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中国首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印象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5日09:26 人民政协报

  精神的“盛宴”

  本报记者朱奕

  2月12日,由文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国家民委、建设部、国家旅游局、国家宗教局、国家文物局共同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在国家博物馆隆重开幕
。这是我国政府举办的第一次全面反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的大规模重要展览。2000多项中华文化瑰宝集中亮相,让参观的观众都不禁为中华民族有如此灿烂丰富的文化遗产而叹为观止。

  聆听“瞎子阿炳”当年亲自演奏的《二泉映月》

  在“综合展厅”,一套《二泉映月》原声采录设备格外引人注目,许多观众都通过现场准备的多副耳机,亲耳聆听到并体验“瞎子阿炳”当年亲自演奏的《二泉映月》。曲折动人的琴音让人流连忘返。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二泉映月》的采录还有着一段不同寻常的故事:

  1950年8月,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杨荫浏、曹安和在无锡采访了民间乐人华彦钧(阿炳),用钢丝录音机录制了阿炳演奏的《二泉映月》等三首二胡曲和三首琵琶曲,华于当年12月病逝。而今,《二泉映月》已被公认为中国传统音乐的经典曲目。而这次采访也成为20世纪采访史上的一件大事,深刻影响着后来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整理和保护工作。

  观众李先生接受采访时说,他是江苏人,小时候就常听《二泉映月》,能听到“阿炳”亲自演奏的原声,非常亲切。同时,没有想到这中间还有这么一段佳话。

  民间剪纸大师:心里想啥就剪啥

  握剪的手上下翻飞,令人眼花缭乱,一会儿的工夫,两只耳朵上顶着牡丹花的小狗,便呈现在大伙面前。

  来自陕西安塞的民间艺人吕会琴用一手剪纸绝活博得观众阵阵喝彩。

  大家都很好奇,这么些个造型生动、构思巧妙的图案,是怎么想出来的,是不是事先画好的?

  吕会琴操着陕西话说,她都是现剪现构思,信手剪来,“心里想啥就剪啥”,所以她的所有剪纸作品,没有一样是重样的。

  她告诉记者,她出生于陕西省千阳县南寨乡阎家村,没上过学,自小跟随母亲和姥姥学习刺绣、布艺和剪纸技艺。过去可没把它当回事,后来,受到了有关部门重视才知道这还是一门艺术。这些年经常有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她山村的家,请她剪纸,有的一年来好几次。

  而今吕会琴可是名人了,她曾随中国文化交流团在法、美、德、澳等国巡回展出,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她创作的“大狮子”还被法国中国文化节选为招贴画印刷张贴呢。

  原始、本真、不事雕琢、充满想像力……这位大字不识的陕西婆姨以她“最具原生态的乡间质朴风格”打动越来越多的人。

  展厅中,还有许多类似的现场展示:年画刻印、唐卡绘制、风筝扎制、提线木偶……土得掉渣儿,却是最有魅力。

  手工制出人间最绚烂的图案

  综合展厅最显眼的地方,一架长5.6米、宽1.4米、高4米的大花楼木织机吸引了众人的眼球,织机上,两位师傅一上一下在现场演示云锦制作。

  依靠这种传统的大花楼木织机,用手工织成的南京云锦,质地坚实、图案精美、纹彩华丽、雍容华贵,被称为中国织锦工艺的“活化石”。

  在现场担任讲解的南京云锦研究所所长王宝林告诉记者,在我国古代束综提花机中,最复杂、最奇特、最完美的就是这种由南京云锦艺人于15世纪创制的云锦大花楼木织机。它的设计非常科学合理。每台织机分楼上楼下两部分,织造时,楼上拽花工根据花本要求,提起经线,就像在计算机的键盘上编程,而楼下织手则根据“程序”对织料上的花纹,妆金敷彩,抛梭织纬。一根纬线的完成,需要小纬管多次交替穿织,自由换色,工艺十分复杂,上下两人配合,一天仅能织5-6厘米,所以古人有“寸锦寸金”之说。这种织造方法最大的特点就是:一根纬线,通过多次挖花完成,配色自由,不受色种限制,相同的单位纹样,可织成不相重复的色彩,使整件产品典丽和谐。这种独特的织造技艺是目前任何现代化机器都无法实现的,只能用手工制作。

