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金山农民画比肩毕加索之作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3日02:50 新闻晨报

  昨日上午10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揭开神秘面纱,来自全国30余个地方的2000多件展品向公众开放,其中包括来自上海的顾绣等十多个项目,这是我国首次举办反映其保护成果的大规模展览。

  据悉,此次展览由文化部、发改委、教育部等9个单位共同主办,主要分为"综合板块"和"地方板块"两个部分,该展览将持续到3月16日。国家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在参观期间,
称赞上海金山农民画为"中国的毕加索之作"。

  文化部下属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告诉晨报记者,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工作目前已经确定501个推荐项目。其中,备受关注的梁祝传说、格萨尔史诗、秦腔、吴桥杂技、水书等文化遗产均获入选。另外,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中国传统节日也进入推荐名单。

  据了解,这501个推荐项目已经过公示,少许调整之后将尽快报国务院审批公布。

  两名绣娘现场表演上海顾绣文化部部长盛赞金山农民画昨日上午,晨报记者在现场看到,整个展览分为两大展厅,“综合板块”几乎正对门口,主要是包括昆曲艺术、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以及蒙古族长调等4个入选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中国项目,以及部分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名录的项目;“地方板块”位于门口右侧的展厅,包括上海在内的各个省市的展台都在此处。

  上海的展台不算大,大概20多平方米,位于展厅进门后的第一个拐角处,除了墙上的图片、文字资料和展台实物展示外,两名身穿红色服装的绣娘格外引人注目。据上海展台负责人张黎明介绍,两名绣娘来自上海松江,专门到现场表演顾绣工艺的。

  “从1972年开始,我就学习顾绣了,”绣娘高秀芳称,“到现在虽然已经退休,但还是经常绣。”两人都戴着老花镜,手中的针仅1厘米多长,记者试图捏住它都非常费劲,而在她们手里则显得游刃有余。高秀芳称,她们正在绣一幅《群鱼戏藻图》。记者看到,整个画面呈灰色,一条大鱼刚绣好一半,其他部分还是轮廓。

  高秀芳介绍,要完成这幅画起码需要三四个月时间,绣花时,同一种颜色就有12种不同的丝线,而只有头发粗细的丝线有时还要分成24根,其精细程度可想而知。据悉,除了顾绣外,上海还有南汇锣鼓书、嘉定竹刻、沪剧、江南丝竹和宝山罗店龙船等10多个项目参加展览。

  在展览开幕的前一天,国家文化部部长孙家正来到上海展台,他详细询问了上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现状,对上海的龙船、顾绣和农民画等非物质文化资源表示出浓厚兴趣,细问了龙船制作的材质和顾绣的技艺,尤其对金山农民画进行了称赞,誉其为“中国的毕加索”作品。

  从中国民间美术的角度看,从上个世纪50年代江苏邳县的墙头画到60年代的陕西户县变体的传统画,再到70年代金山农民画乃至后来的现代民间绘画,在这几个阶梯式递进的平台中,金山农民画无疑是承上启下的分水岭并具有里程碑意义。

  上海展品一览

  ●沪剧

  上海特有的地方戏曲。作为上海地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剧种,沪剧发源于黄浦江两岸的田头山歌和民间俚曲,音乐唱腔具有浓郁的江南丝竹韵味,从最早的花鼓戏到当代沪剧,大致经历了两百多年时间。

  沪剧从发源之初就形成了反映现实生活的特征。解放后沪剧现代戏创作演出成绩突出。以丁是娥为代表的众多著名沪剧艺术家,创作演出的《罗汉钱》、《星星之火》风靡全国。

  ●龙华庙会

  产生于赵宋年间的龙华庙会,是华东地区历史悠久的民间传统文化活动。在龙华庙会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具有很高文化价值的民间传说。

  龙华庙会的传说中最具代表性主要有以下五类:“龙的传说”,以《龙宝的传说》等为代表;“宝物传说”,以《古井里的仙牛》等为代表;“奇人轶事传说”,以《会游动的壁上雕龙》等为代表;“地方风物传说”,以《龙华豆腐干》等为代表;其他传说,以《仙人出会》为代表。

  ●顾绣

  中国唯一以家族冠名的绣艺流派。顾绣,又称“画绣”,此乃顾绣特征最鲜明的体现,由明嘉靖三十八年松江府进士顾名世家族缪氏、韩希孟、顾兰玉三位女性眷族创造、发展和传播于松江府上海县城内的露香园府邸,而赋予“画绣”艺术灵魂的,却是松江画派文人画领军人物董其昌。

