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特别报道:江西老表相当期待(一)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3日12:09 江西商报社

  特别报道:江西老表相当期待(一)

  期待平价医院再多点

  

特别报道:江西老表相当期待(一)

  一直以来,看病难、看病贵成了老百姓最头疼的难题

  一直以来看病难、看病贵成了百姓最头疼的难题。据统计说,全国约48.9%的居民有病不就医,29.6%的应住院而不住院,而且一个“500万天价医疗费”的玄乎事儿,更是让百姓失去了信心。

  令人兴奋的消息总是有的,在我省今年的两会期间,不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就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办法。另外

卫生部部长高强在新年伊始提出,公立医院要公益不逐利,要控制公立医院特殊服务,建立医疗救助基金,不许见死不救,同时要求各地建立平价医院或平价病房。

  邻居小王的孩子今年4岁,由于体质较差,经常感冒、发烧或拉肚子。每次去医院看病,检查、化验、排队、交费等等,少则一二百元,多则五六百元,而且一去医院就得多半天,还得向单位请假,每个月被扣工资。所以她常常向我诉苦:“没啥别没钱,有啥别有病,现在是得病容易看病难呀!”

  可是,人食五谷杂粮,不可能不生病,一提起看病,谁都头疼,不仅要排各种各样的队,做各种各样的检查,交各种各样的费,而且小病能给你看大了。所以,有些人得了病不去医院看病硬扛着。

  据卫生部公布的第三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约有48.9%的居民有病不就医,29.6%应住院而不住院。对此现象,卫生部部长高强分析原因有五:一是医疗资源总体不足;二是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三是医疗保障覆盖面太小;四是医疗费用上涨过快;五是政府投入不足。这五大因素导致老百姓看病难问题日益突出。

  看病难之一:

  医疗费用上涨过快

  据卫生部统计数据显示,近八年来,全国人均门诊和住院费用平均每年分别增长13%和11%,大大高于人均收入增长幅度。据统计,全国医院平均门诊费用持续增长,药费比重下降,检查治疗费比重上升。卫生部门综合医院平均门诊费用从1999年的79.00元增长到2003年的108.20元,年均增长8.2%。其中:药费年均增长5.7%、检查治疗费年均增长20.9%。2003年卫生部门综合医院门诊病人医疗费中,药费比重占55%,检查治疗费占28%。观之我省,各地市、县医院人均门诊费和住院费逐年都有较大幅度上升,群众人均医疗费用支出增长速度大大高于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同期增长比例2到3倍。

  专家把脉

  症状:药械费和检查费难以承受

  诊断:以药养医等现存体制以及举证责任倒置、实施临床路径的压力

  民进省委会的政协委员在提案中提出,

药价虚高,药品和医用器材生产流通秩序混乱,公立医院在“以药养医”补偿机制下,公益性质淡化,在享受免税和政府补贴的同时追求利润最大化,药厂、药品销售公司、医院在利益驱动下形成利益链,药品、医疗器械“高进价-高折扣-高利润-高处方价”销售流程中,伴随着药厂价格垄断、医院药品暴利、医生滥开“大处方”、乱开检查单后面存在的商业贿赂,直接导致“政府不断出面降低药价,百姓医药费支出节节攀升看不起病”的现象司空见惯。

  处方一:加快实行医药分离

  民革省委会认为,药价虚高一直是困扰人们的一件大事,为此我省各级政府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效果不佳。药品流通有两个渠道:市场和医院。现从医院渠道,提出加大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力度,加快实行医药分离的建议。建议我省分三步推进医药分离工作:第一步实行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收支两条线”;第二步将医院药房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法人经营机构,仍由医院代管;第三步彻底实行医药分业管理。

  处方二:建立平价医院

  政协委员吴亦丰建议,在我国目前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正步履维艰,各种矛盾交织,难以很快改变看病贵局面的条件下,适时建立平价医院(非盈利医院),以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人就医问题。他建议我省在每个市、县(区)都由政府挑选确立一所平价医院。其实政府对医院的投入包括设施,医疗配置,人员的工资等等。政府在这家医院的运营中实行收上缴,亏损补偿机制,避免医院以盈利为目的提高收费。该医院应是社会福利性为产,做公益主导宣传,让老百姓敢来看病,踏实看病,能看好病。

  看病难之二:

  医疗资源不足、分布不均

  目前,我国医疗资源总体不足。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但医疗卫生资源仅占世界的2%,其中还有不少医疗资源水平不高,人民群众不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对此,国家将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促进公益性卫生机构的改革与发展,以解决我国目前医疗资源不足的现状。另外,我国医疗资源的配置分布也不均衡,80%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20%在较富裕的农村,贫困农村及偏远山区基本没有医院,更别说先进的医疗资源了,农民缺医少药的状况还没有得到真正的改变。

