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闹元宵还是看热闹?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3日15:36 深圳晚报

  闹元宵还是看热闹?

  专家、市民建议打造中国狂欢节还需文化整合

  

闹元宵还是看热闹?

  本报记者童俏方勤报道昨晚,深圳的元宵节尽管还是热热闹闹,然而对于许多市民来说,除了一碗汤圆,感觉“年味”逐渐散去,再也找不回旧时家家户户张灯结彩、闹花灯、猜灯谜的盛况,也找不到“闹元宵”那份酣畅淋漓的感觉。围绕拯救传统节日这一话题,专家、市民纷纷建议:深圳应做大本土民俗文章,整合全国各地习俗,将“闹元宵”打造成深圳人的“狂欢节”。

  现场:本地居民热过外来移民

  昨晚,南澳街道流光溢彩,花灯挂满了家家户户门前,巡游的花车上展演着舞龙、迎亲舞、高跷舞等;福永街道锣鼓喧天,5条醒狮欢乐起舞,万人喝彩;中英街上沙栏吓村民跳起独门绝艺鱼灯舞……而市区市民庆元宵大多属于自发。记者看到,在滨海大道的红树林公园、莲花山公园等公园,随处可见三三两两相约出门赏月的市民。

  记者了解到,深圳今年元宵节活动大体分为三类:一类是深圳本地人的传统民俗活动,一类是各社区、街道办组织的闹元宵活动,另一类是面向特定人群的活动,如锦绣中华·民俗村的“首届元宵花灯节”主要面向游客,罗湖区的元宵节活动面向外来工,而全市性的元宵节活动很少。

  尴尬:外来移民难融入本土民俗

  作为岭南文化的一部分,深圳在传统节日节日中有许多独特的本土民俗。遗憾的是,这些民俗活动往往带有自娱自乐的性质,让普通市民很难参与其中。金先生非常喜欢舞龙舞狮表演,可在元宵节却很难在市区看到类似的表演;刘小姐来深圳6年了,早就听说下沙的大盆菜盛况空前,渔二村的开丁茶热闹非凡,可她不知道这些民俗活动欢不欢迎外来移民的参与?一位记者说,虽然当地人非常热情,邀请记者到家里做客,但记者仍然感觉到一种隔膜,总有一种“看热闹”的感觉。记者发现,此类民俗活动多是宗族活动,是当地原住民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过年习俗,外地移民就算参与其中,也很难与当地人一起享受民俗带来的快乐。

  对此,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为理认为,这表明深圳文化还没有形成城市的文化认同,本土文化与移民文化的隔阂意味着深圳文化出现的断层,两者之间的冲突融合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要消除这种隔膜,必须注重对本土民俗文化的发掘和培育,进而包装和推广,吸引外来移民的参与,增强本土民俗文化的开放性与兼容性。

  献计:打造为深圳人的狂欢节

  “应该将元宵节打造为深圳人的狂欢节!”市民陈先生表示。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乌丙安近日指出,传承了两千多年的“闹”元宵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狂欢节”。赏月观灯、竞猜灯谜、大耍“百戏”,讲究的是走出家门普天同乐,是各民俗节日中惟一以“闹”(欢乐热闹)为核心内容的。

  市民潘小姐建议,政府应组织一些有深圳地方特色的传统节庆活动,或结合移民城市特点,组织整合各地元宵节习俗的活动,并将这些传统活动推陈出新,使其更具参与性和时代感。

  市文化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已经开始酝酿打造深圳的民俗节庆。该负责人认为,深圳是一个移民城市,完全可以将我市民俗文化资源整合,以公开招标的形式,采取社会化运作的模式进行运作。“洪湖公园、荔枝公园都搞过元宵节灯会,最后发现亏损严重,因此如何包装运作,如何通过宣传吸引更多的市民参与,是以后的节庆活动要解决的问题。”该负责人表示,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协作,共同打造元宵节及其他民俗节庆。

