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专业课第一未必成才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1日08:36 大众网-生活日报

  张志民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现在的“艺考热”,从表面上看艺术院校应该很高兴,但实际上这股热潮却给艺术院校造成了很多无奈。2月10日,山东艺术学院院长张志民教授(以下简称张)接受了本报记者(以下简称记)的专访,以一所艺术院校“掌门人”的身份谈了他对“艺考热”的观察和思考。

  “艺考热”肯定会降温

  记:关于“艺考热”的原因,不同的专家有不同的看法,您认为原因是什么?

  张:还是想上大学的人太多了。

  从积极的一面来说,可以认为是经济发展了,人们对文化、艺术开始关注和重视,想当艺术家的人多起来了。但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这个问题,我认为不是一种很积极的现象,那就是为了升学。

  其中一个原因是家长望子成龙,随便成个什么“龙”都行,成个文理科的“龙”更好,艺术的“龙”也行,这种选择其实家长也很无奈。有些孩子普通文理科考不上,而艺术考试文化分数低一点。再一个原因就是一些高中追求升学率,把文化课稍微差一点的学生都拨到艺术班来,走一个他们认为的捷径,能够比较容易地拿到一个文凭。根本没有考虑学生将来成不成艺术家,也没有考虑将来的就业问题,纯粹只是为了眼前利益。

  记:您觉得“艺考热”会不会降温?

  张:我认为肯定会降温,关键是怎么降。多年前我就说过,现在我们的普通院校太少,特别是山东。因为普通高校少,延伸出一个入学难、进门难的问题。如果我们高校多一点,进门再容易一点,我相信很多孩子就不会学艺术了。

  生源越多越难选真正人才

  记:艺考热了,表面上看艺术院校应该很高兴,因为生源多了,可选拔的人才多了。作为院长,您觉得高兴吗?

  张:目前的艺考现状给艺术院校造成很多的无奈和困难。根据多年的招生教学经验,我非常了解现在艺术学生的培养模式。在现在的模式中,生源越多,我们越难选拔出真正的艺术人才。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考试方法被限制住了,由于现在艺考考生太多,逼着艺术院校无奈地想出一种大家都能接受,而且对外感觉很公正的一种很机械的考试模式。这不符合真正的选拔艺术人才的规律,机械的东西是没法选拔真正的艺术人才的。

  记:为什么您觉得现在这种考试方法是机械的东西呢?

  张:比如说,有些学生本来不是艺术人才,而且艺术素质很差,但是按照这个机械的考试方法进行培训,特别是美术,通过死记硬背,掌握几块考试的“敲门砖”,就可以顺利被录取了,但是这孩子将来的艺术潜力和艺术素质在试卷上根本看不出来。

  严格来说,选拔艺术人才不应该像现在这么考法。因为艺术是一种感性的东西,不应该凭机械的打分判断。凭良心说,画画的一动笔,唱歌的一亮嗓子,就能看出这个考生的天赋条件、专业素质和发展潜力,有经验的评委、专家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不会走眼的,但现在不允许这样做。专家选拔人才的权利已经没法实现,主要是现在考生太多。

  记:您当年也参加过艺术专业考试,还记得当时的考试情景吗?

  张:我当年考学的时候,几个招生的老师拿着本子去考场看,感觉这个考生是有前途的,马上就记下来,这个招生小组的几个人当场就说了算。当时也没有什么走后门,什么猫儿腻。

  专业课第一名未必成才

  记:听一些老师说,在艺术专业考试中有些学生画的石膏像都是早就背过的?

  张:尽管现在有这么多人在学艺术,整个社会这么多考生,但是这里面真正有创造力的孩子太少了。

  现在我们所用的是一种前苏联的考试方法,画石膏像、彩画,这些东西都可以背过,如果是一个不喜欢艺术的孩子,我们培训他一年,这几项完全可以考得非常好。前苏联有人就说过这种石膏素描,“傻瓜也能把他培养成画家”。这不是一种艺术创作。孩子现在学艺术就是为了考学,中学的美术老师就教你素描、速写、彩画,哪有创意啊?

  我在巡考中也发现,相当一部分考生的作品是背的。比如说素描,在考试的时候,有的考生就不看实物,闷着头画,光线都不对。但在阅卷的时候,老师是看不出来的。

  记:为什么不考些有创意的东西呢?

  张:我们不考艺术创意,一个原因是学生太多,没法考;另一个是防止有人舞弊。

  记:通过这种机械的方式选拔出来的学生进入艺术院校,算不算一种教育资源的浪费?

  张:那当然,绝对是浪费。特别是搞美术的,这些年的现实表明,那些当年入学考试成绩第一名的孩子,不少人很难培养出来。因为有的第一名的孩子非常机械,缺乏创新意识,也不敢稍微超出老师的要求和课题的要求。往往那些中等的孩子,在老师要求的前提下,还能加上自己的创造意识,更容易画出来。我认为,艺术如果失去创造意识,就成了一种机械制造,这就是对教育资源的浪费。

  艺术生就业需转变观念

  记:你觉得艺术生将来的就业前景怎么样?

