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弹指间,花灯挂了一年又一年!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1日02:36 现代快报

  太平盛世闹花灯!元宵节,南京人又惦记着要去夫子庙看花灯了!一年一度的夫子庙灯会如今已经走过了20年的风雨,而秦淮花灯更是经历了几个世纪的轮回,记载了秦淮夫子庙的千年流韵,记载着时代的变迁......

  延续千年的秦淮灯会

  秦淮灯会亦称“金陵灯会”,是广泛流传于南京地区的一种民间传统习俗活动。秦淮灯会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时得到迅速发展,明代时达到了鼎盛。每逢农历新年,元宵前后,秦淮河畔处处张灯结彩、歌舞狂欢,一派欢乐祥和、繁荣热闹的节日景象,使之拥有“秦淮灯火甲天下”的千年美誉。

  以大成殿为主体标志的夫子庙古建筑群,在毁于侵华日军战火近50年后,重新复建,重建的夫子庙古建筑群给夫子庙春节闹花灯搭就了空间更加广阔的大舞台。时隔半年后,1986年,秦淮区政府凭借这个大舞台举办了首届集灯展、灯市、灯光为一体的夫子庙春节灯会。此后至今,春节灯会年年办,每届都是人如潮涌。

  忆花灯

  花灯跟着时代一起变

  人物:殷献虎身份:南京花灯艺人,“殷氏花灯”传人之一

  红红绿绿的花灯挂在高高的竹竿上,随着颤悠悠的竹竿一起晃动,嘹亮的吆喝声传遍几条街巷……在老南京人的记忆中,都有这么一段景象。而对于殷献虎来说,正是这一盏盏花灯伴他走过了人生的大半旅程。

  70年代扛着竹竿走街吆喝

  回想最早卖花灯的场景,殷献虎指了指路边搭简易棚的“大毛竹”说道,“喏,就是它了!那时候人都比较单纯,不会动那么多脑筋,卖灯的时候就找根大竹竿,把扎好的花灯都系上去,要么手上举着,要么肩上扛着,就这么走街串巷出去卖了!有人买的时候,就把竹竿微微倾斜着倒下来,让客人自己从上面把花灯解下来……”

  殷献虎说,那时家里很穷,身上的衣服从衬衫到袜子全是补了又补的,吃饭顿顿都是稀饭,过年也没什么好吃的!为了挣钱贴补家用,每年过年他父亲就会在家扎花灯,“那时他白天扛着竹竿上街卖,晚上回来还要扎,有时手举了一天,回来都端不动饭碗了!花灯就三五毛一盏,一个春节下来,可以卖个300盏灯。”殷献虎说,虽然过去大家都很穷,但即便穷得揭不开锅,过年也要买盏花灯回去,为来年盼个好兆头!

  80年代拉根绳子“抢地盘”

  改革开放后,殷献虎自己做起了花灯生意,“原来我也没打算靠花灯挣钱,但看见街坊邻居都劈起了竹子、剪起了宣纸,我也就跟着做了起来”。不过殷献虎说因为当时没人组织,卖花灯全是自发行为,“一开始,还是在评事街那儿卖的,后来转到夫子庙,反正也没人管,大家就是早上起来跑到那儿,就着两棵大树先把绳子牵起来,这样这块地方就算是我的了!”

  殷献虎记得,那会一年也就扎个五六百个花灯,一般开始卖都是从年三十那天起,“南京人的传统,一般初一上灯,十八落灯。”所以一到大年夜那天,为了抢到“有利地形”,大家都会起得很早,一大早就去“抢地盘”。“辛苦忙一个春节,卖了花灯,可以买点鱼肉回家好好吃一顿!”

  90年代一家四口齐做“灯”

  自打夫子庙每年组织灯会以后,殷献虎一家都跟花灯“耗上了”,他父亲有8个孩子,除了大女儿之外,其他7个子女都扎花灯。“从那时起,政府对花灯市场有了专门的管理,每年春节都固定在夫子庙,集市也慢慢扩大起来,秦淮花灯又有了名气,做花灯的也越来越多了,人气也越来越旺!”

  殷献虎告诉记者,那时他们一家四口人,一年有一大半的时间花在花灯上,“别看这花灯就卖这十来天,但做起来却是很费工夫,削竹子、染纸、套铅丝、裱糊等一套程序下来,够人忙的!”殷献虎说,他们一家人从夏天就得忙起,一直到春节,四个人一年做1000多盏灯没问题,每年到灯市上,传统的花灯都很受欢迎,一般几天就能卖完,也就是那时候,殷氏花灯在夫子庙慢慢做出了名气,“很多人都专程来我们家买灯呢!”

