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洋玫瑰”盖过“土汤圆”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2日11:08 长沙晚报

  春节促销大战的硝烟刚刚散去,今年围绕着只隔一天的传统“元宵节”和舶来品“情人节”的促销战火再度燃起。土节与洋节狭路相逢,让本可以制造两个噱头的商家在炒作上不得不趋向于百姓更热衷的洋节。

  近年来,我国传统节日开始式微,而洋节甚嚣尘上,大有喧宾夺主之势。其实,无论是土节,还是洋节,其文化内涵都已被抽空,沦为购物节、吃喝节的“代名词”。有专家
指出,在全球化价值趋同的背景下,传统节日是保持民族文化认同感的最后一道壁垒。维护传统节日,并不是要以一种简单的排他主义拒洋节于国门之外,而是要防止全球化浪潮和商业化炒作,把传统节日变成被掏掉内核(民族文化)的“空壳”。

  狭路相逢“洋”者胜

  距离情人节还有一个多星期时,各种促销广告就铺天盖地而来,早已从人们对洋节的狂热中尝到甜头的商家开始“八仙过海”。

  巧克力当仁不让地成为主角,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包装精美、造型独特。记者在天津市滨江道上的几家珠宝店里看到,情侣对戒、象征“无缝爱情、亲密无间”的无缝铂金戒指等新款珠宝首饰也都披着情人节的外衣闪亮登场。

  作为情人节象征的玫瑰更在沪上花市“一枝独秀”,进口玫瑰每枝价格攀升到30元~50元,一些花店里的鲜花基本是顾客为情人预订的。以销售高档花卉出名的上海永嘉花市近日收到情人节的第一大单:用999朵进口黑玫瑰扎成直径超过1米的大花球,售价3.5万元。

  沪上餐馆同样不落时尚,竞相推出为情人们专门定制的“红白绝配,恋恋美味”等套餐。在上海徐家汇,颇讨口彩的“圆缘园”餐馆领班闫立丰说,情人节销售额一般是元宵节的两倍,由于情人节这天生意过于火爆,因此餐馆不接受预订,即使这样,能容纳300人就餐的餐厅还是挤得满满的。

  即将到来的情人节还令处于“春节冬眠期”的酒店业迅速苏醒。目前,上海几乎所有的四五星级酒店均介入了情人节商战。早在半个多月前,一些酒店的“情人节套餐”就急不可待地跃入了人们的视线。按照往年惯例,这类套餐一般是指“特色餐饮+打折客房”。

  今年,一些酒店还参照婚礼程序,首次推出了“入住总统套房+豪华轿车接送+豪华游轮宴会”等套装产品,最高价格也达到了令人咋舌的188888元。

  沪上星级酒店对情人节极尽奢华之能事,对相邻的元宵节却颇为看淡。一位民营企业老板曾想找一个环境舒适、高雅的酒店,让外地员工在元宵节吃顿团圆饭,结果未能如愿,许多星级酒店都没有应节的特色餐饮和价格优惠,甚至连汤圆都是速冻食品,令他十分遗憾。

  传统节日该拿什么来爱你

  “传统节日,我们该拿什么来爱你?”在天津一家外资企业工作的张小姐的感慨,道出了时下许多人对我国传统节日渐行渐远的无奈。

  天津市社科院教授郝麦收指出,中国传统节日沉淀了千百年的传统文化,可是由于挖掘不够和载体单一,其正在传承中“疲软”并逐渐消失。而洋节因没有固定模式且经“本土化”改造后,具有了丰富多彩的形式,满足了人们放松和释放情绪的心理需求。

  土节的“干瘪”必然遭遇洋节“丰盈”的冲击。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的一份调查显示,53.6%的年轻人是为了快乐才喜欢“洋节”的,57.1%的男性认为“中国传统节日停留在吃、穿等物质消费上,而洋节更注重精神交流”,60.7%的女性认为“洋节轻松自在,中国传统节日过得累”。

  实际上,在我国传统风俗中,“正月十五闹元宵”,闹腾得越厉害,就显示日子越红火。一个“闹”字,将春节的欢乐气氛推向了第二个高潮,只有元宵节的灯火繁花散尽之后,才算过了一个圆满的年。

  据记载,在唐玄宗开元盛世年间,长安的灯市规模浩大,燃灯5万盏,花灯式样繁多,还出现了广达20间、高150尺的巨型灯楼。成千上万的宫女和民间少女在灯火下载歌载舞,当年中国这种举城欢庆的盛况,恐怕连今天的巴西狂欢节也望尘莫及。

  “我们要重估节日文化中的狂欢意识。”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吴岳添研究员近日撰文指出:“西方人热情奔放的天性,使巴西和柏林等地的狂欢节充满了狂热的情调,其实与神州大地燃遍爆竹烟花的欢乐气氛相比,只能算是小巫见大巫。”

  上海的旅游专家还指出,与其每年都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千方百计地模仿西方的狂欢节吸引人们参加,为什么不就地取材,将我们传统的元宵节之“闹”推陈出新、发扬光大,变成国人告别春节的最后一次“狂欢”?而不仅仅将“闹元宵”的习俗保留在少数几个旅游景点,变成现代生活中的“古董”。

  传统文化遭遇冷落和尴尬

  “洋”盛“土”衰,折射出的是传统文化遭遇到冷落和尴尬。不能否认,传统节日如今确实存在“疲软”的成分,但如若将之视为敝屣,并立刻投入洋节的怀抱,就会对中国传统文化带来极大的冲击和伤害。冯骥才说,倘若一个民族没有了自己的节日,还能说是一个民族吗?

  洋节的“入侵”实际上并不是孤立的现象,一方面有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另一方面又有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近代以来,对传统文化的革命式态度加上西方文明的冲击,让传到我们手中的文化支离破碎,甚至只剩下一些形式上的东西。借用一直致力于抢救民间文化的著名作家冯骥才的话说,目前我们最大的问题是传统文化的文脉已断,这才是最可怕的,是导致传统节日深受冷落的根源所在。

  冯骥才认为,人们对节日的需求主要是精神和情感的需求,情感价值是节日里最主要的核心。一些传统节日之所以中断乃至消亡,实际上是它的精神内涵被人们忘记了,它的精神载体不复存在了。

  让传统节日文化在创新中“复兴”

  全球化催化了人类的价值趋同,而节日是保持人们的文化认同感的最后一块阵地。天津市社科院教授郝麦收指出,“洋”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土”衰。在文化认同感严重缺乏的今天,必须要抢救和发扬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

  郝麦收说,我国不缺乏文化内涵丰富的传统节日,缺乏的是传统文化与时代交融的过节理念和过节方式。元宵节不仅蕴涵着合家团圆的寄托,而且蕴涵着“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美好爱情,但遗憾的是,挖掘十分不够。

  冯骥才强调,不应将洋节看成是洪水猛兽,类似母亲节这样的外来节日,可以弥补我国传统节日的不足。郝麦收说,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洋节的流行是多元文化相互融合与交流的体现,必须尊重其代表的文化,但同时也要让我国的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创新,只有不断开掘传统文化的新内涵,寻找新载体,让更多的人了解节日的文化渊源,才能把传统节日的文化精髓传承下去。

  据新华社北京2月11日电 记者 刘元旭 张建松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