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上高速安全意识最重要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4日15:37 深圳晚报

  深圳有车一族越来越多,自驾游成为一种新时尚

  上高速安全意识最重要

  随着深圳有车一族越来越多,自驾游成为一种新时尚。在春节前,深圳市假日办的一项调查显示,在今年春节有意出游的市民中,选择自驾车出游的占41.5%,比去年同期增
加了6.1%,比2004年同期增加了12.4%。而自驾出游,汽车大部分时间是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在大多数驾驶员心中,高速公路路面平坦、路况简单、车速高,比在闹市开车省心得多,但实际上,高速公路由于交通流量大,车辆行驶速度快,惯性冲击力大,遇到紧急情况时车辆难以控制,一旦发生事故,往往是车毁人亡。

  那么,在高速公路上行车应遵守哪些交通法规、行驶中应注意哪些问题、遇到事故应如何处理?为此,记者特意走访了深圳交警局。

  警告标志随车携带

  交警局事故处理科副科长罗宏伟告诉记者,不少驾驶员缺乏最基本的安全驾驶常识。在我们处理的交通故事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司机的无知无畏、疏忽大意和侥幸心理造成的,而这些车祸本来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在高速公路上,由于车辆的原因(爆胎、制动失效、不良等)、驾驶员的原因(疲劳驾驶、措施不当等)往往容易发生单方车辆事故。一旦车辆在高速公路上发生故障,有些司机就开始惊惶失措,忘记了最基本的安全防范措施,这样很容易导致二次事故的发生。罗宏伟说,在以往的检查中发现,差不多有60%的司机在单方事故时,没有在安全距离外摆放警告标志,有些车辆根本就没有带着警告牌,用几根树枝或者一个纸箱放在来车方向几十米处,根本起不到警示的作用。

  另外,有些司机在汽车发生故障时非法占用路肩。而路肩在发生交通事故前方堵塞时供救护车、消防车和处理事故的警察车辆赶赴事故现场专用的。

  案例:2006年1月25日晚19时许,深圳惠盐高速公路35KM+600M处发生了一起恶性交通事故。一辆搭载了11名乘客的中型客车与一辆轿车发生轻微碰撞,之后两车停在主车道上,乘客仍停留在车上,司机也没有在来车方向设置任何警告标志。5分钟后,一辆大货车迎面驶来,撞上了中型客车尾部,并推撞轿车。中型客车起火燃烧,客车上8名乘客死亡,4人受伤。

  民警说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六十八条规定,机动车在高速公路上发生故障时,警告标志应当设置在故障车来车方向一百五十米以外,车上人员应当迅速转移到右侧路肩上或者应急车道内,并且迅速报警。

  新的道路交通安全法虽然取消了车辆配带警告标志的强制性规定,但是为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在上高速之前,最好在后备箱里放上一个警告牌,以防万一。另外,远行之前,车上应该准备备用轮胎和简单工具。车辆一旦发生故障,车上人员应第一时间转移至安全地带。

  保持车距均速行驶

  “超速行驶和没有保持安全车距,是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两大罪魁。”罗宏伟说,“差不多有70%的高速公路车祸都是由这两个原因造成的。”

  追尾事故是高速公路上比较常见的交通事故,而且往往是群死群伤的恶性交通事故。追尾的发生与很多因素有关,如车的制动性能不良,车速过快,前方车辆慢行或者紧急停车、视线情况、天气情况不佳及驾驶员注意力不集中、打瞌睡等,但是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没有同前车保持好安全行车间距。

  另外,驾驶员的视野与车速密切相关。车速越快,视野就越小,注意点向远伸展。周围景物就难以看清,车速为40公里/小时,视野为100度;车速为70公里/小时时,视野为65度,车速为100公路/小时时,视野仅为40度。超速行驶往往会让驾驶员做出错误的估计和判断。

  案例:2004年4月12日,司机姜某驾驶一辆轿车由南往北方向行驶至广深高速公路82KM+700M处时,车辆与路中隔离带相刮后失控碰撞右侧护栏后侧翻。造成小轿车及护栏损坏、乘客邓坚当场死亡、乘客吕廷江受伤的重大交通事故。从现场来看,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司机姜某超速行驶。车辆刹车印长达40多米,撞毁右侧护栏37米。

  民警说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七十八条规定,高速公路应当标明车道的行驶速度,最高车速不得超过每小时120公里,最低车速不得低于每小时60公里。

  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八十条规定,机动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车速超过每小时100公里时,应当与同车道前车保持100米以上的距离,车速低于每小时100公里时,与同车道前车距离可以适当缩短,但最小距离不得少于50米。

