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绿拥翠绕新北京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2日12:40 北京日报

  航拍机在晴空中飞翔,这是2005年10月的一天,航拍师透过取景框惊喜地发现,北京城真的变美了!

  那多像一块块翡翠———这是城区中心109块万平米大绿地,浓浓的绿色,晶莹剔透,撒落镶嵌在大街小巷;

  那多像一道绿色城墙———这是“绿不断线”的二环路,路两旁,桥身上,满是郁郁葱葱的嫩草和灌木;

  那多像一个大花环———这是五彩缤纷,鲜花围抱的三环路;

  那多像一条“绿色项链”———这是绿点四环路两侧的百米绿化带。

  ……

  从2001年到2005年,短短5年,北京环境建设成就有目共睹:“十五”期间,全市完成环境整治项目538项,拆除违法建设1214万平方米、拆除临时建筑93万平方米,新增绿地2058万平方米、改造绿地213万平方米,新增道路723万平方米,改造道路383万平方米,38处文物古迹周边环境得到治理。

  2001年,城市环境整治转折年……整治行动从“进京第一印象工程”开始。一年后,当远方宾客步入国门,迎接他们的是树影婆娑、鲜花芬芳、绚烂如一条锦绣织带的绿色长廊。

  “左祖右社,前朝后市,万贾云集,人文荟萃”。在马可波罗游记中,北京“举世莫能与比”。

  然而,在外地和外籍人士眼里,北京的第一印象却有点让人失望。下飞机进城,道路两侧是低矮的棚舍、悬挂枝头的是白色垃圾;乘火车进北京,窗外破烂低矮的小平房一片连着另一片……

  2000年11月11日,一份题为“一些外地和外籍人士希望重视‘进京第一印象’塑造建设”的市情转到了市领导手中。市委、市政府当即决定:以北京申奥为契机,实施“进京第一印象工程”,全面整治高速路、铁路、公路两侧的环境。

  2001年4月15日,北京站至北京南站铁路两侧30米范围内的各类建筑物开始拆除,打通进京绿色通道的首场攻坚战打响了。

  进行多个城区大规模违章拆迁和绿地景观建设,北京是第一次。各方通力配合,包括私搭乱建在内的14.2万平方米建筑物顺利拆除了;同心园、黄河街心花园等六处花园很快在铁路沿线形成8.7公里长的绿色长廊;而从三元桥到首都机场沿线,两侧的百米绿化带种花植树。金风初起时节,这里已经绿树成荫,百花吐艳。

  项目一个个竣工,欢庆的锣鼓一次次响起,一个困扰北京多年的问题,解决之道也越来越清晰。

  实施“进京第一印象工程”之前,拆违章、撤市场、清垃圾,已算是城市环境整治的大动作了。通过实施“进京第一印象工程”,北京总结出自己的结论:要改善群众居住环境、提升城市环境水平、恢复古都风貌,就要把环境整治转变成环境景观建设。

  转变了的观念,很快体现在行动中———

  环境整治部门由临时长设的协调机构,变成固定的职能部门;

  城市环境整治的资金不再靠东拼西凑,每年15个亿的投入被纳入市财政预算;

  环境整治项目个个有规划,经过研究论证,整治工作摆脱了临时性强,缺乏规划的状况。

  “进京第一印象工程”完成后,北京环境建设,大手笔便一个接着一个。

  2003年,南中轴路改造工程上马……一年后,随着一个个“拆迁造绿”方案实施和“城中村”的消失,在建筑密集的城区奇迹般挤出10个“北海公园”。

  北京的城市布局始于中轴线。建筑大师梁思成曾这样赞美:“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是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法国建筑师杜地阳则说:“伟大中国首都的中轴线,其壮观和宏伟的尺度,以及尊重生态的建筑和现代空间,让外国观察家们从中得到灵感。”然而,南中轴周边的环境一直相对落后。人口密度大,居民住房破烂拥挤,道路和市政设施不堪重负。

  2002年12月,一次市领导办公会。市委、市政府决定:将南中轴路作为2003年环境整治重点工程,列入市政府为民办的60件实事,两年时间完成整治、改造和建设。

  南中轴拆迁涉及2个老城区、311个单位、4608户居民,工作之难,可想而知。

  2003年3月25日,拆迁启动。4月28日,市市政管委、国土房管局、民政局、劳动保障局、崇文和宣武区政府六个部门联合出台政策——对低保、特困户、残疾人发放困难补助费,廉租还贷同时享受优惠。市建委和两区政府联合在先农坛组织了低价房房展会,36家房地产公司拿出41个低价经济适用房楼盘。价格优惠,很多家庭现场签约买房。

