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专家观点保护存在悖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3日09:11 每日新报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但在保护过程中依然存有各种悖论。是恢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还是鼓励改革与创新、与时俱进?对此,专家持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专家乔晓光说,中国仅是口头文化传承下来的习俗生活,就能列举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像古老的社火、民间剪纸、民间秧歌、转九曲、燎火塔、皮
影戏、面花等等都蕴含着古老深厚的文化底蕴,充满了鲜活野性的生命风采。类似的珍贵无形遗产不胜枚举。

  也有专家指出,目前,在一些原住民族的服饰和织锦中,祖传的民族图案和手工艺品被现代图案和现代日用品所取代;外来文化的装饰替代了传统装饰;现代建筑替代了传统民居。民族民间的口头文学、史诗自然流失;掌握一定传统艺术技能的民族民间艺人已为数不多,后继乏人。收集、整理、调查、记录、建档、展示、利用、人员培养等工作相当薄弱,资金、人员不足的困难普遍存在。比如陇东的皮影,新中国建立初期可以演100多个剧目,现在最好的艺人只能演20个剧目。全球经济一体化导致了文化上的趋同。我国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渐渐失去了原有的存在土壤和社会环境。这更加重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失。

  因此有人指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每一分钟都在流失,我们现在要跟每一分钟赛跑!”

  问题是,用什么方法去保护。有专家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包含着诸多悖论。保护的概念首先就是一个悖论。保护的原本意思就是维持原状态,让它停留在某一时空。但变化是永恒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必定会往前走,必定会有新形态出现。

  不少人对此表示赞同,“绝对的原汁原味既无必要也无可能。我们现在看到的昆曲,早已不是明代的昆曲。春节过了多少年多少代,但几乎每代每年都在发生变化。任何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活态的,这就意味着它必然要发生变化,假冒历史是可怕的。”

  撰文新报北京电记者邢一伟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