  现今住进楼房没处做灯

  昨天上午,在夫子庙花灯市场上,记者又看到了“殷氏花灯”的招牌,只是摊位前只挂了五六盏花灯,殷献虎告诉记者,“元宵节还没到呢,做好的800盏花灯全都卖完了,要想买殷氏花灯只有等来年了!”记者问他怎么不多做点,殷献虎说,“不是我不想做,只是现在家里人都找其他活去了,剩下我一个人做,人手不够,做不了那么多啊!更何况,我们家几年前就从平房搬到了楼房,放花灯的地方都没有,更别说劈竹子的地方了……”

  说到这做了几十年的花灯,殷献虎感慨颇多,“你说这手艺很多人都丢了,可我丢不掉,这就像抽烟、喝酒,有瘾的,我一年不扎灯就会想得慌,只要扎得动,还会一直扎下去……”

  忆灯会

  灯会场场都难忘

  人物:周坤身份:秦淮区文化局原局长,六届夫子庙灯会的组织者

  首场灯会出乎意料的人潮

  “要说那第一场灯会,那可远了……”点燃一支烟,周坤慢悠悠地说起来:上世纪80年代夫子庙民间有个灯彩协会,每年春节会自己搞些展览。到1985年的时候,有人提议:“索性就把彩灯都挂到夫子庙广场上来,让大家一起乐乐!”这个建议得到了大伙的一致赞成,于是那年正月初一,夫子庙广场上第一次挂起了各种各样的彩灯,有荷花灯、兔子灯、菠萝灯、蝴蝶灯……

  周坤说,当时他们根本也没宣传,结果街坊邻居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来看花灯,就连下关的人都老远赶来了,这真是让我们始料未及!”

  有了1985年的尝试,周坤就有了经验。到1986年的春节,由秦淮区政府主办的夫子庙灯会也正式拉开了帷幕!

  虎年灯会:半夜去录“虎啸声”

  回忆曾经组织的那么多场灯会,但最让周坤得意的要数虎年。

  周坤清楚地记得,那一年南京第二机床厂展出了一组花灯,取名“丙寅虎啸灯”。一头纸扎的大老虎活灵活现,比真老虎还神气,尤其让人称奇的是,那老虎嘴里不仅能“喷火”,而且还会发出以假乱真的“虎啸声”!“当时‘虎啸灯’放在大成殿内,那老虎一‘吼’起来,外面广场上都能听到,大家以为真老虎来了呢!其实,我知道,那虎啸声是他们大半夜专门跑到玄武湖去录的。”

  龙年灯会:一天扫出3筐鞋

  要说这灯会让周坤兴奋,也让他害怕。周坤记得龙年春节,夫子庙灯会迎来了30万的观灯者,“那一年元宵节半夜人散差不多了,发现广场上的钢管被挤弯了好几根。第二天早上,环卫工人竟然扫出了3箩筐的鞋子!我还记得有个农村来看灯的兄弟,第二天到夫子庙来又转了三圈,问他干嘛呢?他说找他头天晚上掉的鞋,结果在巨星商场门口还真让他找到了!就塞在门缝里呢!”

  灯会能看也能玩

  人物:陆有昌身份:夫子庙扎灯艺人

  提到这么多年的夫子庙灯会,艺人陆有昌颇有感慨。他说,过去的灯会跟现在有很大不同了,那时候大家的积极性参与性都非常高。企业扎出来的彩灯,都被放置在大成殿内参与评比。

  “看花灯的人,不仅有南京郊区人,就连南京周边城市人都过来看。”陆有昌说,当年大家看花灯的激情高涨,从大年初一开始,一直到元宵节,每天晚上夫子庙都是人山人海。

  当时,为了增加灯会的娱乐性、趣味性,主办单位还在大成殿内设置了很多娱乐性节目,比如群众可以使劲拍巴掌,让“鸟儿”开口唱歌,“老虎”厉声怒吼,一旦成功,就可以获得主办单位准备的铅笔、橡皮等小礼品。大家还可以套圈,一旦套中花灯,也可以获得奖品。陆有昌说:“虽然,这些小礼品不值钱,但是参与活动时,大家都会从中得到很多乐趣,远比走马观花要有意思得多!”本版采写快报记者都怡文钟晓敏本版摄影快报记者泱波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