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提升“精气神”增强软实力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2日09:00 解放日报

  经过多年的发展,上海逐步建成了枢纽型、功能型、网络化城市基础设施的“骨架”。但一座城市光有“骨架”不行,还要有血有肉,有“精、气、神”,这就是软件建设。“十一五”期间,上海要增强国际竞争力,必须在城市制度规范、文化内涵,甚至每个市民的行为方式、精神面貌等方面都有提升。

  胡锦涛同志前年在上海视察时强调,上海不但经济要走在全国前列,而且在政治、
文化等方面都要走在全国前列,这是对上海软件建设提出的要求。

  一流的城市要有一流的文化

  文化,是看待一座城市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不可或缺的“软实力”。

  放眼“十一五”,上海面向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文化准备,将获得世界各国数千万观众的检验。著名舞蹈家黄豆豆认为,上海在文化方面显示国际竞争力的第一要素,必然是内容产品;文化工作者应该借鉴世界最先进的文化创制、包装、运作手段,在五年内打造出一到两个可以立足世界舞台的标志性品牌,为上海文化的长期繁荣打下扎实基础。上海演艺总公司总经理俞素琴表示,从现在起到2010年,围绕中国馆的创意、设计以及世博文化演出展示活动的筹备,我们必须对产品、剧场、市场、运作周期进行前世博和后世博的长远规划,要拿得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文化产品。

  一流文化产品的大量引进,也是一流城市文化气度和胸襟的象征。上海文广集团院团管理部总裁刘文国说,上海有必要拓宽和延伸现有的文化交流平台,在国际竞争中提高自己的文化实力,比如,将爱丁堡艺术节、萨尔茨堡艺术节等多个世界一流艺术节的精彩板块,纳入世博会文化展示平台。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节、工博会、影视节等重大活动资源也可以进行重新梳理整合,用更具特色和影响力的活动品牌来放大上海文化的品牌效应和名片作用。

  文明的城市要有文明的市民

  人的素质,是检验一座城市是否具有吸引世界魅力的“软资本”。

  上海“十一五”发展规划强调市民素质提升和城市精神锻造的重要性,规划关于把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上海城市精神融合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关于建设和谐社区与和谐村镇建设等课题的提出,引起了文化界内外的热烈共鸣和思考。

  发现和培育对最广大人群具有引领和示范意义的城市精神闪光点,当前显得尤为迫切。在各个时期、各行各业都曾涌现出不少先进典型,如何善于发掘其中最具代表性和时代特征的内涵,并大力弘扬,对市民素质的提高可起到“春风化雨”的作用。著名民乐演奏家马晓晖认为,世人瞩目的洋山港建设中所凸显的“洋山精神”,就是目前上海城市精神的主旋律。其中蕴涵的不辱使命的负责精神、勇挑重担的拼搏精神、保持本色的奉献精神、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团结协作的大局精神,都能够找到生动故事和生活人物的原型。宣传、文化、教育界可以在采写、创作、传播上开动机器,用感人的事例、真实的形象激励千万市民。

  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体现于多个不同的侧面。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总裁方世忠提出,城市文明在社会上体现为精神理念、价值观念和道德水准,在家庭表现为伦理、礼仪,公共场合有文明规范,文化消费讲品位、水平,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有不同的目标和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力行素质教育,创造条件让更多市民接触一流文化的同时,剧场、教育机构、社区服务站点,应就观剧礼仪、艺术欣赏的必备素质等内容,展开深入细致的工作。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行,将是上海市民文明素质的一次大测试。上海音乐学院院长杨立青认为,大量世界一流团体和演艺项目届时会被引进,上海观众的身边就坐着从世界各大洲赶来的观众,上海市民是不是会欣赏剧目,能否用适度的掌声表示对艺术家的尊重,在世博园观剧后会不会带走身边的纸屑垃圾,都会成为城市文明程度最直接的反映。上海市民的素质教育,应该由校园向社会全面推开。东方艺术中心经营管理公司总经理林宏鸣提出,市民的观剧素质,一方面可以通过商业运作和公益原则兼顾引进,让观众在“见多不怪”、“潜移默化”中提高。世界指挥大师杨颂斯来沪住的是四星级宾馆,接待待遇并不“豪华”,但是,他走的时候却兴致勃勃地说了一句:“这里的观众有令人放心的素养,这比什么都吸引我。”这就是人的素质对城市魅力的影响。

  美好的城市要有美好的环境

  软环境如何,是体现一座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程度的“软指标”。

  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要通过经济、技术、法律、行政等多种手段,综合发挥市场机制、经济杠杆、政府政策的作用,使上海的城市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历史不在“故纸堆”里,而是在有质感、有形体、有生命痕迹的“流动”的城市里。展望“十一五”,上海的城市生态环境又将迎来新一轮的攀越。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葛剑雄教授认为,一个城市的生态环境除了空气、水、绿化等一系列“硬指标”外,还有城市生存环境和城市发展环境等“软指标”,相对于前者,后者更为复杂。生存环境中,作为一个人口密度高的大型城市,安全的治安环境、完善的救助系统、成熟的法律服务对上海都不可或缺。对发展环境而言,作为一个移民城市,上海更须敞开“海纳百川”的胸襟,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提供各种发展机会,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葛剑雄教授表示,公平的国民待遇不仅体现在投资、就业、救助等方面,还包括对外来文化的正确对待,盲目的媚外和单纯的排斥都是不可取的。

  诚然,城市生态环境的“软”指标发展离不开“硬”指标的支撑。上海“十一五”规划指出,要加强生态绿化建设,建设一批生态林、生态园、生态村镇和社区,完善城市生态走廊,建设世博会园区配套绿化项目。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杨永兴教授认为,“十一五”规划中把湿地建设提上议案是一个好举措,长三角地区基本都是湿地,作为长三角中心城市的上海更不例外。在地理学上,湿地如同人体“肾脏”,是自然环境的净化器,也是改善上海城市生态环境所必须的。过去的几年里,上海的生态环境如苏州河治理、清洁型能源发展都取得很大成绩,但是与国际大都市的要求依然存在距离,这些都是在“十一五”要继续努力的。

  五年前,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对公众展示,上海市民在这里看到上海的过去、现在,更可看到上海的未来。如今,“绿色”城市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而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加强,势必将如一顶生机盎然的绿色大伞,为“美丽上海”更好地“挡风遮雨”。

  李君娜记者伍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