  南澳:花车巡游带来万人空巷效应

  特区市民融入本土文化还需时日

  本报记者董谦报道南澳街道为了今年的“闹元宵”可是不惜工夫:盛大的8台花车巡游;以舞龙、腰鼓、迎亲舞、舞狮、高跷舞、威风锣鼓等各类具有南澳特色的民族民间艺术形式为主题的民间艺术展演,其演员阵容将近600人;挂满了海滨广场和海滨大道和每家每户元宵花灯,到了晚间溢彩流光,胜似人间不夜天,从“华夏第一灯市”四川自贡请来的20多个扎灯高手忙乎了足足1个月,大大小小的组灯40余个,费用多则万余元,小的也有两三千元。

  昨天的气氛也确是欢腾,锣鼓喧天,万人空巷,上至白眉下到稚儿,无不兴致盎然。一片文明和谐景象,南澳街道的苦心没有白费。

  这场“盛宴”所呈现的是区别于城市文化的另一种文化特质,脱胎于渔民文化和客家文化的南澳文化形态,是最能代表深圳本土特色的文化之根。像逢大年初二南澳的传统民间活动“舞草龙”,渔民祈福禳灾,朝海尽舞,相传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这无疑是否定“深圳文化沙漠说”的有力例证。

  事实上,包括南澳街道在内的整个大鹏半岛的文化内涵,都是值得深圳人骄傲的。1981年考古工作者发掘的大鹏咸头岭新石器时代中期沙丘遗址,被认为是环珠江口地区的同一时期遗址代表,“咸头岭文化”将人类在深圳的活动上溯到了距今6000年前。“深圳”起源的大鹏所城,是中国沿海所城之最,明清两朝岭南重要的海防军事城堡。除了建筑体系外,大鹏所城还为深圳保留了两项特殊的民俗风情—“大鹏凉帽”和“大鹏军语”。

  大鹏半岛已经成为了“深圳最后一块处女地”,其文化特质也一脉相承而无断绝。除了悉心维护之外,我们更要发扬光大。深圳文化的弊病在于,移民后各地的文化源之间以及和本土的文化源之间缺乏沟通交融,也随之产生了深圳文化“没有根”的错误认识。因此,深圳不是没有文化,而是缺少文化整合。

  同样在南澳,“闹元宵”的几乎都是大鹏半岛的原居民。什么时候特区的居民也能想着去看一看波光水影、灯景浑然的美景,他们也想走到南澳,开始寻找一个自然和快乐的属于每一个深圳人的人文家园,那样民俗节庆就有了生存空间了。

  下沙:大盆盛宴没有如期举行

  传统年俗也要走向商业化运作

  本报记者汪仕林报道正月十五吃大盆菜是福田区许多地方的本土年俗,尤以下沙为甚,一度创造了宴会席数和人数两项吉尼斯世界纪录。但是今年元宵节下沙的大盆盛宴没有如期举行,令许多市民心存疑惑。有的市民对大盆菜文化提出了一系列看法和建议,希望把原来自娱自乐的封闭年俗办得更有开放性,进行商业化运作。

  大盆菜年俗已经有700多年历史。相传南宋末年,元兵挥兵南下,宋帝仓皇南走,一行人逃到香港九龙一带。当地村民慌忙通知左邻右舍,于是各家各户就把残菜剩饭拿出来招呼饥寒交迫的宋军。一盆盆百家菜,竟香气四溢,令饥肠辘辘的宋军饱食一顿。宋帝吃盆菜的故事,慢慢演变成一种风俗。1994年下沙村恢复了正月十五闹元宵吃“盆菜”的传统,全村老少欢聚一堂,舞龙醒狮,唱家乡戏,尤其是旅居海外的下沙籍同胞纷纷返乡,探亲祭祖,与家乡父老同吃团圆的大盆菜。2002年元宵节,下沙村举办的“大盆菜”用料52吨,动用1000多名厨师和服务员,以150口大铁锅烹饪,摆开3800席,宴请6万海内外宾客,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派专员到现场确认,下沙大盆菜正式载入吉尼斯纪录大全。

