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解读]一号文件权威解答(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1日04:39 荆楚网-湖北日报

  荆楚网(湖北日报)策划:熊家余

  撰文:记者 吴志远 通讯员 邹海森 摄影:记者 杨平 张磊

  

[解读]一号文件权威解答(图)

  新年伊始,我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编者按:今年省委1号文件含金量有多高?到底给农民带来哪些好处?解决了哪些热点、难点问题?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访省农办、农业厅、省委政研室,请有关权威人士对文件进行了一番梳理。

   1号文件的含金量:92.8亿元

  今年省委1号文件含金量非常高,这是很多看了文件的人第一印象。

  1号文件明确了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系列具体的投入政策。文件规定在建设资金的投向和结构上,要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向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倾斜、向农业产业化经营倾斜、向扶贫济困倾斜。

  方方面面的投入大量增加。省级财政安排的涉农专项资金达到92.8亿元,比去年新增18.2亿元。

  其中包括:农业新增11600万元,水利新增60275万元,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新增20500万元,农村教育新增15075万元,农村卫生新增11425万元,其他新增63000万元。

  省委、省政府已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十一五”财政支持的重点,投入将会逐年增加,投入的范围将会逐步扩大。

  新农村建设七大任务

  

  省委1号文件完整地体现了中央的总体要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方针,对我省建设新农村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

  一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包括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培植粮食主产区整体优势,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大力提升农机作业水平,注重抗灾减灾和环境保护,发展安全农业、标准化生产等。二是推进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包括抓好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农村劳务经济,搞活农产品流通等。

  三是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继续搞好高产农田建设、加强林业和生态重点工程建设等。

  四是推进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包括进一步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加强农村文化建设、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

  五是推进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包括抓紧制订村庄环境整治和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突出抓好“五改五通”等。

  六是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包括依法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加快农村征地制度改革,深化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培育农村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等。

  七是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

  改革打造“活力新农村”

  

  作为农业大省,湖北还存在一些影响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和经济困难。如何消除这些障碍,使农村更有活力?1号文件提出,深化改革是唯一的出路。

  改革将在五个方面同时推进:坚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建立和健全在依法、自愿、有偿基础上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加快农村征地制度改革步伐。探索并推广以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方式,使农民分享经营性建设项目长期而稳定的收益;探索建立被征地农民就业安置和基本生活保障制度。

  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重点是大力推进乡镇机构和事业单位的配套改革,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转变政府职能,构建新型农村公益性事业服务体系。2006年,省里安排转移支付资金支持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按每个农业人口5元标准对实行“以钱养事”新机制的乡镇给予补助;安排5000万元补助省定重点贫困村村级运转。对乡村债务要进行清理核实,坚决制止发生新债,逐步化解老债。继续深化国有农场税费改革,筹措资金支持和启动农业“小三场”改革。

  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积极推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探索发放大额贷款的有效方式。引导县域内各金融机构尽可能将新增存款投放当地,引导和鼓励邮政储蓄资金返还农村。积极引导和规范民间借贷活动,探索农业保险办法。

  培育农村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在继续增强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功能的同时,鼓励和支持农民在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组建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组织。2006年省财政安排200万元支持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试点工作。

  四条措施助农民增收

  

  解决“三农”问题,根本出路是发展。发展要落实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上,这是我省农业农村工作探索和积累的宝贵经验。1号文件提出4条措施促进农民增收。

  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基地规模效益,加快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在全省选择10个畜牧重点县(市),5个优质棉重点县(市),5个优质油重点县(市),10个优质果茶重点县(市),5个优质蔬菜重点县(市),25个优质禽渔重点县(市),22个优质烟叶重点县(市),给予重点支持。对于优势农产品板块基地建设,实行“突出重点、以奖代补、量化考评、合同管理”。

  综合运用税收、信贷、财政扶持等政策,通过壮大扶小,培植各类龙头企业。2006年,着力推动战略性合作与重组,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力争在粮食、油料、茶叶、药材、水产品等加工企业的兼并、重组、联合上有实质性突破;大力支持中小企业依托本地资源,开展特色加工,建设专业园区。要大力发展并不断规范订单农业,引导和帮助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对接,不断完善和创新利益联结机制。

  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教育,继续实施“阳光工程”,整合培训资源,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80万人的年度目标。要拓宽农民转移就业渠道,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省里建立务工农民维权救助专项基金。

  进一步畅通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鼓励商贸涉农企业发展“超对超”、“农入超”、连锁配送、网上营销等现代流通业态和新型营销体系。培育和发展农村经纪人。对走乡串户、方便农民、有利于搞活农村流通的小商小贩,在工商登记、税费减免上继续落实国家有关政策规定。

