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从吉大“博导”落聘看创新 专访吉林大学校长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1日01:39 新文化报

  热点聚焦从吉大“博导”落聘看创新,本报记者专访吉林大学校长

   “两会”上,自主创新始终是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吉林大学作为我省教育界和科技界中的泰山北斗,打破“博导”终身制的默认规则,去年让45名“博导”在选聘中落岗,这场高校体制改革的“深源地震”一时轰动全国,吉大表现出的锐意和勇气让人惊叹。2月8日,省人大代表、吉林大学校长周其凤接受本报专访,并就此事首次向媒体发表看法。同
时,这位儒雅的湖南籍科学家,以吉大为点透视全省,剖析了吉林创新出路。

  

  实践:吉大的创新之路

  

  记者:去年,吉大45名“博导”选聘落岗引起社会轰动,全国高校的目光都盯向这里。

  周其凤:对于此事,此前我没接受过媒体的采访。选聘制在2004年年底已开始实行,当时我来到吉大后,请研究生院查查700多名“博导”中,有多少人是不做研究、没有成果的,那次就有十几名“博导”因此落聘。去年,又有45名“博导”落聘。

  记者:将来想当吉大的“博导”是否会更难?

  周其凤:要求肯定会更高。比如过去对于搞基础研究的教师,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多发点文章就行了,其实发表的文章有些含金量大,但有的价值也比较小。将来就不能仅以这个作为衡量工作的标准,我们要看国际同行是否认可你的成果,高水平同行组织会议能不能想到邀请你……我只是打比喻,但这的确应是衡量一名吉大“博导”的标准。

  记者:在国内,“博导”们的饭碗一向挺稳定,吉大这样做是不是太狠了?

  周其凤:“博导”不是一项荣誉或者奖赏,这是一个工作,博士生在研究的环境里才能成才,失去研究能力的“博导”教不出创新型人才,是不称职的。怎样激励老师们的研究热情?推倒“博导”终身制是个办法,既然从学生利益着想,从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着想,从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吉大的要求着想,就不能考虑谁的面子。

  记者:当前,中国高校体制改革是一个热点话题,但创新有时也要付出代价,您是否担心别人对吉大的做法有非议?

  周其凤:“博导”选聘是根据吉大实际所做的一项工作,它有没有效果,时间长了会看得明白点。我举几个数字:2004年,吉大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争得的经费是1900万元,2005年达到5000万元;2004年,吉大的科研经费总量是3亿元,2005年是4.5亿元。这反映老师们想科研多了,争取科研项目的积极性更高了。其实,国家和社会很承认吉大的科研力量,吉大老师们是有水平和能力的。

  

  期盼:对6万吉大学子的话

  

  记者:吉大有6万多名学生,您对他们有什么期望?

  周其凤:我想告诉孩子们,中国将在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未来15年内,如果不能成为创新型人才,将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道路上就会落伍。当然,我们强调创新时,也不要丢掉质朴、勤奋、团结等传统美德。

  记者:要是有位吉大学生觉得学校某项制度不合理,他提出一个创新想法,您会接受吗?

  周其凤:不管他的建议是什么,我都鼓励这种做法,赞赏这种精神。当然,如果这条建议有可行性,我不但会接受,而且很开心。

  记者:吉大追求创新的做法和心态,您感觉是否可以应用在其他学校、企业和政府部门的身上?

  周其凤:一个创新型的国家应该是充满着创新热情的国家,不仅学校、企业和政府应该鼓励和追求创新,各行各业都应如此。

  

  分析:“

十一五”应体现“创新型”

  

  记者:作为省人大代表,您对吉林省“十一五”的规划,有什么建议?

  周其凤:“十一五”规划中,吉林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举措、科教兴省和人才兴业的战略等等,抓的都是实事,我听到后很振奋。今年1月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讲话时明确指出,中国要在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这次会议具有里程碑意义,“创新型国家”将是中国未来15年的发展思路,吉林省在“十一五”规划中,应更突出吉林省在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道路上,应该做些什么,应该如何与全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步伐保持一致。

  

  观点:教育决定创新的未来

  

  记者: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怎样才能做到自主创新?

  周其凤:想要自主创新,人才是决定因素。一个人走出校门,一般工作十年以上出成果,我们现在培养的学生,2015年后将是中流砥柱。国家把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限定在2020年,这意味着,最近几年能否培养出创新型人才,直接影响着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因此我认为,当前的教育决定着中国的目标——“创新型国家”。

  记者:吉林的教育基础不错,但人才流失也多。比如吉大学生毕业总是首选去南方就业,这对我省帮助似乎不大。

  周其凤:事实不是这样,最近我们做过统计,吉大在省内招生比例约为32%,毕业生留在省内的比例约为34%。我要强调,吉大是教育部的学校,更是吉林省的学校,我们是吉大人,更是吉林人。吉大的事业在全球,但要致力于脚踏实地为家乡培养人才,把科研成果献给吉林省,这方面的例子已经有很多。

  记者:吉林科研机构不少,但我们的财力不如南方,不少成果被专家卖给南方,因为那里的价钱高,这也不利于我省的技术创新。

  周其凤:这是个现象,但不全面。我校有位地质学专家,他为辽宁、山东等省找到了铁矿、金矿,现在又为银川找矿。我问他为什么不帮吉林做,他回答“省里也不找我”。他在

国土资源部很受重视,但吉林不主动找他,他就替外面干活,知识分子就是这样。我想,地方应及时跟踪专家们,必要时对他们的研究给予鼓励和帮助,这样专家有了成果,也会服务地方。

  本报记者 刘昕/文 郭亮/图

  经典语录

  对博导说:

  

  怎样激励老师们的研究热情?推倒“博导”终身制是个办法,既然从学生利益着想,从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着想,从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吉大的要求着想,就不能考虑谁的面子。

   对学生说:

  

  我想告诉孩子们,中国将在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未来15年内,如果不能成为创新型人才,将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道路上就会落伍。

   对吉林人说:

  

  吉林人比较求稳,冒险精神不够,这不利于创新。科学技术研究方面,更是高投入高风险的事业,既需要冒险精神,也要多给专家们一点研究的时间和空间。

  ■人物简介

  周其凤:1947年生,中国科学院院士,2004年7月由国务院任命为

吉林大学校长(副部长级)。历任北大高分子科学研究所所长、北大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北大副教务长等职。2001年6月至2004年7月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主任、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秘书长,兼任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主任。(新闻编辑:曲兆佳)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