  那么为什么具有700多年历史文化、创造吉尼斯纪录的大盆菜今年如此冷清呢?记者采访了下沙股份公司董事长黄英超。据黄英超介绍,现在许多地方都有大盆菜,但是真正的大盆菜烹饪十分考究,由鸡、鸭、鱼、蚝、腐竹、萝卜、香菇、猪肉等12种原料,用大锅分别煎炸烧煮焖卤,然后装到一个大盆里,一层一道菜,一菜一种味。一般做成这盆菜要耗时5天。黄英超说,在乾隆下江南时把盆菜称之为“百鸟归巢”也是有道理的,到深圳就要吃大盆菜。

  黄英超说,大盆菜民俗文化在海内外影响很大,实际上成为海外游子“百鸟归巢”,海内外同胞欢聚一堂交流的载体。至于大盆盛宴的成本问题,黄董事长说,以前一般是每家每户收取300元,然后由股份公司补贴一部分,总成本在200万元左右,是可以接受的。他提出要把这种文化传统保存下去并发扬光大,还有赖于各方面的支持。

  对于把大盆菜年俗传承下去,一些市民和游客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一位王先生认为,深圳是个移民城市,来自全国各地的人都有,有的口味偏淡,有的喜欢吃辣,他建议是否可以多做几种大盆菜,适应各方面的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最爱”。一位吴先生是来自内地的游客,他建议把大盆菜纳入旅游项目开发,无论是旅游团队,还是慕名品尝的人可以提前订制。还有很多人提议,可以借鉴商业化运作,提高大盆菜文化的开放性,在下沙、上沙、沙咀、沙尾、新洲、石厦等一些有吃大盆菜风俗的城中村里,大家每年轮流承办大盆菜文化节,让更多的市民和游客参与进来;经贸、旅游、文化等部门要把大盆菜文化作为一种课题来研究,将大盆菜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地挖掘、整理和保护,提升文化品位和品牌价值,通过多种方式才能把具有悠久历史的大盆菜文化更加发扬光大。

  福永:5头醒狮大展风采

  青年人不爱麻将爱舞狮

  本报记者龚江南通讯员喻敏报道昨天上午9时,宝安区福永街道万福广场锣鼓喧天,一年一度的元宵“福永舞狮”在这里热闹上演,5条神采奕奕的醒狮展转腾挪,欢乐起舞。上万名来自福永各社区、企业的群众,在这里度过了一个欢乐的元宵节。

  福永是我市历史悠久的名镇,其风俗活动源远流长且种类繁多,其中以划龙舟、舞龙狮和唱大戏为主。从清朝嘉庆年间起,这三种主要的风俗一直流传且年年盛行。现全镇共有6支舞狮队,每队都有四五十人,十几个狮头,鼓乐齐全,并且每支舞狮队都有大量的拥趸和狮迷。每逢舞狮比赛,助威声、叫好声震撼天地,场面极为喧闹。福永的舞狮属于“南狮”,它额高而窄,眼大而能转动,口阔、背宽、鼻塌、面颊饱满,牙齿能隐能露,集观赏性、艺术性竞技性为一体,具有强烈吉祥、喜庆色彩和气氛渲染能力。昨天,福永街道的塘尾、怀德、白石厦、桥头、福永5个社区居委会的5头醒狮齐聚万福广场,大展风采。其实,在宝安,像这样的舞狮场面,到处可以看到。醒狮队的“掌门人”告诉记者:舞狮已经成为一种民间文化,我们都希望这种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现在的青少年也很喜欢舞狮,本地的青少年都不打麻将,只要我一叫,都来舞狮了。

  醒狮舞起来,那股热闹劲自不待说,但似乎就是不如洋节,缺少了点意味绵长的感觉。福永一位从事文化工作的先生向记者分析说,舞狮是一种以观赏为主的文化活动,而情人节买花送巧克力等是个体行为为主的节庆活动。因此,舞狮缺乏群众参与性,群众对它主要是观赏,似乎热闹一过就什么也没了。实际上,中国人并没有放弃舞狮这种传统闹元宵的活动,比如说今天到场的这些群众,都是自发来的,而且他们欣赏舞狮的快乐也是发自内心的,福永在元宵节开展舞狮活动已经多年了,每年都吸引了上万人来观看,说明群众还是喜欢的。所以很难说他们更喜欢舞狮还是喜欢过情人节,因为这是两种不同风格的文化。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