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民主与法制时报专题 > 正文

父母相亲会让我们看到了什么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3日10:01 民主与法制时报

  □端木昌

  “父母相亲会”肇始于北京,而后迅速蔓延于许多大中小城市,甚至还波及到一些小县城。尤其是今年元旦在南京举 办的“万人相亲会”,其场面之壮观,令人惊诧不已,难怪媒体用了很挑眼的“火爆”二字来形容。

  从现象上看,“父母相亲会”似有授人以柄的问题。比如,要找对象的青年男女并不出场,而是由他们的父母出场, 因而被舆论斥之为“包办相亲”,“相亲这一古老传统的复兴运动”,“现代婚姻的‘复古’”;还比如,参与相亲的父母几 乎清一色地借用商业上的通用做法,为征婚的子女制作了“广告牌”,上面写着子女的年龄、学历、职业等个人情况,大有兜 售的意味,于是媒体毫不客气地用了“推销”一词;而把“推销”与神圣的爱情和婚姻放在一起,不仅非常滑稽,也大大打了 “神圣”的折扣,因而让许多青年男女和“旁观者”难以接受。再比如,有些地方只给相亲者8分钟时间,有的地方甚至出现 “2.8分钟交流,30秒OK”的情景,不免给人以草率、轻率的感觉。尽管有媒体报道父母相亲会“据说有30%的成功 率”,但许多青年人仍然喊出“爱情得自己作主”的声音,就是对“父母相亲”这种做法持反对态度。北京有一家报纸曾报道 这样一组数字:50.5%的青年不支持这种做法;55.8%的青年认为没必要举办“父母相亲会”。

  那么,“父母相亲会”到底让我们看到了什么呢?我以为,至少有以下两点——

  首先是两代人的婚姻观交叉在一起。

  从父母一边看,他们的年龄一般都在50岁以上,他们大多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比较深,婚姻观念比较传统,认为“男 大当婚,女大当嫁”是天经地义的,认为自己对儿女的婚姻大事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出现“父母相亲会”毫不为奇。

  但是,从年轻人一边看,由于他们出生、成长在改革开放年代,接受了一系列的新思想、新观念,尤其在爱情、婚姻 问题上,有着与父母一代人完全不同的想法和追求,他们向往爱情与婚姻,只要认为适合,值得自己所爱,就会大胆地跨出去 ;倘若没有合适的,没有自己真正的所爱,宁愿暂时没有,也不会急于求成,或者降格以求,因而出现越来越大的未婚大龄群 体是正常的,他们不赞成“父母相亲会”也在情理之中。

  其次是当今年轻人的择偶范围趋小、择偶机会趋少。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我作过一个关于“高比例同窗恋”调查,发现当时的青年人在同单位、同部门恋爱、结婚的 占有较大比例,如:某厂15年间同单位结婚对数占同期结婚数的34.9%;某区环卫所5年内有554人结婚,而同单位 结婚的有182人(91对),占三分之一。现在由于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尤其是业内竞争的白热化,许多职业青年不得不把 太多的精力和时间用于工作,不得不回到“家——单位”两点一线的老路上去,这就导致不少青年人社交圈不断缩小,以致无 暇顾及也无法顾及自己的婚姻大事。

  另一方面,随着高学历、高职务、高收入青年人群的出现,不仅加大了他们自身的择偶筹码,同时也吓走了不少患有 婚姻“恐高症”的青年,使自己陷入“孤芳自赏”的尴尬境地,从而改变了“皇帝的女儿不愁嫁”那句老话。

  再一方面,不少单位(主要是外资企业)有一条“不准在本单位谈恋爱”的规定,致使一些年轻人即便身边有值得自 己动心、值得自己去追求的异性,但为了从业需要,也只好按兵不动、割舍爱恋。

  说这些,只是想说明一点,不要一味否定“父母相亲会”。

  相关专题:民主与法制时报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