  正常状态的驾驶员当发现前方有异常情况的时候,通过视觉(眼睛)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大脑)再由其做出本能反应时间为0.75秒;肢体动作(踩刹车)时间为0.20秒;刹车制动板传导给车轮刹车系统车产生实际制动效能的时间为0.30秒,也就是说从驾驶员发现情况到车辆开始刹车的时间一共是1.25秒。以车速每小时100公里(每秒27.8米)计算,1.25秒实际行驶距离为35米。一般情况下,没有ABS的车辆刹车距离为55米左右,有该系统的车辆则为40米左右。这样驾驶员从发现异常情况到车辆完全制动静止的距离大约为75米到90米左右。所以,在高速公路上行车,保持安全车距就是保持安全。另外,超低速行驶也会影响到他人对车距的判断。

  开车4小时休息20分

  驾车远游,难免长时间驾车,而疲劳驾驶则是行车大忌。疲劳对驾驶员的危害可与酒精相比,18小时不睡觉相当于半醉,24小时不睡觉则相当于大醉了。

  大部分车祸是在夜里零点至6点和白天13点至16点行车时,由于驾驶员昏昏欲睡造成的。驾驶员在这两个时间段必须倍加小心,要适时做些消除疲劳的运动,洗洗手和脸也有提神作用。当然最好的办法还是立即停车休息。长途旅行,一辆车上最好有两个司机,轮着开。

  案例:2004年1月31日,司机陈某驾驶一辆大客车由北往南方向行驶,途径广深高速公路南行新桥出口匝道处时,因疲劳驾驶、制动不良、措施不当,致车辆碰撞天桥水泥护栏后失控坠落至桥底着火烧毁,造成该车报废,4人死亡,3人重伤,20人轻伤的特大交通事故。事后经过调查,证实司机陈某出事当天,连续驾车8小时,行程380公里,中途无休息。

  民警说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六十二条规定不得连续驾驶机动车超过4小时未停车休息或者停止休息少于20分钟。

  开长途车容易犯困,一旦瞬间睡着后果不堪设想。德国联邦道路交通部门的统计显示,在德国每5起交通事故就有一起是因为疲劳驾驶引发的,此类交通事故造成的损失每年高达50亿欧元。在行车中,为防止放松警惕性,应当给驾驶室通通风、降低驾驶室温度、适度地听听音乐,过段时间下车在路边放松一下自己,眼睛不要老盯着公路的中心线,必须与其他车辆之间保持安全距离。另外,同车人员不要自顾自睡觉,应该帮助司机看路,跟他聊天提神。

  行话

  回炉

  要叫起真来,绝大部分司机该“回炉”!提到上高速公路,提到高速公路那一桩桩让人不堪回首的惨剧,交警们不得不说上这么一句大实话。

  “回炉”,就是要把路面的司机再送到课堂上去,让他们重新学习如何安全驾驶。

  一说这话,很多人可能跳起来反对。大凡摸了一年方向盘的驾驶员,都觉得自己可以应付自如,而开车年头多一些的老司机就更觉得自己是“老油条”了,“怎么敢说我不会开车?!”

  那么,你知道上高速公路前该对车辆进行那些方面的检查,准备那些必备安全设施?

  你知道你车上的事故警示牌在哪里吗,你知道怎么把它撑开吗?一旦有故障或事故,该把它放多远,放在左边还是右边?

  你知道如何过积水路面,如何保证过水后刹车系统继续有效吗?爆胎瞬间该作什么反应?

  你知道在高速公路遇故障或事故后,乘客该在哪儿等待安全,现场如何保护吗?

  你知道在高速公路行驶时,两车的安全距离是多少?如何安排旅程中的休息时间?万不得已时,如何保持清醒状态……

  没亲眼看过或经历过事故时,许多人对高速公路都有着十分美好的印象:路面更平更宽更直了,没有十字路口了,没有行人上路了,大家都是朝着一个方向走。天高任鸟飞,似乎一下子到了无拘无束的境地。要是有部好车,更是找到了可以“发挥一下性能,显示一下水平的好去处”。

  但速度的诱惑背后,往往隐藏着危险。没有足够的上路经验和准备上高速公路,无异于搏命。

  总之,如果您不能回答上面的那一堆问题,没有亲手处置过那些情况,上高速,请三思而行。(田语壮)

  一周行情

  一、道路交通情况

  2月3日至2月9日,我市道路共发生交通拥堵1宗,其中一级拥堵1宗。本周与上周相比,道路拥堵总数下降95%,其中一级拥堵下降94%,二级拥堵、三级拥堵下降100%。本周49%的拥堵由于交通事故、坏车等突发事件引发,51%的拥堵因为修路、车流量过大等因素导致。

  二、道路拯救情况

  共拖车1314辆,其中,违例拖车875辆,故障拖车93辆,事故拖车357辆。

  三、交通事故处理情况

  本周共发生事故3016宗,快速处置交通事故1532宗,快速处理率达到51%。

  相关链接

  高速公路 "十大杀手"

  (1)缺乏安全行车常识;

  (2)超速行驶;

  (3)保持纵向间距不够;

  (4)违章停车;

  (5)措施不当或疏忽;

  (6)疲劳驾驶;

  (7)违章变更车道;

  (8)违章装载(超长、超高、超宽、超载);

  (9)倒车、逆行、穿越中央分隔带掉头;

  (10)酒后驾车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