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审计署的目标就是看好人民的钱袋子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2日09:48 法制日报

  本网记者 郄建荣

  有一个部门,让人们无法忘记:5年来,它揭露的大要案件件件让人触目惊心;5年来,因“花钱”出问题而被其“点名”的中央部门达50多个;5年来,它把一个个违规违法问题向公众披露,让老百姓看到了国家惩治腐败、维护国家正常经济秩序的力度和决心。

  这个部门就是审计署。

  审计清单:揭露大要案责无旁贷

  对于审计署来说,每年六七月间,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审计工作报告,是例行的规定动作。

  然而,2004年6月24日这一天的规定动作却给了国人一个强烈的震撼。

  在这一天,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向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提交了《2003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

  就是在这份真实记录审计署日常工作的报告中,长江堤防再现“豆腐渣”工程,弄虚作假,偷工减料;淮河大水灾、云南大姚地震等重大灾害的救灾资金竟被挪用截留;中国人寿被查出违规金额50多亿元,国家体育总局滥用1.31亿元资金;国家电力公司原领导班子造成78.4亿元重大损失,涉案高层达30多人;中国工商银行涉案近30起,涉案金额69亿元,广东省佛山私企业主冯明昌一人竟骗贷74.21亿元……随之而来的是,审计披露问题中牵涉到的754人受到了党纪政纪处分或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李金华审计报告中所揭露的每一个问题无不强烈地震撼着人们的心。

  就这样,审计署按照“规定动作”提交给全国人大的这份审计报告,第一次被人们誉之为“审计清单”;面对“审计清单”,无论审计署、李金华拥有怎样的一颗平常心,“审计清单”所造成的影响也久久使人难以平静。

  2005年6月28日,李金华再一次站到了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报告席上。在报告席上,他又一次向全国人民呈上了一份“审计清单”。

  在这份共计23页、长达1.4万字的审计清单中,四大问题引人注目:中央部门预算执行查出违规金额90亿元;违规收费问题突出:18所高校违规收费逾8亿元、

卫生部和北京市所属10家医院多收上千万元;信达、东方、华融、
长城
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违规操作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涉及资金700多亿元;国家开发投资公司等10户中央企业原领导人员决策失误造成损失145亿元。

  其实,早在2002年,审计署就已经提交过“审计清单”。

  这一年的1月27日,李金华在审计署召开的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透露,2001年,全国审计机关通过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资金的审计监督,查出了违法违纪金额1600亿元。各级纪检、监察和司法部门共立案查处了审计移交的各类案件195起,有397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或被追究刑事责任。

  2003年的6月25日,李金华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2002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报告公布了对8个省(市)国税局和16个直属海关税收征管情况的审计情况,其中,查出违法违规问题金额73.49亿元,影响中央收入26.38亿元;财政部、税务总局以及海关监管的问题被公开曝光;报告披露建设银行及其20个分行2001年资产负债损益情况,其中,查出隐瞒收入、盈亏不实、私设“小金库”等问题,并且在抽查建行广东省广州地区8家支行的楼宇按揭贷款时,发现有10亿元是虚假按揭。

  当审计署把诸如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体育总局等中央部委以及工商银行、中国人寿等中央大型金融机构的严重违规问题向公众披露时,其标志性意义和震撼效果之大不难想象。更重要的是,通过审计报告,人们看到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运行不断向着公开化、规范化和法制化前行的步伐。

  审计结果公告:将审计结果交给公众

  与拿出一份份有分量的“审计清单”相比,审计署以及李金华更看重的是依法推进审计工作的公开和透明。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是审计署就此迈出的关键一步。

  2003年12月15日,审计署发布了第一号审计结果公告,即“审计署关于防治非典型肺炎专项资金和社会捐赠款物审计结果的公告”。从2003年12月15日发布第一个审计结果公告到2005年9月28日发布对32个中央部门2004年度预算执行审计结果公告,两年时间里,审计署共发布了12个审计结果公告。

  其中,2004年11月1日发布的审计结果公告意义非凡。这个公告是审计署实行审计公告制度以来首次将中央预算部门预算执行情况,面向社会以公告的形式发布。这些中央预算部门包括国家林业局、海关总署、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土资源部等。在这个审计结果公告中,有关部门的四十多亿元糊涂账被曝光。

  16天后,审计署再次发布公告,向社会公开了对人事部、铁道部等中央预算单位2003年度的预算执行审计结果,并披露了这些部门在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2005年月9月28日,审计署发布总第11号审计结果公告,公告显示,32个中央部门2004年度预算执行中出现的问题资金超过百亿。

  与令人为之震撼的审计报告相比,审计结果公告同样具有里程碑般的意义。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审计结果公告的报告对象并非具有特定身份的全国人大常委会,而是普通的社会公众。

  透过审计结果公告,纳税人不仅看到了自己的税金是如何被使用的,以及使用中所出现的问题。更令纳税人欣慰的是,在审计结果公告中他们看到了问题部门的整改情况。在公众的眼里,审计结果公告已不再是一份普通的公告,而是反腐败、打击金融犯罪、揭露金融违法违纪问题的一把利剑。

  “从现在起到2007年力争做到所有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项目的结果,除涉及

国家机密、商业秘密及其他不宜对外披露的内容外,全部对社会公告。”“以公告为原则,以不公告为例外”。这是审计署为自己定下的未来几年的目标。无疑,面对此目标,审计署将更加不遗余力。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