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山顶洞人”下山了——资中县“岩洞户”搬迁记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0日03:06 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最后的“岩洞户”

  “在山洞里出生长大、结婚生子。”在罗祥书的记忆里,父亲、爷爷以上五辈人,都是在岩洞里度过一生的。

  罗祥书是资中县球溪镇大树坳村人。今年春节让60岁的罗祥书感到惊喜:有生以来
,第一次搬出岩洞,住进宽敞明亮又保暖的新房。大年初一,县镇村的干部上门慰问,罗祥书激动得两眼含泪,不停地说:“感谢党和政府”。

  罗祥书是资中县“岩洞户”的缩影。

  据普查,截至1986年,资中有600多“岩洞户”,呈集中分布和规模居住特点,有的村90%的村民住在岩洞里。1987年,全县开展一次大规模的搬迁,“岩洞户”剩下20多户。到90年代,由于搬迁一度停滞,加上一些搬迁户重返岩洞,至2005年初,资中的“岩洞户”又增至53户。

  经济在发展,“岩洞户”反而在增加?

  贫困是根本。“岩洞户”大都是特困户,有的因病因残因灾致贫,有的缺文化、缺劳动力,有的是孤寡老人。他们的共同特征是:因为贫穷,根本没能力建房。

  一些村民住惯了山洞,不愿搬迁。有人说:祖祖辈辈都这样住的,为何要搬出去。有的甚至认为岩洞风水好,搬出去会影响子孙的命运。

  动迁的难度显而易见。加之资金的严重缺乏,许多干部对搬迁感到有点力不从心。

  “村民自己不愿搬,何必自找麻烦。”在这种“官念”下,“岩洞户”的搬迁陷入停顿。

  台上台下同掉泪

  去年6月24日,在先进性教育活动抓落实大会上,资中县委作出意外之举:插播专题片《同在一片蓝天下》,向参会干部如实展示“岩洞户”的生存状况———

  人畜混居,阴冷潮湿,蝇蚊乱飞,最小的洞穴约两平方米,有的家产仅剩下一只烂碗一张破床……长年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许多村民疾病缠身。岩层时常脱落,洞穴时有垮塌,村民们常从噩梦中惊醒。

  同情,内疚,反思!会场出现惊人一幕:台上台下同掉泪!

  随即,600多名干部依次走向募捐箱,向“岩洞户”献爱心:100元、200元,当场收到捐款8万多元。接着,县民政局局长李旭“被推上台”,向全县人民公开承诺:2005年12月底前,解决最后53家“岩洞户”的住房。

  这是先进性教育活动效果的初步体现。

  2005年3月,资中县新一届班子组成,党政领导在广泛调研后反思:“岩洞户”是贫穷与落后的象征,是党委政府工作没有做好的体现。

  一系列新措施随即出台:开展主题活动,每一名机关事业单位党员联系帮扶一家贫困党员、一户特困群众;建立“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参与、社会支持”的工作机制,使解决特困群众住房问题不再是民政一家之事,以财政补一点、政策扶一点、部门和乡镇帮一点、社会捐一点、岩洞住户自筹一点的方式筹集资金,并将每户建房补贴由原来的300元提高到5000元。

  “岩洞”在新春远去

  罗祥书是最后的顽固户。

  这次他愿意“下山”的原因,除“10年都存不起”的补贴让他动心外,更主要的还是县镇村干部的诚意。“看着各级领导多次冒雨前来,一脚泥一身汗、甚至还讲‘给点面子’,我突然觉得自己很不够意思。”罗祥书说,他没有想到党员为群众办实事,还要群众给党员

  的面子。2005年12月底,资中最后53家“岩洞户”全部下山!

  1月22日上午,获悉喜讯的内江市委书记叶壮高兴不已,立即冒雨前往大树坳村,看望和慰问搬迁户。在“岩洞户”的新居,叶壮感慨:结束“山顶洞人”的历史,是一件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

  1月23日,内江市委趁热打铁:今年内结束全市特困群众无房住的历史,3年内解决全市农村低收入群众的危房问题。

  按市委提出的新目标,资中县委再次公开承诺:举全县之力完成“三三三工程”,即33个县级干部联系33个乡镇,动员全县3000名党员干部及社会各界,用3年时间解决全县3000多无房户、危房户的住房问题。■陈志强本报记者钟振宇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