  张:我们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形势很好。有时候人们对就业的定义不太对,我认为,艺术生的就业不是说找个单位,有个正式工作就是就业。我觉得能生存就是就业,比如说学设计的学生,毕业后和朋友一起搞个公司,挣钱也不少,这就叫就业。

  另一方面,不少年轻人的就业思路也不太对,光想着一步到位。想一毕业就找个好的单位,实际上不是这样。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一生当中跳(跳槽)几下很难说。

  再就是一些县城的中小学,需要大量的美术老师、音乐老师,而从县城考出来的学生都不愿意回去,中学都不愿意去,别说小学了。

  花钱买证那是骗人的

  记:我们在采访中发现,有些学校的老师会告诉家长,拿多少钱就保证你拿到证,这种说法可信吗?

  张:完全是欺骗,我对这些人是深恶痛绝。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好多这样说的人根本不是我们的老师,或者不是哪一个学校的人。有可能他认识某些艺术院校的老师,就跟家长忽悠,利用家长急于让孩子上大学的心态,拍胸脯说“你把钱给我,我给你办”。实际上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至于有些人说给哪个老师多少多少钱,一种情况是根本就没给老师钱。自己拿了钱后,看孩子的水平还不错,就说帮着孩子拿到专业证,其实孩子本身的水平就能拿到证。另一种情况是,孩子最后拿不到专业证,他又说给你退钱,但不能全退,因为已经请客吃饭花了多少多少了。

  家长和考生一定要提高警惕,以免上当受骗。

  学费虽高辅导更花钱

  记:不止一个考生和家长认为,现在艺术类专业学费特别高,很多家长觉得学艺术投入大、负担重,您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张:现在确实存在着这个问题。一些家庭比较困难的学生也在学艺术,但是艺术确实需要高投入,比如,我们学校一架钢琴就要100多万元,日常教学消耗太大;音乐专业老师比学生都多,美术专业还要聘请人体模特,这些都决定了艺术专业的收费要比其他专业高。很多学校现在都在招生简章中提示考生,收费较高,家长要量力而行。

  我觉得家长真正的经济压力在于考前辅导,家长的很多投入是暗的,花多少钱都不好说。

  记:那是不是说,穷人的孩子不能学艺术?

  张:也不是这样,我们对特困生也有减免学费的政策。去年专业考试的时候,一天中午,我和几个老师在校门口的小饭馆吃饭,看见进来一个农村老头,带着一个背着画夹的学生,就是考艺术学院的。两个人只要了一碗鸡蛋汤,从包袱里拿出煎饼,蘸着鸡蛋汤吃。老人连鸡蛋汤都不舍得蘸,只是就着白开水吃煎饼。当时我就说,如果这孩子真考上我们学校,一定帮助他完成学业,这种情况在我们学校很多。

  艺术院校不仅培养艺术家

  记:现在不少艺术院校都在扩招,您觉得扩招的速度能不能跟上艺术生增长的速度?

  张:跟不上。我们山东艺术学院是在稳步扩招。省教育厅也是这么要求的。虽然扩招,但是在稳的前提下,过快的话,学生宿舍、教室、师资可能都跟不上。教育部也很着急,既希望我们扩招,又马上跟上很严格的评估。扩招之后,这种评估和检查每年都有。

  我觉得现在这种形势,我们高校领导应该引起思考。不能光考虑我们学校就是培养一流的艺术家,还应该考虑培养社会需要的艺术工作者或者叫文化人才。比如说,山东艺术学院属于山东的最高艺术学府了,过去三大支柱专业是音乐、美术、戏剧,现在我们增加了化妆美容设计、电脑动画、摄影等。

  我去过巴黎艺术学院,它要求学生入校以后两年要修完14门专业的学分,修完之后才能选择正式的专业。这14门专业包括电焊、木工、石雕、印染、书籍装帧等等,有点像技工,全是手工活。修完这14门学分,电焊、切割什么的都会了。这值得我们国内的艺术类高校借鉴。

  张志民论艺考核心摘录

  “艺考热”会降温

  “艺考热”肯定会降温,关键是怎么降。如果我们高校多一点,进门再容易一点,我相信很多孩子就不会学艺术了。

  生源越多越难选才

  由于现在艺考考生太多,逼着艺术院校无奈地想出一种大家都能接受,而且对外感觉很公正的一种很机械的考试模式。这不符合真正的选拔艺术人才的规律,机械的东西是没法选拔真正的艺术人才的。

  考第一不一定成才

  这些年的现实表明,那些当年入学考试成绩第一名的孩子,不少人很难培养出来。因为有的第一名的孩子非常机械,缺乏创新意识,也不敢稍微超出老师的要求和课题的要求。

  转变就业观念

  我认为,艺术生的就业不是说找个单位,有个正式工作就是就业。我觉得能生存就是就业,比如说学设计的学生,毕业后和朋友一起搞个公司,挣钱也不少,这就叫就业。

  花钱买证不可能

  好多这样说(花钱买证)的人根本不是我们的老师,或者不是哪一个学校的人。有可能他认识某些艺术院校的老师,就跟家长忽悠,利用家长急于让孩子上大学的心态,拍胸脯说“你把钱给我,我给你办”。实际上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辅导其实更花钱

  一些家庭比较困难的学生也在学艺术,但是艺术确实需要高投入。我觉得家长真正的经济压力在于考前辅导,家长的很多投入是暗的,花多少钱都不好说。

  不仅培养艺术家

  高校不能光考虑我们学校就是培养一流的艺术家,还应该考虑培养社会需要的艺术工作者或者叫文化人才。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