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让失地农民一同奔小康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1日10:41 河北日报

  【本期关注】:失地农民生活保障

  【本期嘉宾】:省人大代表、唐山市委常委、迁安市委书记 姚自敏

  【随行读者】:石家庄高新区失地农民 吴国华

  【执行采访】:本报记者 张艳红

  “十五”期间,我省各级政府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建立健全各种补偿机制和保险制度,为失地农民解除后顾之忧,以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同时推动城镇化、工业化进程。

  农民领上“养老金”

  农历正月初八,石家庄高新区失地农民吴国华所在的村庄年味依然很浓,一排排二层小楼张灯结彩,鞭炮声不时从四面八方传来。成群结队的学生背着画夹进进出出,成为村里的一景。

  【吴国华】:那些学生是全国各地来附近高校参加美术考试的考生,他们的衣食住行让我们村年年正月“开门红”,我们家家户户都盖起了二层小楼,楼下自住,楼上出租。我们村被征了900多亩地,春秋两季各有600元的“粮食补助”,残疾人有残疾补助。老年人还像城里人一样领上了养老金,祖祖辈辈这可是第一次!

  【姚自敏】:“十五”期间,我省各级政府为保障失地农民的生活水平不下降做了大量工作。在补偿安置方面,2004年,省国土资源厅下发了《关于加强征地补偿安置工作的通知》,要求征地前,必须征求被征地农民对补偿安置方案的意见,怎么补、补多少要告诉群众,并取得其同意,不能出示村民同意材料的征地要求一律不予批准。必须在征地补偿安置费用足额到位后才能动工用地,必须公开征地程序、补偿安置费用标准及使用管理情况,保证被征地农民的生活水平不降低。

  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也在逐步推进。2005年初,省政府转发了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等五部门《关于建立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将被征地后人均农业用地不足以维持基本生活的农民纳入养老保险的保障范围。截至2005年11月,我省已有1.3万人参加了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平均每人每月领取养老金180元。

  农民失地不失业

  吴国华的乡亲们有的到乡镇企业上班,有的在附近打工,有的开小商店、小吃部。各地政府为保住失地农民的“饭碗”,想出了不少高招儿。

  【吴国华】和“土里刨食”的时候比,现金收入高了不少。可是吃的喝的,都要花现钱,支出比有土地的时候多了不少。我们文化水平不高,找一份稳定的工作还比较难。

  【姚自敏】:转业与再就业能力弱,这是失地农民面临的最大难题。一方面,由于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还较低,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比较弱;另一方面,失地农民多处于城乡接合部,用人单位聘用成本偏高。

  【本报记者】:现在很多地方政府为鼓励失地农民就业采取了一些新举措,目的是让失地农民有事干、有钱赚。比如秦皇岛市开发区设立了农民"创业奖",以充分调动失地农民创业的积极性;石家庄市井陉矿区对聘用失地农民的企业给予补贴和税收方面的优惠;石家庄市裕华区将开发建设与解决群众就业安置结合起来,几年来,在该区落户的项目已安排区内5000多名农民就业。

  采取灵活多样的补偿安置方式

  吴国华所在的村庄现在有1000多米的路边地,有关部门批准该村开发70米,村里于是盖起一排门脸房租出去,收益虽然不算很多,但和有限的安置费相比,毕竟是一笔细水长流的"活钱"。村民希望能多给点优惠政策,充分发挥失地村的"地利"优势,以集体经济的壮大来保障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

  【本报记者】征地补偿标准日趋科学合理,必将更有力地保障失地农民生活。但是不可否认,"征地补偿标准"带有一定的计划经济的色彩,能不能改变一次性货币安置为主的做法,采取灵活多样的补偿安置方式,给失地农民提供一条能够确保长期生计的出路?

  【姚自敏】迁安市就有6688名失地农民参加了养老保险,现有3875名失地农民已按月领取养老金,平均每人每月领取270多元。养老保障费由个人、集体各缴纳一部分,政府补贴一部分,失地农民男年满70周岁、女年满65周岁一次缴费7500元,就可按月领取300元养老金。其实这也是由一次性补偿转向终身补偿的方式之一。

  据我了解,全国各地根据本地特点,还进行了很多这方面的探索,以保证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比如将现有的集体经济资源以股份的方式投资建厂或出租,每年分红;建立集体留用地制度,统一规划,构建厂房、市场等用于租赁、经营或作价入股;采取土地流转的方式,将收益用于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和农民分红。

  【吴国华】这段时间村里人最热衷的话题就是"开发"。年前我们搞了一个项目,想利用村西头的路边地建一个超市,已经报上去了,听说"有戏"。有了这个市场,就能安排相当一部分村民就业,在自己村里的企业上班,工作稳定,心里也踏实。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