  而今云锦已成为南京的标志性“产品”,去年连战、宋楚瑜分别访问南京,江苏省向他们赠送的礼物都是云锦“金丝团龙”。

  据介绍,南京云锦,已有700多年历史,在明清十分辉煌,《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家族三代四人就曾在江宁织造局任织造大臣达65年之久,康熙皇帝六次南巡,就有五次驻跸于江宁织造局。然而,到了解放前夕,云锦却到了濒临人亡艺绝的地步,只剩4台织机,4名挑花艺人。解放后,它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和保护。1956年,周恩来总理指示:“一定要南京的同志把云锦工艺继承下来,发扬光大。”1957年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南京市云锦研究所”。

  而今,这种木织机还有30多架,手工艺人还有60多人,全在南京市云锦研究所。

  王宝林告诉记者:“这项工作太苦了,冬天不能烤火,夏天不能乘凉,坐久了臀部生疮,年轻人都不愿做。”他们正在积极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目的就是要让年轻人有历史责任感,将这项工作传承下去。

  世界上最美的梦与最古老的琴声12日晚,“成果展”还举办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专场文艺晚会”,三批入选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中国项目:昆曲艺术、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以及与蒙古人民共和国联合申报成功的蒙古族长调民歌,还有其他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名录的项目,首次联袂向观众显示。

  缠绵优美的唱腔、妩媚动人的水袖、文彩斐然的唱词……一出昆曲《惊梦》,将全场观众都带入了一个梦幻般的世界。

  许多人都是第一次领略昆曲,一下子就被舞台上的绚烂与美丽震住了。20分钟的演出,没有人出声、鼓掌,都屏住了呼吸,怕将梦惊醒了。

  “这真是人类最美的梦,如此这般的典雅、婉约,只有在昆曲中才能欣赏到。”晚会主持人也不禁惊叹。

  告别了昆曲的优美,人们立刻又被蒙古族长调民歌的壮美震撼。

  许多人第一次聆听到了“呼麦”。它又名“浩林?潮尔”,是蒙古族复音唱法潮尔(chor)的高超演唱形式,是在古代蒙古人中广为流传的一种古老的唱法,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它是一种“喉音”艺术。运用特殊的声音技巧,一人同时唱出两个声部,形成罕见的多声部形态。

  呼麦、马头琴、悠扬高亢的歌声,汇成了“天籁之声”,是那般豪放、舒展、光明、自然。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则是欢快明丽的。它是新疆维吾尔民族世世代代相传至今的古老歌舞,是一门集歌、舞、乐、诗歌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

  舞台上,男女老幼,踏着欢快的节奏纵情歌舞,萨塔尔、独他尔、热瓦甫、萨帕伊、丹不尔等乐器都发出了最高音,快乐立刻点燃了整个剧场。

  著名古琴家李祥霆教授的一曲《流水》,将人们带入那个白衣飘飘的年代,伯牙鼓琴,子期听之。

  在中国,没有一样乐器的文化含量像古琴一样深,它不折不扣已有3000多年历史,从古至今,古琴始终是中国人不离不弃的知己和伙伴。它是当今世界起源最早、技艺最成熟、音乐理论最完善、内涵最丰富、绵延至今仍在演奏的惟一的音乐艺术。

  这曲《流水》,是中国最著名也是最古老的的琴曲,相传伯牙所作,上世纪70年代,美国发射的寻找地球外生物的宇宙飞船上带有一张金唱片,其中代表东方的乐曲即《流水》。李祥霆教授弹奏的古琴则是一把诞生于唐代的千年名琴。据称,它“出世”的那一年,李白55岁,杜甫刚44岁,而再过15年,白居易才出生。

  一把古琴,一曲《流水》,这穿越岁月的千古绝唱至今依然温暖着人们的心灵。

  相关链接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

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它的范围包括: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及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形势依然严峻

  在这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上,记者也了解到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还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一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些依靠口传身授方式加以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随意滥用、过度开发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是法律法规建设有待加快步伐,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没有得到依法保护;管理尚不健全,保护工作还缺乏制度要求、保护标准和目标管理。收集、整理、调查、记录、建档、展示、利用、人员培养等工作相当薄弱,保护管理资金和人员不足的困难普遍存在。

  三是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有待提高;重申报、重开发、轻保护、轻管理的现象比较普遍;少数地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超负荷利用和破坏性开发,存在商业化、人工化倾向,甚至借继承创新之名随意篡改民俗艺术,极大地损害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

  (朱奕)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