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孩子的消费支出不该“成人化”(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4日14:30 海峡网-厦门晚报

  聚焦两会 关注民生

  农工党厦门市委会抽样调查显示:厦门近四成中小学生控制不住花钱

  西装小外套600多元、衬衫200多元、牛仔裤150多元、鞋子168元。春节前,正在读初三的阿木在妈妈的带领下,在厦门某大商场花1300多元购齐了新装。

  这几年,厦门中小学生手里的钱多了。但与零花钱增长速度不相称的是,一方面,他们的理财意识并没有提高,普遍缺乏正确的消费观;另一方面,很多家长苦恼于如何引导中小学生正确花钱。

  在今天开幕的市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上,农工党厦门市委会拟向大会提交“加强中小学生消费教育,培养健康理性的消费观”的提案,呼吁把对青少年的消费教育纳入学校基础教育中,让家长、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青少年的消费教育。

  记者采访

  

  曾经一天花出300多元

  阿木说,这次春节的新衣服,是妈妈主动给买的,其实平常妈妈给零花钱很吝啬,包括手机话费在内每月零花钱也就100元左右。

  不过,阿木有一些能自己支配的钱,例如每年1000元左右的压岁钱、爸爸每次从外地回厦门时额外给的两三百元、逢年过节时长辈给的零花钱。

  这些钱阿木主要花在这几个方面:书本、卧室装饰品、妈妈不让买的服饰、和同学逛街时的零嘴。阿木也不知道为什么跟同学逛一趟街,钱就哗啦啦地不见了。最多的一次,她一天花了300多元。

  因为怕妈妈批评,每次阿木买了饰品后,就装在大书包里,偷偷摸摸转移到自己房间藏起来,等到觉得妈妈不会注意了,才摆出来。但很多时候,饰品刚拿回家,她就后悔了,有时是觉得和房间风格不配,有时则觉得根本没有摆在店里那么好看。

  对于妈妈的省钱教育,阿木十分理解,但钱包里有钱了,周末出门时就会控制不住花钱的欲望。小学五年级时她曾经上过理财夏令营,有那么一小阵子变得爱存钱,那年回老家过春节时,还给爷爷奶奶包大红包呢。不过上了初中后,钱就存不住啦。另外,阿木也曾经只带5元逛街,强迫自己对喜欢的东西光看不买,心情一样愉快,但这种体验只坚持了一次。

  彩妆、时尚用品不乏学生消费

  上周日,记者到世贸商城转了一圈,发现逛商场的人群中,穿着校服或年纪看起来16岁以下的学生群体还不少。在某卡通饰品挂饰专柜,两个看起来十三四岁左右的女生正在叽叽喳喳地选购挂饰。她们涂着黑色的睫毛膏、粉红色的唇彩,一个女生腕上带着时尚的皮质手链,另一个则带着swatch手表。几分钟后,两位女生分别买下了8元和12元的手机挂饰。

  该专柜的销售小姐说,几乎每天都有几单学生的生意,而到了周末,来消费的学生还会更多。商场内某彩装品牌专柜的销售人员也说,学生中选购她们这一品牌彩妆的,以初中女生居多。有一次,一个女生一下子买了5款产品,花了200多元,掏钱时看起来很爽快。

  阿木花在彩妆上的钱非常少,不过她向记者证实,有一次她亲眼看到,同班一个女生将自己用的“美宝莲”全套彩妆带到了学校,从隐形粉底液、眼影、睫毛膏到唇彩、卸装水,10多种产品一应俱全,看起来得花几百元。

  

孩子的消费支出不该“成人化”(图)

  湖明小学学生在大型超市进行社会实践,接受消费教育。 刘东华 摄

  调研分析

  

  消费差距大 支出太随意

  农工党厦门市委会科技教育工作委员会课题组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选择外国语中学、华侨中学、同安一中、翔安一中等6所具有代表性的中小学校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发出调查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81份,范围涵盖重点中学、普通中学;小学、初中、高中;岛内学校、岛外学校。

  课题组成员、农工党厦门市委会机关工作人员杨军说,中小学生的消费观念正趋于科学化、健康化,但涉及具体的消费行为却带有较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观念上的理性与行为上的盲目形成较大反差,主要有3个方面的问题:

  多数学生花钱没计划

  根据调查结果,中小学生存钱目的不明确,多数没有长远规划。42%的学生回答存钱目的为:购书、购物、买喜欢的东西、游玩、不时之需、备用、看以后需求、尚无计划、无目的等等,缺乏消费计划。

  对“在你所热衷的东西方面,会不会控制不住花钱?”这个问题,37.7%的学生选择“控制不住”,21.4%的学生选择“不清楚”。很多学生不是根据需要和承受能力决定消费行为,而是盲目赶时髦、讲攀比、重复消费,高档消费也不鲜见。

  思明区六年级学生娟娟说,她每天的零花钱为10元,主要花在买小饰物和饮料上。

  娟娟的班主任李老师认为,盲目的消费行为既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也极大地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之间消费差距比较大

  根据调查,学生之间消费差距悬殊:岛内岛外差距明显,同班学生差距明显。17.8%的学生没有固定零花钱,18.9%的学生每月零花钱在100元以上;岛内中学生手机拥有率为77.9%,岛外仅为19.2%。

