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无度的商业前戏倒了情人们的胃口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3日09:11 沈阳今报

  “元宵节为何不敌情人节?”这是2月12日《中国青年报》一则述评报道的标题。土产元宵节和舶来情人节在今年只隔一天,而商家对西方的情人节青睐有加,多天以前各种促销广告就已经铺天盖地,而对“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中国式情人节——元宵节,却是十分看淡,“甚至连汤圆都是速冻食品”。

  其实,通过商业消费的热度来区分节日的高下,并不是一个妥帖的角度。诚然,如
果“土节”持续得不到关注,或许就会导致某些传统的湮没,在全球化价值趋同的背景下,这或许会导致民族文化认同感的部分流失。但恰如文中所指出的那样,当前无论是“土节”还是“洋节”,其文化内涵都已被抽空,沦为“购物节”、“吃喝节”。试想,通过一场购物吃喝的狂欢,又能维护得了什么传统,传承得了什么文化?既是如此,元宵节没有同样成为购物节、吃喝节,或许我们更应该有的态度是庆幸。

  节日离不开物质的消费,然而只有物欲的节日是可耻的,更何况许多节日的物欲只不过是商业挑逗的结果。当前的情人节消费狂潮就是如此,其所有的听起来天花乱坠温情万千的消费项目,只不过是狡黠商家的套钱圈套———我仿佛看到商家在情人们迷醉目光背后的坏笑。如此消费,显然只不过是商家利用情人们的特殊心理借机实施的敲诈,是商业对文化、对人们的感情生活实施的“情骚扰”,是一种赤裸裸的“商业性前戏”。

  如此背景下的“元宵节敌不过情人节”,也便等同于“家花没有野花香”的道理,因为几千年过下来,人们对元宵节已经审美疲劳,情人节独获商业垂青再正常不过。而如此背景下的“垂青”几同亵渎———试想,如果“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代价是天价人民币,还有何感情、美感可言?

  如此无度的商业炒作强硬前戏,势必会倒掉情人们的胃口。所以,对当前这种“元宵节不敌情人节”,“洋玫瑰”盖过了“土汤圆”现象,大可不必忧心忡忡。相反,我在担心的是,等2月14日疲软了以后,会不会有人再开始打正月十五的主意?如果元宵节被弄得与当前情人节一般暧昧和铜臭味十足,那将不是幸运,而是地地道道的悲剧。&&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