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悬赏不兑现 农民工讨要“线索钱”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3日00:12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一起务工人员协助公安机关破获拐卖儿童案的调查

  本案提要

  一位农民工偶然看到一则寻人启事,启事承诺找到丢失的孩子后酬谢2万元。于是,这位有心的农民工经过多方查证,最终打探到丢失孩子的下落,并协助警方成功将其解救。

  然而事后孩子的父亲却以种种借口拒付2万元的酬劳。为追要线索费,农民工将孩子的父亲告上了法庭……

  时下,在街头、报纸、电视上人们屡屡看到一些重金许诺的寻人、寻物启事,当找到了这些人或物时,承诺的酬金到底具不具备法律效应?

  “一诺千金”此乃千百年来民间交往的道德标准。但近年来,虚假允诺在我国的民间经济往来中似乎颇为流行,甚至有不说假话成不了大事、发不了大财之说。民间交往中言而无信,充其量仅受到舆论之谴责,但我国法律同时也规定了诸多虚假承诺应受到法律制裁的范畴。

  公开张贴悬赏告示,一旦对方完成悬赏内容,悬赏人必须兑现悬赏金额,否则将面临法律追究;

  公开承诺捐款捐物,在承诺期限内必须兑现,今日承诺捐出,他日以我的财产我处分别人无权干涉而反悔,你将面临法律追究;

  在商业广告中承诺某商品具有何种功能必须兑现,否则你将面临法律追究和《消法》规定的“双倍返还”……

  在当今法治社会,他日诸多道德范畴的诚信纠纷已纳入法律范畴,“巧舌如簧”、“虚头巴脑”不仅为人不齿,甚至要对簿公堂。

  说谎者,慎言、慎行!

  ——编辑手记

  一位农民工偶然看到一则寻人启事,启事承诺找到丢失的孩子后酬谢2万元。于是,这位有心的农民工经过多方查证,最终打探到丢失孩子的下落,并协助警方成功将其解救。

  然而,事后孩子的父亲却以种种借口,拒付2万元的酬劳。为了追要自己的线索费,这位农民工不得不将孩子的父亲告上了法庭……

  2005年底,重庆市丰都县法院作出一份民事调解书,市民黄军于2006年3月之前返还农民工王小林线索举报费7000元。至此,这起因农民工帮助他人寻找被拐卖儿童、向公安部门举报未获举报线索费的案件有了司法结论。

  农民工当线人

  2004年国庆期间,33岁的王小林从打工的西藏地区回到家乡重庆丰都。

  一日,夫妇俩在县城闲逛时,在一根电线杆上发现一张寻人启事:“黄明明,男,3岁。于2004年10月4日下午在丰都名山镇某菜市场附近失踪……如有知情者或提供线索者,找到黄明明后酬谢人民币两万元……”王小林夫妇看后议论一番并未在意。

  2004年10月中旬,王小林的表姐从河北回到丰都,家人无意聊天时,表姐说到听说有人要往河北贩卖孩子,价钱已经谈好,王小林仍未在意。

  数日后,王小林去丰都县高镇再次看到那则寻人启事。王小林心想,莫非那个丢失的孩子与表姐说的贩卖儿童一事有联系?当天晚上,王小林给已回到河北的表姐打了个电话:“表姐,那个人贩子是否到了河北?真要卖小孩吗?孩子有什么特征?”对方答:“晚上看不太清楚,好像是单眼皮吧,大概3岁多点。”

  王小林放下电话和朋友李平商量,决定先接触一下孩子的父亲。当天下午,王小林和丢失孩子的父亲黄军在丰都车站见了面。黄军承诺:“只要你帮我找到孩子,我便兑现酬金。”王小林说:“我的一个亲戚说有个人偷了个孩子到河北去卖。”黄军含着眼泪道:“我也怀疑是有人偷了我家孩子,但没有证据啊!你能帮我找到孩子,我会感激你一辈子的。”