  杨军分析说,消费差距的拉大给校园带来了不稳定因素,例如,孩子变得喜欢攀比。

  在金尚中学当了3年班主任的沈老师说,班里一个同学有MP3,过不多久,有MP3的同学就多了起来;一个同学穿上了新款的阿迪达斯运动鞋,过几天,类似价格甚至更豪华的运动鞋就出现了。对于攀比现象,学校和老师经常会提醒,但很多时候,只要孩子学习好,家长就会满足孩子的要求。

  “物质消费”太多“精神消费”偏少

  此次调查显示,中小学生消费项目比以前增多了,主要为:文具书刊、体育用品、衣物饰品、文化娱乐、聚会游玩、赠送礼物、手机上网、零食花销、集邮收藏等等。

  在学生的消费结构中,“物质消费”占有优势,“精神消费”相对薄弱。学生家庭中没有订阅任何报纸的占34.77%,没有订阅任何杂志的占42.41%。消费呈现成人化趋势,人情消费增多,庆贺生日和节假日的礼物往来最具普遍性和代表性。

  六成多家长不过问孩子消费

  ■ 近8成学生认为学校很少或基本没有消费教育

  79.7%的学生认为学校很少或基本没有进行消费教育。尽管政治经济学课程涉及生产、消费、价值规律等知识,但多为抽象理论,很少联系现实生活,缺乏操作性,对学生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影响不大,不能有效地教育引导。同时,存在把消费教育简单化、把消费教育等同于节约教育或花钱教育的现象。

  ■ 6成多家长很少或者不过问孩子消费

  自己穿29元一件的T恤,却给女儿钱让她买188元一件的名牌衣服。在世贸商城,记者遇到了这样一位家长──陈女士。和大多数家长一样,陈女士认为“再苦再穷不能苦孩子”。

  金尚中学的沈老师也发现,有一小部分学生,一天喝饮料三四瓶,家长并没有约束。

  家长们的“放任”,直接助长了孩子花钱大手大脚的习惯和毛病。

  调查显示:63.3%的家长很少过问或者不过问孩子消费,甚至鼓励花钱。家长的某些不良消费习惯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据统计,在家庭消费中,未成年的消费量几乎占二分之一,但是59.1%学生认为与父母相比自己的消费水平偏低,反映出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懂得量入而出,对父母的辛苦工作认识不够。

  ■ 社会风气助长中小学生人情消费之风

  高一学生小雷2月11日过生日,在江头一家饭店宴请8个同学,还开了几瓶档次较高的啤酒,总共花了530多元。同学们提出AA制,小雷谢绝了,因为爸爸给的钱足够付了。当场就有3位同学向小雷表示:下次他们请客!

  调研发现,中小学生的“人情消费”之风,与整个社会的风气分不开。中小学生由于缺少必要的生活知识,只是简单地模仿成人,容易出现畸形的人情消费。各种媒体上某些广告的泛滥,也在一定程度上催化了“人情消费”、“超前消费”、“奢侈消费”。商家的促销方式和广告内容有待规范。

  应对策略

  

  全方位进行中小学生消费教育

  面对中小学生的消费现状及消费教育的误区,农工党厦门市委会提出建议:将消费教育纳入学校基础教育、素质教育中,列入各级学校的教学计划中,建立完整的消费教育网络和教育体系;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全方位参与消费教育,学校尤其要发挥主导作用。

  学校

  

  进行理财教育或开发校本课程

  学校可以把消费教育列入学校德育体系中,有能力的学校,还可以开发青少年消费校本课程。

  寒暑假、节日前夕召开主题班会重点教育,并可以邀请银行工作人员向学生普及存储知识,进行理财专题教育。

  学生对于时尚品牌、基本生活用品、生活费用的额度等主要消费内容都具有从众心理。因此,要注重塑造和强化学生良好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行为,杜绝盲目攀比,培养学生良好的消费习惯。

  注意教师的言传身教,引导学生采用节俭、高雅、有意义的方式和同学、朋友交往。

  

孩子的消费支出不该“成人化”(图)

  就消费观念等问题,老师细心辅导学生。 刘东华 摄

  社会

  

  引导孩子体验买卖供求关系

  在能力和机会可行的情况下,开辟社会实践基地,鼓励中学生参加自力更生和勤工俭学活动等,通过消费体验生活。

  进行消费教育必须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可以开展与岛外及边远、贫困地区的小朋友“手拉手”献爱心活动,让同学们到贫困地区小朋友家中做客,与他们一起学习、劳动,体会生活。

  充分利用学校周围的环境条件,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参与消费活动,在消费实践中培养消费技巧。如举办学生模拟贸易节,为学生提供消费实践的平台,体验买卖供求关系等。

  利用节假日去商场、超市、展销会了解情况,零距离观察社会的消费现象。鼓励学生在亲友的帮助下购买自己的生活用品和家庭物品等。通过实际锻炼,可使学生逐步了解和掌握有关商品的质地、款式、价格等知识、技能,从而提高学生实际的生活能力。

  家庭

  

  家长先给自己上堂课

  家庭要协助孩子拟订消费计划并正确执行,让孩子养成精打细算的良好习惯。可以适当鼓励孩子参与家庭消费决策,发挥其消费自主性。

  可以让孩子养成储蓄观念,由家长帮孩子在银行开设存款账户,合理使用积蓄。家长除了供给孩子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外,有些消费让孩子用自己的积蓄开支,使他认识到储蓄的意义,这样才能培养他们有计划管理金钱的能力。见习记者 郭秀萍(来源:厦门晚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