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创新机遇 优化创新环境 梁维燕谈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5日08:54 黑龙江日报 | |||||||||||
本报记者 郝建华
本报记者 郭俊峰 摄
梁维燕:1929年生,哈工大特种电机研究所所长、哈尔滨动力设备股份有限公司非执行董事,兼任国家机械工业局三峡装备办公室高级顾问、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三峡枢纽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成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大电机和水轮机制造工作,是我国发电工程及其设备制造领域的专家。主持的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重大技术装备一等奖。 中国工程院院士梁维燕谈如何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作为我国大电机和水轮机工程的奠基者与开拓者之一、长期在一线领导企业技术工作的梁维燕院士深刻体会到技术创新对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日前,记者就如何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问题专访了梁老。 危机感激发企业自主创新意识 记者:您怎么看待我国目前将自主创新提升到振兴国家的高度? 梁维燕:保持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都必须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来实现,这是惟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就是要树立以我为主的思想,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再创新能力,以掌握核心技术,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生产更多的产品,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 记者:如何认识我省提出的“企业是自主创新主体”这一概念? 梁维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我省提出建立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金介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更全面,是符合当今实际情况的。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决定着地区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改革开放以来,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国家为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由于外国产品进入国内市场,外商来华独资或中外合资建立企业,国内市场竞争的国际化,迫使国内企业必须依靠技术创新迅速提高产品的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性能和质量,企业才能生存与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已经形成优胜劣汰的局势。 自主创新为企业带来最佳发展机遇 记者:企业如何依靠科技创新把握机遇? 梁维燕:三峡工程水电机组是引进消化再创新的典例。长江三峡工程经过近八十年的设想,勘测、规划、科研、论证,建设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我国水电机组的发展成长史,就是企业依靠科技创新的成功范例。哈尔滨电机厂搞的葛洲坝的125MW机组,靠自己力量搞科研,产学研结合,做出产品来运转很好。从1981年投入第一台,1988年13台投入运行,都是哈尔滨做的。三峡项目真正实现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峡右岸投标也达到了有国际竞争力的水平。国家确定大力开发水电的方针,到2020年我国水电装机将达到2.9亿千瓦,每年新装机1200万千瓦以上,国内自主创新的能力提高了竞争力,能够占领市场,但国际上制造水电设备的知名企业,都在中国建立了水电设备合资企业,竞争仍十分激烈的,只有不断自主开发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发展。 记者:您认为我省企业应在哪些方面捕捉机遇? 梁维燕:国家的思路,发改委的项目,应紧紧地跟上,最突出的就是核电。现在电力紧缺,但是目前上的70%还是煤电,将来煤资源供不应求怎么办,污染不是越来越严重吗?所以现在中央提出来大力开发水电。预计到2030年,能开发的水电都开发了,这时候电力靠什么发展?将来长远发展还是核电,过去引进的大亚湾的、岭奥的核电需2200美元一千瓦,火电烧煤的也就是五六千元人民币一千瓦,降低成本还得引进消化再创新,这样一共有2000多亿元的投资,我国有黑龙江、四川、上海三个地方电力生产重要基地,我省在2000多亿元投资中至少能得到1/3。所以我觉得这些大项目要下大气力把它争来。哈电集团还是有决心来干这事的,这样才能实现更好地发展。 为企业自主创新创造环境 记者:如何尽快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梁维燕:政府要扶持引导企业成为自主创新主体。三峡工程机电设备从“六五”计划开始列入国家重大技术装备项目,每个五年计划都有科技攻关计划,由企业牵头产学研相结合组织实施。近年国家要求:大型燃气轮机和抽水蓄能机组建设项目的国际招标文件中规定,投标外商必须向中方转让技术并合作制造促成国内制造企业消化吸收。在科技攻关中给予少量研发费用支持,批准企业包括科研设备的技术改造项目,得到银行的贷款,使企业提高技术水平、研发和生产能力。中央和省、市政府引导企业按照市场发展的需求开发新产品,并给予政策上的支持。 企业需要有自主研发的能力。建设初期成立的企业都有研发部门,有各类的试验室,是企业自主研发的基地。近几年由于市场开发的需要,每年投入近千万元的科研费用,大型水电机组较好地实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受益于企业重视研发工作。应提高职工收入,向公务员和高校待遇靠拢,留住人才,这笔费用是不多的。增加研究开发投入,增加试验装置,为自主研发创造条件。 企业需要实行产学研结合。企业自己技术力量是有限的,确定开发新产品新技术的科研课题,需要寻求高校、科研院所和有关单位的合作,发挥各方的优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