,韩国人向联合国申遗端午节带给我们很大的震动。同样让人震动的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际面临很多难题,一是文化生态剧变,使传统技艺面临灭绝,而非物质文化需要的是活态承传;二是相当多的地方对“申遗”的认识还停留在“出名”、“创收”等浅层次上。

  这几年,“申遗热”似乎正在全国遍地开花,但相对于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含一个民族特有思维方式的想像力和文化意识,这种文化如同基因,很可能因为某些艺人的逝去而随之消失。我们在各类媒体上经常看到基层文化工作者为保护某种传统文化而四处呼吁和奔波,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传统艺术、民俗、技艺等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最终仍需国家立法和政府措施的持续推出才可以实现。

  公众可能不太清楚的情况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就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从上世纪50年代,政府组织文化工作者对各少数民族的民间文化做了详尽的记录的调查。为扶植传统工艺美术行业,命名了200位“工艺美术大师”,还成立了振兴京剧和昆曲指导委员会,编纂了近4亿字的10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发布之后,由各相关部委实施了多个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据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介绍,目前已确定的国家级试点保护工程就有北京京西古幡乐、山西地方戏耍孩儿、青海热贡艺术等40个。如此动作和规模,涉及面之广,学者专家参加的自觉性之高,都是我国文化建设史上罕见的。

  据介绍,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于2000年启动“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申报工作之后,我国政府的态度非常积极,主动提供候选名单,联合国目前在已公布的三批名录中,我国的昆曲、古琴、新疆维吾尔木卡姆和蒙古族长调民歌成功入选。同时中国也是较早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国家之一。中国教科文全委会秘书长田小刚称,这是在现代化进程中寻找守护我们民族精神家园的行动。

  据田小刚介绍,在征求公众意见时,整个社会对此的关注度非常高,中国教科文全委会经常接到各地的电话来信,提供非物质文化项目,比如希望将中华老字号、中国武术和美食等纳入文化遗产。各省市政府的重视程度也是出乎意料。据说天津泥人张因文化部门管理层面意见不统一,未参加申报,结果导致市委下了命令,认为泥人张不进第一批名录,天津会很没面子。

  据称,此次占据国家博物馆大部分展厅的成果展之所以被认为具有重大意义,还因为自2005年7月,为抢救和保护珍贵和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布《关于申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通知》之后,全国已提交名录项目多达1315项,目前已确定了501个推荐项目予以公示。对于这样一个突破性的进展,藉一次大规模的展览有利于唤起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自觉意识,同时,让承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珍贵实物云锦织机、高山木雕、仿宋针灸铜人、水族水书、各种手抄本,和传统艺人的制瓷、染织、刺绣、泥塑、木偶等技艺展示与老百姓近距离接触,实在是合适的选择,合适的方式。

  据了解,为了让更多的人领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主办方还将从2月12日,也就是正月十五起连续3天举办专场文艺晚会,展演我国三批入选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推荐名录项目,其中有昆曲《牡丹亭》、古琴《流水》、蒙古长调民歌、山西左权民歌、云南民歌海菜腔、侗族大歌等。

  这次由文化部等九部委主办的大规模的成果展,可以让我们看到政府和整个社会对保护文化遗产所做的努力,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前行和社会文化的进步,这些需要传承的文化怎样保护还面临艰难的考验。因为在保护中,虽然有的民间文化遗产由于得到各方的保护身价陡涨,但很多地方的保护却因缺少文化思考还停留在物品展示收集上,使一些承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品成了躺在博物馆的静态遗产“碎片”,而更有一些被保护的民间传统技艺已脱离了原有的轨道,工艺品成了批量生产出来的商品。

  一次展览是一次宣传,也是一次普及。在全球化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个现代化国家弘扬民族精神,独立自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的文化诉求。中国能留下多少非物质文化遗产,依靠政府是必须的,但是,真正能保持下去还是要靠全民的关注和投入,因此,保护我们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民族文化的遗传基因,这不仅关乎于文化工作者,更关乎于每一个中国人。也许,这才是这次政府集合九部委共同主办这样一个大规模成果展的良苦用心吧。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