  6月底,拆迁结束,搬迁311个单位、4608户居民,没有发生一起群访事件,堪称奇迹。

  2004年9月23日,南中轴路竣工。广场绿阴环绕,自由式散步小道婉转于林间,6000株西府海棠、丁香、紫薇娇艳芬芳。时值北京旅游国际文化节开幕仪式的盛装行进表演在南中轴路举行,新建成的南中轴路在建成的第一刻起,就向全世界展示了其独特的魄力。

  东便门西侧的明城墙,是北京仅存的两处明代城墙之一,由于修铁路遗留下大片未拆的工棚,形成了破烂的居民区。经过整治改造,如今,葱茏的绿地簇拥着青灰色的古城墙,夕阳西下,苍劲古朴。紫禁城脚下的菖蒲河,40年前由“明河”变暗渠,形成狭窄的街巷。经过数千名建设者和众多规划设计专家半年多的连续奋战,再现红墙、垂柳、小桥、流水……尘封的古河道又开始见证北京的发展……

  赞誉之声尚萦绕在耳,高楼大厦间的200多个“城中村”改造提上了日程。多少年了,“城中村”一直是北京城市环境建设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和平里中街14号院是一处典型的“城中村”。紧邻地坛公园东北坛墙,没有冲水厕所,没有上下水,电线纵横交错,房屋老旧残破,道路坑洼不平,最窄处不足一米。大量临建、违建对地坛形成合围之势,消防隐患突出。

  2002年春天,地坛周边大规模修缮整治工程启动。市区两级政府先后投资数亿元,搬离839户居民、36处商业及单位用房,拆除各种建筑4.8万平方米,腾退占地8.2公顷。长期被遮挡的地坛坛墙重见天日。

  2002年国庆前夕,地坛东南坛墙外改造工程竣工。花草树木、园林小品簇拥下,古老的地坛平添了几许现代都市的气息。原住14号院上百位的老住户参加了开园仪式。70多岁的毕文俊老两口看着花丛中上下翻飞的彩蝶,感慨地说:“过去这里只招苍蝇,今天居然引来了蝴蝶,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真是做梦也没想到。”从2005年开始,“城中村”成为北京环境建设十方面内容的重中之重,全年整治69个“城中村”,拆除各类建筑物42万平方米,腾退土地80万平方米,建成绿地35万平方米,近1万户居民改善了居住条件。

  不仅仅是城区,京郊各区县也融入首都环境建设大格局。延庆妫水公园、大兴兴城广场、密云滨河沿岸、通州新华南北大街等一批环境亮点全面提升了京郊的环境水平。

  不仅仅是拆违建绿,市区二氧化硫平均浓度2005年首次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蓝天数量比1998年增加了120多天;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城八区达到94%、郊区达到40%;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0%。而在丰台,“北京最臭的一条河”凉水河也首次注入了汩汩清流……

  2004年,东城区的市民中出现了第一个认养树种的人。一年后,这个区认养树木的市民增加到了634位。与此同时,北京市民的环保参与意识空前提高。

  “十五”期间,北京完成环境整治项目538项,拆除违法建设1214万平方米、拆除临时建筑93万平方米,新增绿地2058万平方米、改造绿地213万平方米,新增道路723万平方米,改造道路383万平方米,38处文物古迹周边环境得到治理,仅市财政投入就达70亿元……

  这成就,离不开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关怀。

  这成就,离不开市区政府各部门、各级干部职工的辛勤奉献。

  这成就,离不开全市人民的热情参与。

  “我们保证为奥运会提供一流的交通、高科技服务和清洁优美的环境。我们精彩的创意将使整个北京成为奥运盛会的崭新而激动人心的举办地。世界人民还将领略到北京城市的伟大气魄和中华民族的丰富文化。”2000年12月13日,在瑞士洛桑,时任北京奥申委主席、北京市市长的刘淇向全世界作出承诺。

  郑重承诺的背后,是党中央、国务院、是北京市民和全国人民坚强有力的支持。

  为实现这个承诺,北京城市环境建设规划的三年时间表已经排定———

  到2005年底,建成100条特色园林大道,拆除临时建筑64万平方米……

  到2006年底,配置垃圾运输车1000辆;创建20个北京最佳旅游景观……

  到2007年底,整治57个城中村;更新排放符合欧III标准的出租汽车7700辆……

  北京城市环境建设已绘就更美好的明天!

  2008年,奥运圣火在北京点燃时,相信全世界都会被北京深深吸引。因为,迎接八方来客的,将是一个马可波罗不能想像的美丽的北京。

  网络编辑:李亚敏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