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十一五”煤炭产量自减亿吨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4日03:54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 |||||||||
本报讯(记者张玺)内蒙古自治区日前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10年全区煤炭目标产量为4亿吨。这一数据比此前相关文件中统一的“口径”少了整整1亿吨。内蒙古工业办公室主任牙萨宁表示,调低规划产量主要考虑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煤炭工业的科学发展,没有必要不顾实际地单纯追求产量第一,“质量冠军比数量冠军更具含金量”。 2005年初,内蒙古曾提出到“十一五”期末全区煤炭产量达到5亿吨,有望超过山西
事实上,作为全国煤炭储量第二大省区和国家能源开发重点地区,近年来内蒙古一直在追求煤炭产量的快速增长和在全国的产量位次。2001年总产量0.89亿吨,居第4位;2002年总产量1.15亿吨,居第3位;2003年总产量1.5亿吨,仅次于山西省。2005年总产量达到2.6亿吨。 然而,单纯的产量增加并不总是意味着经济效益和工业水平的提高,反而可能导致社会、生态等一系列的发展难题。内蒙古煤炭工业局的相关分析显示,目前内蒙古煤炭工业各种制约因素日渐凸显,主要表现在“三低一滞后”:平均生产能力和产业集中度低,竞争能力弱;安全技术装备水平低,乡镇煤矿事故频发;煤炭资源回采率低,资源浪费惊人,生态后果严重;以产权为核心的国有煤企主辅分离改革滞后。 产量“误区”使决策者猛醒。去年,内蒙古加大了煤炭资源整合及煤矿整顿力度,全区地方煤矿总量从年初的1310处减至目前的824处,另有300多处将在今年6月底前关闭。内蒙古同时规定,新建矿井的最低生产能力不得低于30万吨。另外,内蒙古还要在“十一五”期间加紧建设若干个千万吨、五千万吨、亿吨级的煤炭企业和生产基地,通过煤转电、煤化工等途径实现煤炭资源的就地转化。届时,内蒙古煤炭工业的技术水平、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将得到大幅提高。 内蒙古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有关人士认为,调低煤炭目标产量不仅仅意味着煤炭工业从“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更显示了发展理念的可喜变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