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民族精神家园守护从我做起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3日09:11 每日新报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进入人们的视野。仿佛突然之间,许许多多民间传统文化的东西“冒”了出来,全国人民穿唐装、贴剪纸、挂中国结;看中医,喝凉茶也成了时尚。

  在昨天的国博,聆听阿炳唯一留存的原声采录《二泉映月》和流传久远的蒙古长调,欣赏优美华丽的昆曲《牡丹亭》……前来的观者都不禁惊叹,我们的祖国竟然有这么丰富
的文化遗产……

  日本和法国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起就开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抢救,中国在这方面迟了近40年。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其重要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顺应世界潮流,于2003年在巴黎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国在这关键时候一步跨出,跟上了时代步伐。而在这期间,我们的花木兰被美国拍成电影,韩国人向联合国申遗端午节带给我们很大的震动。同样让人震动的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际面临很多难题,一是文化生态剧变,使一些传统技艺面临失传;二是一些地方对“申遗”的认识还停留在“出名”、“创收”等浅层次上。

  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称为在现代化进程中寻找、守护我们民族精神家园的行动。本次成果展之所以被认为具有重大意义,还因为自2005年7月,为抢救和保护珍贵和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布《关于申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通知》之后,全国已提交名录项目多达1315项,目前已确定了501个推荐项目予以公示。对于这样一个突破性的进展,借一次大规模的展览有利于唤起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自觉意识,同时,让承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珍贵实物云锦织机、高山族木雕、水族水书、各种手抄本,和传统艺人的制瓷、染织、刺绣、泥塑、木偶等技艺展示与老百姓近距离接触,实在是合适的选择,合适的方式。

  一次展览是一次宣传,也是一次普及。在全球化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个现代化国家弘扬民族精神,独立自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的文化诉求。中国能留下多少非物质文化遗产,依靠政府是必须的,但是,真正能保持下去还是要靠全民的关注和投入,保护我们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民族文化的遗传基因,这不仅关乎于文化工作者,更关乎于每个中国人。也许,这才是举办这次大规模成果展的良苦用心吧。

  撰文新报北京电记者邢一伟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