  向公安局举报

  和黄军见面后,回到家的王小林赶紧给远方的表姐打电话,但这次对方显得很不耐烦,王小林只得谎称小孩是他的一个朋友的,表姐这才答应帮他打听下落,有消息后立即通知他。

  2004年12月5日,王小林再次和黄军见面,虽然线索不清晰,但他们还是一起到派出所报案。

  王小林把自己知道的线索告诉了民警,并提供了河北表姐家的电话,民警再次与王小林的朋友李平确认线索后制作了笔录。

  派出所所长当即给王小林的表姐打电话,证实确有个小孩被拐卖到了河北,并与黄军的小孩相似。孩子在河北因价格没有谈成,现在好像被卖到广东去了……随后,派出所又和广东警方联系,寻找孩子的下落。

  2004年12月8日,王小林独自去广东打工,但还时刻牵挂着丢失的孩子,只要一有空闲就在广东四处打听孩子的下落。

  黄军每天都要焦急地跑到派出所问孩子找到没有,但回答是让他慢慢等,有结果会通知他。坐立不安的黄军再次给王小林打电话哀求道:“大哥,你带我到河北去找线索……”放下电话的王小林再次拨通河北表姐的电话:“姐姐,你再问问孩子究竟去了哪里?”表姐说:“你还是别再管这件事情了。”随即放下电话。

  王小林感到事情蹊跷,于是,一不做二不休,干脆从广东跑到了河北寻找线索。表姐拿他没办法,只得带着他四处询问。最终得知孩子可能被卖到了广东的陆河县!得到这一线索后,王小林连忙电话告知黄军。

  儿童被解救

  王小林说:“黄军把从我这里得来的线索告诉了警方,警方随即跟广东警方联系,进一步确认小孩的去向。经过调查,警方得知小孩被卖给了广东省陆河县河田镇一户人家。”

  2005年1月10日,两地警方联手成功将孩子解救出来,经确认被拐卖的孩子就是黄军的儿子黄明明!

  寻找到孩子后,警方迅速将拐卖孩子的嫌疑人陈以良和陶术梅抓获归案,二人交待了事情经过:原来,陈以良和陶术梅夫妇竟然是黄军的邻居!他们得知拐卖孩子可以赚钱后,就将目光瞄准了邻居黄军家的小孩。2004年10月4日,二人趁黄明明的奶奶不注意时将孩子偷了出来,然后拐到了河北。因为“生意”没有谈成,最后将小孩卖到了广东……

  当黄军在派出所看到面黄肌瘦的儿子时,冲过去紧紧地抱住儿子失声痛哭道:“儿啊,你受苦了,都是爸爸不好,没有照顾好你……”黄明明似乎还没有从惊吓中醒过来,一个劲地哭喊道:“妈妈,我要妈妈……”

  当事人赖账

  找到孩子的黄军,心里一块石头终于落地了,但他再也没有和王小林、李平联系。

  一直担心孩子下落的王小林从河北返回广东打工后的第二天,主动给黄军打了个电话:“孩子找到了吗?”黄军回答:“找到了。酬金的事你回来我们再商量。”随即挂了电话。

  孩子找到了,黄军的承诺就应该兑现。然而,当王小林再次打电话给黄军,却从对方的话里听出了不想给报酬的想法。

  几天后,王小林再次给黄军打电话问:“你这人怎么不讲信用呢?说好孩子找到了给2万元,现在孩子找到了,你不仅没有一句感谢话,而且一分钱没有给我啊?”黄军说:“你只提供了线索,是警方帮我找到孩子,再说我找孩子也用了很多钱,所以你回来我们再谈。”王小林说:“你应该记得当初寻找孩子的承诺吧?现在孩子找到了,你应该守信用。”然后,王小林把银行卡号告诉了黄军,希望他遵守承诺。

  一个星期后,王小林去查银行卡上的钱,结果发现只有2000元,于是再次与黄军通话。黄军说:“我就这么多了。”感觉心寒的王小林气愤地挂了电话。此后,王小林多次与黄军联系,电话始终不通。