  专家把脉

  症状: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社区医院门可罗雀

  诊断:医疗需求的趋高性

  许多政协委员表示,医疗需求不像住房、吃穿这种一般消费可以量力而行,医疗需求的趋高性决定了一旦生病,穷人哪怕是借钱也要去大医院找好医生看病,而医疗技术的不可复制性决定了优良的医疗技术服务总是稀缺资源。事实上,即便在医学技术非常发达的西方国家医院也分三六九等,住院、手术、影像学检查都是需要预约排队的,甚至还要等待很长时间。

  处方:合理配置技术资源

  委员们提出,坚持优先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方针,加快各地市城市社区卫生发展,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逐步扩大区域覆盖范围,使群众的多发病、常见病能得到更快捷、更方便的医疗卫生服务。积极支持各地市把小型医院和企事业单位的卫生所(站)转办社区医疗卫生机构,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个人创办社区医疗卫生机构。支持各地市建立市、区医院对口指导援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制度,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首诊制试点,推行“双向转诊”机制,促进社区卫生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全省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大各级政府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尽快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模式,制订发展计划,有目标地投入资金,逐步改变全省农村卫生院发展滞后的现状,提高农村卫生院医务人员的待遇,保障农村第一线工作的医务人员工资和一定的福利,鼓励医学院校毕业生去农村工作,改变农村医疗卫生事业长期落后的面貌。

  看病难之三

  医疗保障覆盖面太小

  目前,我国社会统筹类的

医疗保险和商业性的医疗保险是居民医疗保险的最主要来源,另有少量居民享有民政救济性质的医疗救助。据调查,在我国城镇居民中,有44.8%的居民没有任何医疗保险。虽然这个数字每年都有所下降,但是,医疗保险的覆盖率仍然处在很低水平,特别是在人口众多而相对贫困的广大农村地区,高达79.1%的农村居民没有任何医疗保险,这部分群体一旦生病,所有的医疗费用均需自己承担。

  专家把脉

  症状:医疗保险远未达到“广覆盖”

  诊断:医保体系不适应现阶段城市医保需求,农村卫生网已经“网破线断”

  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的万丽玲医生说,在计划经济年代,农村医疗合作制为新中国在世界上赢得了美誉,虽然当时的经济条件还很落后,但是保障了农民不出村就能完成简单的打针、吃药等需求。近年来,农村医疗合作制度受到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由于地方财政不再拨付经费,致使这一医疗体系在很多地方早已消亡,甚至包括乡镇一级的卫生院不少也由于医疗器械装备条件太差,缺乏高水平的技术人员,陷入了入不敷出、难以为继的瘫痪境地。

  处方一:医保体制应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

  万丽玲指出,可以考虑将现行医保体制分解为“初级保险”与“标准保险”系统。其中,“初级保险”系统投保的费用较低,为低收入群体提供较基本的医疗保障,对于民工及流动人口还可实行更灵活的保险措施。由于这部分医疗业务工作通常不需要高级的技术与设备,因此多数可在中、基层医院完成,也可以部分缓解“看病难、看病贵” 的问题。而“标准保险”则可以保持目前实施的投保费用与保险范围。

  处方二:亟盼解决农民的医疗保障体系

  政协委员杜德胜提出,解决“三农”问题,关键一个是教育一个是医疗。现在国家经济正在高速度向前发展,但农村医疗卫生的投入却上升太慢,与之极不相称。因此,需要国家财政给予极大的倾斜和支持。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广泛参与相结合的原则,逐步建立健全全省城乡医疗卫生保障体系,扩大城乡居民医疗保险面,提高医疗保险幅度。按照国家十一五规划要求,至2010年,逐步实现城镇居民全部参保,农村居民全部纳入农村合作医疗保障体系的目标。

  处方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我省试点两年多来,解决了不少试点县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在这次“两会”中,不少人大代表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深化改革建言献策。

  据了解,2003年7月,我省在南昌、分宜、贵溪等7个县(市)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2005年又新增修水、乐平、芦溪、南丰4个试点县市。截止去年12月底,我省的11个试点县参合农民318万,参合率80.66%,累计使用基金1.34亿元。

  为进一步深化改革,省人大代表提出了不少建议和意见:

  省人大代表熊世平建议:“要进一步简化报销程序,应该实现全省信息化联网。”省人大代表聂福则我建议新型合作医疗医保起点放低一点,补助(标准)放高一点。省人大代表张和平:“要加大对农村合作医疗设施的建设,特别是农村的卫生院。”

  (本期特别报道由商报记者夏敏、吴宁、周君、付强、曾珂特别采写)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