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一位学生辅导员的4年周记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0日09:30 解放日报

  复旦大学学生辅导员包涵,当了4年辅导员,除寒暑假外,坚持每周给学生写一篇周记,在班级主页上发布。

  每个周日,她都会静心坐在书桌前,细细回忆和思考,然后落笔。篇篇周记,都融入这位年轻人对辅导员工作的理解:爱心+责任+智慧。

  如今, 2001级化学系本科生毕业了。他们把包老师所有周记汇集起来,刻录在光盘上, 152篇、 12万余字,一篇不少,一字不落,因为“周记引领我们成长”。

  “开始是一种责任,后来便成了一种习惯”

  我们班上家境困难的同学凭借自己努力,获得了国家奖学金。相信 6000元奖金和学费全免,可以为他们今后学习提供更多保障。同学之间分享获奖学金的喜悦,请客吃个饭也没啥大不了。但我想,相互鼓励、支持,似乎比吃吃喝喝的“哥俩好”来得更有意义。国家奖学金是对贫困学生刻苦学习的嘉奖,也包含国家对贫困学子的扶持与期待,我们该如何珍惜这份关怀呢?

  ———周记摘录

  有一阵子,包涵发现,来自河南偏远山区的贫困学生小林拿到国家奖学金后,越来越“大方”,经常请室友上馆子,光在宿舍楼梯上就遇到过好几次。是小林虚荣心之举,还是其他同学的起哄勉强?考虑到学生自尊心,包涵没有选择个别交谈调查,而是在周记上,写下了上面这段话。

  周记贴出后第五天,包涵从电子信箱里收到了小林的来信,里面诚恳检讨了自己出于虚荣心,用奖学金多次请同学吃饭的做法,并“谢谢老师用这样的方法来提醒我。”几乎同时,小林的室友们也发来手机短信:“老师,我们以后都会注意节俭生活的。”

  2001年秋,包涵作为复旦大学人才工程预备队员,竞争当上化学系 2001级 130余名新生的辅导员。她一边念化学专业研究生,一边辅导这群只比自己小四岁的学生。 1:130,怎样才能与那么多人有效沟通?她想到了用周记的方式,与学生们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起先,学生对周记主动反馈不多,包涵一度想放弃。然而就在此时,学生们在年级宣传栏上特别留出空间,还标上栏目名《我的辅导员周记》。学生有需要,包涵信心倍增。有时,周日做完实验回到寝室,已是晚上 10点多了,她依然花一个多小时奋笔疾书。

  为何能有这份坚持?包涵说:“建立起一个与学生有效沟通的平台不容易,既然周记对育人有利,就一定要坚持下去。从国内外大事到校园热点,每周值得写的事很多,开始是一种责任,后来便成了一种习惯。”

  已读研的张鹏程同学说,第一次读周记,觉得包老师很亲切,但心里不免嘀咕“能坚持多久”。后来看到充满真情的周记一篇接一篇,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包老师通过周记,让我们感受她的关注、鼓励和扶持。周记成了我们的共同财富。”

  “随学生的生活、心态脉动”

  化学在现阶段不如信息类、经济管理类学科热门。有一部分同学是调剂进来的,或许有一种“鸡肋”的感觉。本科读什么专业,并非就定型了,读研、工作时都有机会重新选择。但是,重新选择是建立在你能很好地完成四年学业基础上的。被调剂进化学系的同学,其实你们能有这样的经历也许是幸运的。因为你有机会去熟悉一个原本不会注意的事物,有时奇迹正是从这里开始。

  ———周记摘录

  大一结束时,平静的学习生活起了波澜。学校允许学生在达到相关要求基础上,提出转专业申请。一些不太“坚定”的化学系学生,便想转到其他院系去,其中不乏“凑热闹”者。

  如何引导?连着几周,包涵都在周记上与学生探讨这一话题。她提醒学生:“趁最后领表前的这几周,了解一下你所感兴趣的专业,看看院系主页,访访著名教授,不要盲目作决定。”她还为学生打“预防针”:“如果转系失败,那么继续在这个环境里努力。为了一次失去而沦落,会让你彻底失去机会”……

  转专业“尘埃落定”后,包涵给每个“失败”的学生写了封信。一位男生为转计算机专业没成功,闷闷不乐。老师鼓励他:“你是个好学生,专业成绩全是 A,凭这股学习劲头,我相信你在化学系也能做到自己想做的事。转专业没成功,能否将计算机作为第二专业来学习呢?”老师的话给了他激励。之后,这位学生成绩更出色,在化学系一直保持第一、第二名,去年本科毕业后直升化学系研究生。

  在包涵看来,辅导员周记应该“随学生的生活、心态脉动”,并起到引领作用。什么时候谈什么问题,怎样去谈能让学生接受并信服,怎样引导学生从小事中悟出道理,辅导员要心中“有谱”。阅读心理辅导、管理学、就业指导等方面书籍,与其他辅导员交流心得,向老教师讨教经验,这些都为包涵的周记注入丰富“养料”。

  “周记点燃了我们的雄心壮志”

  一个人如果只有短期目标,会很容易被失败打击;如果在一个个短期目标之外,有一个大的理想在等待我们,会让我们更加认真地生活,更加努力地克服眼前的坑坑洼洼。我一直坚信,每个人心底里面最终极的理想,会让我们在失败或成功的时候,比那些没有理想的人获得更多,当然之前或许会付出更多。想一想吧,你的理想是什么,大一点、远一点的那种。———周记摘录

  步入大三,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关心和思考人生发展问题。考研、出国还是就业?怎样的工作适合自己?……包涵与学生谈心时,不少学生都反映了他们的迷惘和焦虑。她用半学期时间,写了一系列周记:转载名校毕业生与跨国公司的对话,供大家分享;教学生制作简历和面试技巧;对不同类型学生毕业后的去向,给予建议。

  学生小张曾在考研和就业之间徘徊:考研,为的是有高学历,今后在职场上派用场;但家庭经济拮据,就业可以尽早为父母减负。包老师的周记给了他启发:“如果你只是为了提高作为‘白领’的竞争力,那么不一定要读研;花了那么多精力专注于科研,毕业后就放弃了,很可惜。对科研本身有兴趣的同学,选择读研比较好。”与包老师深谈几次后,小张选择了就业,承担起家庭的责任。

  小李同学犹豫不决:留上海发展,还是回家乡工作?几家外资公司发来了录用通知书,薪水诱人。可小李心底一直有个愿望,能为家乡作贡献。包老师关于“理想”的周记令他思考:有一份高薪水的工作固然不错,但为家乡服务、在更大层面上为社会服务是自己的理想。任何一种选择都应该与自身长远发展、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结合起来。小李最后决定,回家乡当一名公务员。学生们说:“包老师,你的周记点燃了我们的雄心壮志。”

  上海高度重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高学历、年轻化,又红又专、品学兼优是这支队伍的鲜明特点。包涵对这份光荣工作的心得是:爱学生,才能无怨无悔地投入;尽责任,将爱心深化为对学生的引领;用智慧,通过不断创新使教育发挥更大效用。

  相关报道:“那是我们共同的记忆和财富”———复旦大学学生辅导员包涵周记摘编(刊第 5版)

  

一位学生辅导员的4年周记

  本报记者 徐敏 彭德倩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