  顾绣在上海诞生、传承400余年,跌宕起伏,今天松江已成为顾绣新的传承、生产基地。

  ●青浦田山歌

  当地农民在田间劳动时用方言演唱的一种土调子,以其声腔高亢独特而自成一格的演唱形式世代相传。

  祖祖辈辈的青浦人白天在耘稻、耥稻时,晚上在屋前场地随口编唱(上海口头方言中称随口编唱为“唱山歌”),每逢庙会上又专请各地的歌班演唱,并代代相传,形成了田山歌流派。成为吴地(今苏南浙北)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具有浓郁的水乡文化特色和独特的地域文化韵味。

  【看点一】观众现场聆听“瞎子阿炳”绝响

  “综合板块”展厅里一个不算起眼的展台内,一架老式钢丝录音机摆放在玻璃柜台里,比电脑机箱小不了多少,但保存得十分完好,旁边还放着录有“瞎子阿炳”演奏《二泉映月》的钢丝录音带,墙上还有一张“阿炳”的照片。柜台旁备有3副耳机,观众可听到“瞎子阿炳”当年演奏的《二泉映月》,虽然音调不是很清晰,但依然能领略这位民间传奇艺人的高超技艺。

  据介绍,1950年8月,中国音乐研究所的研究员杨荫浏、曹安和就是用这台机器,对“瞎子阿炳”———无锡民间乐人华彦钧的传谱和演奏技艺进行了采录和整理,录制了华彦钧亲自演奏的《二泉映月》等3首二胡曲和3首琵琶独奏曲,华彦钧不久后病逝,他那次演奏的《二泉映月》等录音资料也就成了绝响。

  【看点二】曾向外太空传递信息的古琴曲

  距离《二泉映月》展台不远,两把古琴被密封在一人多高的展柜里,待遇之高可见其宝贵。工作人员称,一把是唐代著名古琴制作家族雷氏世家制造的“枯木龙吟”古琴,而另一把则是宋代的“鸣凤”琴。

  据称,现在存世的真正唐代古琴一共只有16把,其余都是仿品。两把褐色古琴保存完好,表面布满断纹,是年代久远的明证。和古琴一起展览的,还有唐朝琴谱等相关展品。

  1977年,美国宇航局为了寻找外星人,发射了“旅行者号”探测器,上面搭载了一张金唱片,意在向有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传递人类的信息,而金唱片中就收录了我国已故著名古琴演奏家管平湖先生演奏的琴曲《流水》。据悉,当时他所用的古琴,就是这次展览中的宋代古琴“凤鸣”。

  【看点三】写在植物叶子上的经文

  云南省展台的一件展品引起了记者好奇。它很像一本经书,由很多长约40厘米、宽约2厘米的页片组成,整体呈现扇状排列,而上面雕刻的文字既不是象形文字,也不是西方字母。

  “这是傣族的贝叶经,”工作人员胡小姐透露,“是一种特殊的经书。”据悉,贝叶是一种植物的叶子,云南当地的傣族人把它烤干后雕刻记录文字。

  据介绍,最早的佛教经文就是用竹木制作的笔刻写在贝叶———一种天然的植物上的,这种植物只有云南西双版纳橄榄坝才有,目前仅存三棵。以前的僧人就是把贝叶脱水晾干,做成竹简模样,书写上经文保存。

  【看点四】像人一样灵活的提线木偶

  福建省展台就位于上海展台的对面。这里正在进行福建特色的泉州提线木偶表演。高约半米的木偶被操作人员用手中的数十根线控制表演,而且木偶的很多关节都有线连接,以便作出各种各样的动作。

  “正在表演《狮子舞》呢!”一位名叫李小惠的演员称,她拎着手举绣球的金童走上台,做了几个漂亮的亮相动作后,一头由两人操作、长约一米的大狮子上台了,除了简单的爬行、跳跃外,大狮子开始跟着绣球玩耍,最高潮的是一头小狮子也加入了争抢行列。虽然每人控制30多根线,但他们动作非常麻利,甚至对于两人交叉换位的高难动作也完成得干净利落。

  据悉,泉州木偶会打呼噜、会骑自行车、会弹琴、会吹喇叭、会抽烟,可以像人一样灵活。

  【看点五】泥人、剪纸、制瓷表演全到场

  “这不是阿福嘛!”在江苏省展台前,有观众非常激动。来自无锡的喻湘涟、王南仙两位民间工艺大师正在表演制作泥人,其中年近70岁的喻湘涟老人告诉记者,她和王南仙是搭档,她主要负责捏胚,而王南仙老人负责染色,她们面前的桌子上放着两个阿福。

  来自陕西的吕会琴大师,则把当地传统的剪纸艺术带到了现场。她手中的剪刀飞快地剪着,眨眼间,两只“活蹦乱跳”的小老虎跃然纸上,周围观众纷纷鼓掌。江西景德镇的制瓷干脆也搬到了现场,一名工人熟练地拉胚,不到5分钟,一个盘子的胚体制作完成。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