  重点解决农民贴身难题

  

  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最关切的实际问题,1号文件给农民送来一份“厚礼”。

  解决“行路难”:省里筹措11亿元补助资金,安排新修通乡油路(水泥路)250公里,通村油路(水泥路)10000公里。

  解决“饮水难”:省财政今年新增安排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项目资金1400万元。

  解决“上学难”:扩大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范围,加大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今年省财政筹措2.6亿元资金,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对象扩大到151万人,新增安排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2000万元。

  解决“就医难”:2006年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市扩大到41个,地方财政对参加合作医疗试点的农民补贴由每人10元提高到每人15元;对血吸虫病疫区5000名晚血病人实施免费治疗,对疫区改厕和推广沼气新增安排3000万元;安排600万元专项资金,推进重点疫区实行“以机代耕牛”;新增血吸虫病防治经费500万元,总额达到5652万元。对艾滋病患者继续实行“四免一关怀”。

  解决“就业难”:今年,省财政新增农民转岗培训资金3050万元,力争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80万人的年度目标。

  解决“休闲难”:“十一五”期间,省财政每年新列专项资金1600万元,省发改委每年安排建设资金400万元,用于农村乡镇文化站等农村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

  解决“救助难”:2006年纳入救助范围的农村特困人口由50万人扩大到110万人,省财政安排补助资金8000万元,从福彩公益金中安排3000万元,按人月均10元标准发放。同时,继续实施“福星工程”,逐步扩大农村“五保”老人和丧失劳动能力的病残人员集中供养的比例。

  解决“脱贫难”:今年,继续选择500个重点贫困村、303个老区贫困村和300个插花贫困村开展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扶贫搬迁4万人;培训转移贫困劳动力3万人,开展实用技术培训10万人次。2006年省财政扶贫专项资金新增1000万元,总额达到6300万元;老区建设资金新增1000万元,达到4800万元。

  省委政研室副主任孙西克:严格遵循五项原则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党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它告诉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推进的新农村,也是繁荣、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这五个建设,经济建设是中心,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支撑,社会建设是基础,党的建设是根本,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缺一不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按照中央的要求,贯彻以下五项原则,即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稳定增收;必须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必须坚持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

  省农业厅厅长陈柏槐:关键是促进农民增收

  

  

[解读]一号文件权威解答(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让荆楚农民对美好生活更加向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关键是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只有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才能使农民过上宽裕、舒心的日子。

  增加农民收入,首先要以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促进生产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要加强板块基地建设、耕地保护、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高产农田建设以及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

  要采取综合措施,广辟农民增收渠道,其中包括:

  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扩大养殖、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绿色食品的生产,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

  培育壮大经营主体。强化对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健全带动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在优质粮油、畜牧等重点产业中不断开发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综合加工率和农产品附加值。

  构建农民转移培训网络。按照“大培训、大转移、大增收、大发展”的要求,拓展、放大实施“阳光工程”,充分利用各方面的培训资源,进一步创新培训模式,培育劳务品牌,兴办农民就业求职“超市”,增强农民就业、择业竞争能力。以增加投入为手段,改善生产条件。新农村建设,需要各级政府和农民大幅度增加投入。要继续增大在农村水利、乡村道路、生态建设、清洁能源建设等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大力改善农村生产发展和农民生活居住条件;继续增加对农业、农民在生产发展、技术培训等方面的直接补贴。

  省农办主任刘田喜:强农的举措惠农的“大单”

  

[解读]一号文件权威解答(图)

  农民娱乐休闲。

  省委1号文件明确了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系列具体的投入政策,体现了在建设资金的投向和结构上,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向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倾斜、向农业产业化经营倾斜、向扶贫济困倾斜。

  今年的1号文件着力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切的问题,拿出让农民直接受益的惠农“大单”。近几年来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以来,在中央“多予少取放活”政策的推动下,我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很快,广大农民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但农民转移就业渠道仍然不宽,农民的总体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仍然较低,农村公共事业发展仍然滞后,城乡差别仍然较大,新农村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

  因此,在目前财力还不宽裕的情况下,省委、省政府拿出大笔资金,着力解决农民急需解决的困难,让农民直接受益,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我们还欣喜地看到,省委、省政府已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十一五”财政支持的重点,投入将会逐年增加,投入的范围将会逐步扩大。

  值得注意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是政府的事,各行各业都要关心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加大城市经济对农村的辐射和城市人才、智力资源对农村的支持力度;鼓励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知名人士、志愿者与乡村结对帮扶,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建设新农村的浓厚氛围。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