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关注民生:激活内需之策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3日09:08 东方网-文汇报

  李金华

  ●消费乏力,使得中国经济增长质量不高,经济增长后劲不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不强。消费乏力、内需疲弱下的高速增长不是一种可持续的增长,是有悖于和谐社会理念的

  ●大众居民的收入水平低,社会成员的信心不足,是当前中国消费乏力、内需疲弱、经济增长缺少活力的症结

  ●内需并不是不足,而是被潜在化、隐性化,是没有被激活。关注民计民生,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体制相匹配的维护全体社会成员长远利益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全体居民的收入水平,是启动消费、激活内需的钥匙

  近几年,中国经济增长率一直在高位徘徊,通货膨胀率低、投资增长率快、贸易顺差加大、企业活力增强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经济增长始终是靠投资拉动的,投资与外贸活跃,而消费乏力,这使得中国经济增长质量不高,经济增长后劲不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不强。因而,每一轮周期的经济增长,都伴有政府的宏观调控,这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一大特色。

  有效益的增长是一种可持续的增长,也是任何社会发展所追求的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求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要求经济的增长是适度增长率下的高效益增长,是高效益下的有发展潜力的适度增长。消费乏力、内需疲弱下的高速增长不是一种可持续的增长,是有悖于和谐社会理念的。

  那么,消费乏力、内需疲弱的症结在哪里?大众居民的收入水平低,社会成员的信心不足,是当前中国消费乏力、内需疲弱、经济增长缺少活力的症结。

  市场经济制度下,劳动者的个体差异以及劳动者的位势决定和支配着劳动者的收入,这是市场经济收入分配的潜规则。在社会活动中,劳动者的劳动技能、知识结构、社会地位、职业声望以及生存环境都直接影响劳动者的收入,决定着社会的收入分配格局。近些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全体居民的收入水平提高了,但伴随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市场经济制度下的各种显性和隐性规则开始全面作用于社会成员的生活,其收入分配规律在无约束状态下的作用,导致了社会劳动者收入的多元化。社会的少数阶层拥有了绝大比重的社会财富,而社会的多数阶层只占有少部分的社会财富。而通常情况下,高收入层在生存、享受的机会得到充分满足的情况下,其拥有的财富会更多地倾向于生产性投资,成为潜在的投资资本;低收入层的财富,主要功能是满足低收入者的生存和发展,其目标指向是生活消费,更容易地转化为内需,成为刺激经济增长的原动力。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运行,需要有一系列与之相配套的规则、制度。当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并开始全面影响到人们的社会生活时,相关的规则、制度却产生缺失或无法正常有效地发挥作用。现阶段,社会成员的收入分配呈现了多元化格局,尤其出现了贫富差距扩大趋势,而约束性、调剂性制度却不能匹配,如居民医疗保障制度、社会救济制度、退休养老制度、失业保险制度、教育保障制度以及住房货币化制度的改革和实施状态,都使得大众居民的未来生活充满了变数,医疗、健康、保险、住房、就业、子女上学等各种必须直面的现实问题,使得大众对未来信心不足。他们或者无币可持,或者持币待购,终究没有将手中货币转化为现实购买力的冲动,从而导致内需疲弱。

  可见,内需并不是不足,而是被潜在化、隐性化,是没有被激活。要激活内需,就需要启动消费;要启动消费,就需要解除大众居民的隐忧,全面提高大众的收入水平,增强大众的消费能力和消费信心。可以说,关注民计民生,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体制相匹配的维护全体社会成员长远利益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全体居民的收入水平,是启动消费、激活内需的钥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持经济充满活力和生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其一,切实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增强全体居民的购买力,增加消费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在农村,一方面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率;另一方面需要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广泛创造农民就业机会,维护广大农民工的合法利益,使农民纯收入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要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使千千万万的中国农民真正摆脱穷苦,摆脱贫困。在城市,需要更多地关注大众居民,关注弱势困难群体。效益好的企业,职工工资收入要稳步提高;效益差的企业,职工要有最低工资保障。在经济较快发展,经济增长充满活力的过程中,全体居民的收入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增长速率。

  其二,建立和健全维护全体公民利益的社会保障制度和政策体系。要通过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使大众居民无后顾之忧;通过义务教育和公共医疗制度的建设,减轻大众居民接受教育、维护健康的巨大压力;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和政策杠杆,使各地区、各单位社会公共事业得到全面发展。

  其三,给全体社会成员以公平的分配权和公平的发展权,消除中国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淀形成的二元经济结构,消除贫富悬殊,缩小地区间、城乡间的差距。在利益分配中,要重视绝大数人的利益,化解各方面、各阶层的利益冲突;要使社会成员物质和文化生活的正常需求得到充分满足,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得到充分体现。要消除大众居民增收的各种羁绊,保证其增收渠道的畅通有序。同时,要建立利益调控机制,从制度上、政策上保证广大社会成员的消费能力转化为消费冲动、消费信心和消费活动。

  必须看到,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经济总量大,但人均水平不高,要增加全体居民的收入,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长期的艰苦奋斗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经济增长与资源持续利用之间的矛盾,人才需求与人才作用环境的矛盾,生产方式与生产效率之间的矛盾,生存与发展之间的矛盾,速度与效益之间的矛盾等,所有这些,都会成为阻滞经济增长的因素,值得高度关注,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认识、不断克服,并不断地加以解决。但只有关注民计民生,提高全体劳动者的收入,保障社会大众利益,中国经济才能既有速度也有效益,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