  2005年初,王小林的妻子打来电话说家里很忙,希望他能赶紧回来。2005年1月底,王小林回到了老家丰都。

  诉讼索酬金

  回到家的王小林,开始四处寻找黄军,但始终没有其下落。王小林认为找不到人只好算了,再次回到广东打工。

  2005年4月21日,王小林在报上看到陈以良和陶术梅两人分别被丰都县法院以拐卖儿童罪判处有期徒刑6年和5年的消息,再次勾起了王小林心中的“旧账”。

  说来也巧,当时和王小林一起打工的一位工友懂得一点法律知识。工友告诉王小林,剩余的1.8万元线索费他完全有权利通过诉讼索要酬金。从法律上讲,黄军既然贴了告示,明确标明2万元酬金给付提供线索者,那么他就应该兑现承诺,并建议王小林在当地法院以不兑现酬金为由起诉黄军,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

  2005年9月5日,回到家乡的王小林和李平一纸诉状将黄军告上了法庭,诉状称:“原告看到被告的悬赏告示后,经多方查证找到了孩子被拐卖的线索,通过被告向警方提供,警方也是根据这一线索成功解救了小孩并抓获了犯罪人。案件告破后,被告未兑现承诺,在原告的一再催促下仅付了2000元的报酬,余款1.8万元没有支付。原告请求法院判令被告按照承诺偿付1.8万元线索举报费……”

  接下来的日子,王小林和律师四处找证据。王小林曾保留一张当时黄军在各处张贴的寻人启事,当地公安派出所也证实是王小林提供了重要线索才得以解救了被拐卖的孩子……黄军表示他确实承诺能提供丢失孩子去向的,酬金2万元,但他觉得线索不完全是王小林提供,且被告生活困难,为找孩子已花了不少钱,所以不愿意兑现赏金。

  法院调解书

  审判长刘俊华在了解了案件的来龙去脉之后,特意来到黄军家,看到其上有老人下有小孩,生活颇为艰难,于是说道:“我也晓得你们生活很辛苦,但是人家为你们找到孩子,按照法律规定,原告完成了你提出实现承诺的要求,承诺人就应兑现其承诺内容,无论如何也该感谢,但你却一声不吭,别人怎么想得通嘛?”黄军连连点头说:“刘法官你说该怎么办?”法官说:“我希望你们双方好好谈谈,采取和解方式最为妥当。”

  之后,原被告双方通过协商同意和解,在法庭的主持下作出调解协议:“被告于2006年3月30日前支付原告酬金人民币7000元。”

  至此,这起追讨悬赏的官司尘埃落定。

  律师如是说

  消息在当地不胫而走,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有人认为做好事还要什么钱嘛,一个线索就值2万元?不厚道!也有很多人认为,既然说了有酬金就应该言出必行,再说帮他找到了孩子,应该酬谢。

  那么,黄军的这种寻人启事设下的悬赏,是否具有法律效应呢?重庆市律师周永强认为,黄军的行为其实是一种悬赏广告。根据合同法相关规定,悬赏广告是指以广告的方式公开表示对完成一定行为的人给予报酬的意思表示。悬赏人对于完成该行为的人,应负有给付报酬的义务。而且,悬赏人发出悬赏广告,实际上是向社会不特定的人发出要约,其合同标的是行为(即悬赏广告中所指定的行为),该行为是承诺和履行合同的行为,某人一旦完成了悬赏广告中指定的行为,由此形成债权债务关系,双方当事人应当受这种权利义务关系的约束。

  最高人民法院目前已有判例,确认悬赏广告是合法有效的,对悬赏人具有约束力。所以,那些悬赏者为了吸引人注意,给出大额奖励的承诺,就应该考虑到,如果他人一旦实现悬赏内容,就要支付奖金。如海南省三亚市摩的司机陈贤壮因举报马加爵,事后就足额获得了公安机关的悬赏金20万元,此事曾在全国轰动一时。(本文除罪犯外均为化名)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